回覆列表
  • 1 # 東郭講古

    實在鄭國走散了而已,不是一直都是喪家犬

    這個描述也是鄭華人說的,被記了下來,當時可能覺得比較風趣,並沒有多想

    多想就比較深入了!

    孔子因為在魯國待不下去了,不得已出來遊歷14年,初出茅廬的時候,心中是有一番雄心壯志的,絕對不是漫無目的的四處結緣收徒,只是走過了一村又一寨,心裡越來越慌,他的恢復周禮,實現王道樂土的偉大理想,不僅僅在自己的祖國魯國不能得到實施,在其他國家一概都受到了冷遇,沒有一個國君願意接受他的思想,有接待他也是一種獵奇當做有趣的事情來看待,所以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心就冷了,仕進的願望一次次破滅,又不得不鼓起勇氣,走向下一個國家去碰碰運氣。

    這樣的體驗,難道不正像是一隻失去了家的狗,走進一家門,被陌生的房主拿著棒子驅趕出來一個樣子麼,所以孔子哭笑不得的長嘆一聲:把我稱為喪家之犬,真是這樣,唉,確實是這樣!

    他的身體沒有辦法找到長久的寄託之所,他的理想沒有辦法找到用武實施的地方,這不也是一隻思想上的流浪狗麼?

    當然,他絕對沒有想到,不久的將來,他將稱為數以億萬計的人的精神領袖,他的思想穿越幾百萬平方公里上的興衰成敗。

    所以說,人不要因為一時的際遇而放棄理想,孔子一無所獲遊歷14年後,最後回到了魯國,在那裡繼續開壇授徒,堅定的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才有了後面儒學大顯的基礎!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孔子在歷史上,戰國以後確實周遊列國,四處奔波他的儒學仁道,用以實現他的學說能夠被各國認同,同時以求自己的官爵仕途。孔子的作為他首先是先利己後利國,當然這樣的國也是極其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的理論學說首先是利於封建制度的統治,與當時的庶民百姓有格格不入之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以說就是他們這一類人的標籤。

    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從他的文獻著作《史記》來看他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史學家,以唯物的觀點辯證的看待歷史問題,他在記傳孔子的人物傳記中把孔子放到了戰國時代後各國紛亂爭雄這個大背景下去認識,去梳理,得出了一個真實的孔子形象。孔子在自己的國家魯他的這一套學說不被待見,於是他周遊列國14年,他的學說大體上沒有得到各國的禮遇,到處碰壁,狼狽至極,司馬遷借用孔子的話說:如喪家之犬。這是孔子自慰也。

    為什麼孔子極力標榜的儒學,仁義之道得不到各國的待見?而且又是利於統治階層的學說?歷史轉到了西漢,做為史學家的司馬遷看的非常明白,司馬遷本身看到周朝的禮樂崩壞,國家敗亡他無不廢書而嘆,為周朝的衰敗感到非常惋惜與痛惜,但是,歷史走到了各國紛亂的時代,戰國時代以後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是一個爭強好勝、稱王稱霸的時代,輪起大刀就稱王,真理全在鋒刃上。在這樣的時世大局面前可以想象孔子的那一套仁禮之道能在各國紛亂的時代行的通嗎?周遊列國之宣揚他的那一套可以肯定亦如喪家之犬。司馬遷在記傳孔子一生的時候很是中肯,把他放到他所處的時代去分析,去評價,用唯物的觀點辯證的看待孔子的作為與出處,總之司馬遷仰望了孔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足矣。孔子自己晚年也說過: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行將就木其言亦善矣。

  • 3 # 太極數

    非也非也!孔夫子無論結局如何也不適合用“喪家之犬”這四個字形容的,因為他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思想理論與價值觀的犬,而是希望其他人尤其是掌握權利的貴族階級能夠成為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價值理念之犬!他確實是“喪失了”身體之家,但從來都沒有喪失思想之家和價值觀之家。倒是我們現代社會的一些社會學者才可謂是喪失了思想理論和人生價值觀真正的家了,所以才隨聲附和權貴之言,討好西方人的權威思想,跪舔西方政要和資本家腐朽沒落的普世價值觀,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十足的“喪家之犬”表現!

  • 4 # 楊朱學派

    在先秦時代,孔子是天下至聖。《韓非子•五蠹》有曰:仲尼,天下聖人也。

    而墨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在道家經典《列子·黃帝》篇中,有名家學者惠盎之言。惠盎謂宋王:“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願利之。”

    《呂氏春秋·諭大》有曰:“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名矣。”

    《呂氏春秋•慎大》又曰:“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班服,而不肯以兵知。”

    孔墨二聖都不受國君待見。處處碰壁。孔子猶如喪家之犬,墨子則是落湯之雞。

    與孔墨二聖的處境截然不同的是法家。秦王讀到韓非子的著作後。不由說出了肺腑之言: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足恨!

