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梨語
-
2 # 惠空95386321
謝謝邀請!一個家庭最害怕父母教育孩子的觀點,做法不一致,家長的三觀直接影響孩子三觀的形成,一定要理解,包容,換位思考。你們現在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孩子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思考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去用行動影響和感染孩子,相信你肯定不希望你的孩子暴力,脾氣暴躁?
-
3 # 小武手機攝影
都說每個人出生都一樣,都是善良的,可是有些東西是不一樣的,性格,家庭環境等,這就會造成孩子成長中很多的不一樣,特別是教育問題…………
教育孩子一直都是每個家庭最頭疼的事,最繁瑣的事,可這是最重要的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所作為,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嗎。可是真到了教育孩子時,其方法真是五花八門,大部分還是以打罵為主,傳統觀念不是棍棒出孝子嗎,可是這種教育方式可能對於微乎其微的人有效,但是不能提倡這種教育方式。
現在都說教育孩子時家裡父母,一個扮紅臉,一個扮白臉,扮紅臉的兇點,然後再由白臉的來緩解,來教育,可是這樣的話真的好嗎?我認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依賴一方,角色還是要經常的變換,該爸爸教育時就要爸爸來,該媽媽教育時媽媽來,讓孩子都能收到父母的教育。
孩子犯錯時,可以先說孩子,然後再給他講道理,錯在哪裡,這樣孩子都會接受的,如果孩子有些很不好的習慣,必要時還是要強制教育的!
總之,教育不是打罵就行的,還是要父母雙方來解決的,教育孩子很頭疼,家長們要多費心啦!
-
4 # Nicer個人成長
不同的教育觀
不同也可以共存
每次他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基本都會說他“對孩子要有點耐心”,有時能聽進去及時收手,有時就根本聽不進去非要在孩子面前做壞人。其實在一個家庭中我認為還是要有人比較嚴厲的,也需要有一個人在孩子面前是很有威嚴,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真的犯了錯,在這個家裡不是所有人都會維護他的(因為我們跟長輩一起住),所以我並不會太介意老公跟我有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對待另一半也需要耐心引導
雖然我不會太介意老公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有超範圍的情況發生我還是會干預的,不過一般這種情況比較少,因為第一:他平時較少管孩子,所以教育的機會也就少了。第二:我會時不時吹吹枕邊風,跟他分析在他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時,孩子可能產生的內心感受和想法。第三:一般他管教孩子的時候我不會直接參與,除非他搞不定或是想要武力解決的時候,我會在旁邊提醒他並給他一點建議,用怎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會更容易冷靜下來接受大人的建議。
總結:
從我們家的例子來看,我覺得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並不衝突,如果能運用得好的話,它們反而是一種互補,前提是夫妻倆要溝通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可以不同,但教育孩子的目的要達成共識,並且是在內心深刻地明白教育孩子的目的,這樣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就能控制自己不理性的情緒,提醒自己的教育行為,也更容易接受對方對自己教育方式不當時的提醒。
-
5 # 淘兒學
孩子教育聽誰的?夫妻產生教育分歧,試試這3種方法解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見這樣的家庭組合方式,嚴母慈父,或是嚴父慈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夫妻雙方或多或少的會產生矛盾也分歧,這是非常普遍的家庭現象。
如果不能妥善地解決教育分歧,不僅影響孩子的成長,還會影響夫妻關係,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甚至是自己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
事實上,這世上不可能有兩個觀點完全相同的人,大多數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異,並非就一定會有壞的效果,關鍵在於父母雙方應怎樣處理這種分歧。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平靜地溝通。冷靜地聽對方把話說完,不要盲目插嘴或拒絕,或者指責。我們要相信,彼此都是為了孩子,爭吵是最最沒用的方式,只有心平氣和才能解決問題。
在遇到分歧的時候,我們不能置氣,更不能一意孤行,耐心溝通才是上上策。畢竟我們從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所受的教育和觀點不可能完全相同,產生矛盾是無法避免的。而只有彼此開誠佈公地闡釋自己的觀點,並找出雙方觀念的優缺點,才能在對比融合中作出相應的方式最佳化,相互妥協。
專業家庭諮詢師說:“父母雙方不能達成妥協的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他們的思想太僵化了,總是在想:‘我的想法是對的,你的想法是錯的。’雙方都不樂意歡歡喜喜地走一條中間的道路。”教育並不是非A即B的選擇題,有時換個思路,我們可以創造出最佳答案C,甚至做成簡答題。
其次,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影響。在孩子面前理智地爭論一些小事情沒有關係,但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大肆爭吵。有條理的、和平的討論和分析會幫助孩子觀察和思考,並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益,但是父母必須保持冷靜,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感情用事。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大吵大鬧,不僅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還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擔心以後自己的問題還會引發父母的爭吵。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要不互相拆臺,彼此支援,如果有矛盾,可以私下解決,達到共識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教育。
專家建議,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批判或指責對方,父母在孩子眼中應該是互相支援、互相愛護、互相團結的。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家提教育的最終物件是孩子,孩子的意見和感受是父母一切行為的原點和終點。適當地聽取孩子的意見,也是父母的必要行為。
如果孩子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切忌擺出家長的權威去壓迫孩子接受,而是要以正面的態度答覆,向孩子解釋你的初衷和原則。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爸爸媽媽的教育方法不一樣,應該告訴他,父母對事物的看法有差別是正常的,會彼此探討並選擇出一種對他來說最好的方式。
生活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教育孩子也沒有唾手可得的教案。不想做孩子教育路上的“絆腳石”,需要夫妻雙方共同探索,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未知。
-
6 # 暖爸萌媽育兒記
不過我也覺得,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雙方有分歧也是件好事吧。如果雙方的理念完全一致的話,則可能導致教育的單一化,形同“偏科”,有可能培養成神童,但是更有可能培養成傻子。求大同,存小異,我認為是最好的關係。
在教育方面,老公可就比我耐心得多了。我這樣性子比較暴,一旦孩子不聽話了,我便會失去耐心,於是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有一次,竟不小心把孩子弄得流鼻血,可把我嚇壞了!
而孩子爸則比我沉穩多了。據說,他在小時候便是在打罵教育中成長的。他還小時曾經把一本書撕掉折飛機,因為那時候不識字,還不知道書本的重要性,所以在他眼裡它跟廢紙也沒啥區別。可惜他爹不這樣理解,於是對他一頓狠揍。結果,一個耳光把他牙齒打得出血了!
他說,他的悲劇一定不能在重演。所以他對孩子的教育看得重之又重。
常常,我們雙方都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嘔氣。不過最後的結果總是我認輸。說到底,還是他的方法更有理。
畢竟,我們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既然目標一致,那麼方式範疇的問題是可以商量著來的。
還是前面那句話,求大同存小異,耐心地溝通。畢竟,我們的目標是相同的。
-
7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一個家庭中有不同教育理念是很常見的,畢竟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價值觀都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觀點都是正常的。那麼關於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一致,怎麼才能協調。我認為成人之間就用成人的方式來溝通。
一是:選擇一個大家都心情好的時候一起聊一聊關於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的期待,大家可以暢想下未來對孩子的個性方面的期待,在教育上該怎麼引導才可以幫助孩子達成那樣的品質。
其實成人都有思考能力和自尊心的,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語氣,不要抱著要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心態去聊天,這樣特別容易引起