    孔墨二聖處處碰壁。是二人都為人民利益計,都約束君權。孔子是以禮法約束君權。墨子是以天志約束君權。

    而法家則是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具體是一個條件+三個手段。

    一個條件是勢。使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力。三個手段是刑法、陰謀詭計、愚民。前二者是低階手段。後者是高階手段。其目的是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當然,後世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最甚者是明清。

  • 5 # 阿遠情感人生

    1.孔子四十年周遊列國,其實就是一個反覆被炒魷魚反覆找工作的過程。孔子和弟子們,用了十四年“周遊列國”。所謂的“周遊”,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實上,十四年來,孔子和弟子們,到處投簡歷找工作,參加面試,成了不折不扣的“麵霸”。但最終不是被“炒魷魚”,就是被迫辭職走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幹”,在古文中是“拜訪”的意思,而不是說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個國君。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孔子為了實現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見了七十多個大小國君,但是沒有一個能任用他的”。十四年來,已經進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帶著學生們,艱難跋涉於四方,一路上備受冷遇,(即使是像衛靈公、衛出公那樣的禮遇,也是敬而遠之)遭受著詆譭、讒言、羞辱、譏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們,也開始懷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為世所用。面對困頓,孔子始終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孤獨但義無反顧地前行。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舞,未嘗絕音。”這是一段多麼艱難的旅程啊,這是一段多麼“失敗”的人生啊。2.孔子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理想和春秋大亂時期的社會現狀不相符合。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一切原有的仁義道德和社會規則都被打亂,沒有誰會再去相信所謂的仁義和禮制了。這個時期,各諸侯國彷彿被設定成了“互掐模式”,大家沒事就打一架。就像自然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小蝦沒辦法,只好吃沙的“叢林法則”一樣,大國喜歡欺負小國,小國沒辦法,就去欺負更小的國家。大家都各懷鬼胎,大國想著稱霸能夠成為老大。天下大亂,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諸侯的國政也被臣子所把持。所以,國君大臣殺死、父親被兒子殺死的事情是常有的。當時各國國君的想法就只有兩個。大國國君想著如何稱霸,小國國君想著如何避免捱打。所以,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在那個時期就成了一句空話,也就是說是看起來很美的社會理想。一個有思想的國君,會很清醒地認識到,和敵人談仁義,那無異於與虎謀食。所以,各國國君覺得孔子的思想挺好,但就是不用,這樣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3.孔子的性格原因。孔子這個人性格和執拗,一言不合就生悶氣,生悶氣的話,就不再和國君們講什麼道理,乾脆辭職走人。他要是能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一樣,臉皮再厚一點,態度再好一點,也許結果就不是那麼失敗了!

  • 6 # 戴草帽的小老鼠

    總的來說,孔子思想中國歷史上乃至今天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春秋戰國那個年代、那種社會環境下,卻吃不開。或許是司馬遷是從實際效果來評價,所以才會這麼說孔子。

    先講孔子一個丟臉的故事:他有一個弟子,名叫子路(我們讀過書的,都很熟悉這個人吧)。子路在衛國當官,有一次與別人決鬥。打架過程中,對方把他系帽子的帶子給切斷了。子路說:“等等!孔子告訴過我,君子不能無冠”於是他著急撿起來帽子戴上繫好再開戰。這是在拼命,人家才不會管你禮不禮的這些,趁著他戴帽子的時候把他給剁了。

    春秋時期,諸侯明目張膽的整日整夜互相討伐打仗,什麼周禮什麼尊王全拋在腦後。於是孔子看不下去,帶著弟子周遊列國,一方面試圖勸說諸侯,另一方面想透過做官看看他的治國理念的效果。

    孔子主張“仁 ”,但他處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大變革時期,周王朝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征伐這都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孔子希望匡扶周王室,維護禮制的美好理想與社會實際格格不入。在那時候,諸侯人人自危,你不打人家,人家強大了遲早會來打你,還講究什麼仁義不仁義的。

    所以,孔子游遍了很多個國家,人們最多隻是尊重他,但想要按他的想法來做,顯得有些天真。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碰了好些鼻子灰,最後不得不回國。

    有意思的是,後來繼承併發揚孔子思想的儒家大師孟子,在戰國時代和孔子一樣到處說服諸侯別打架。結果令他尷尬的是,接受他學說、實行仁政、王道的國家,比如騰國和宋國,都是實行仁政之後很快亡國。

    直到漢朝時期,當權者從統治百姓的實際需要考慮,才開始尊崇儒家學說,以儒家為大,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7 # 夏有涼風61

    孔子周遊是在“魯定公”被齊國賄賂之後,公元前496年,魯定公重用孔子由大司寇理國相事,齊國非常害怕魯國因孔子變的強大成為霸主。於是齊國就給魯定公送去了80個美女,駿馬120匹。此後魯定公就懶於政事,連祭祀典禮的烤肉都沒有分給大夫們,孔子知道呆在魯國理想是實現不了了,然後孔子就離開了魯國,去了衛國,衛靈公以魯國的待遇禮待了孔子,但有人在衛靈公前說了孔子的壞話,把孔子監視了,孔子害怕獲罪,在衛國住了10個月就離開了。

    孔子離開衛國要去陳國,在去往陳國的路上,在一個“匡”的地方被匡人圍困,走脫後在“蒲”的地方住了一個月,又回到衛國,又從衛國離開去了“曹國”,從曹國去了宋國,宋國有人要殺他,孔子就去了“鄭國”,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了,就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

    鄭華人看見了就告訴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東門有個人,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

    子貢見孔子後就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孔子淪為“喪家犬”是“司馬遷”《史記》裡記錄了孔子在鄭國的遭遇,喪家狗是鄭人說的而非司馬遷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畢業兩年,想買臺小轎車,聽說全新遠景不錯,想問問這車和捷達比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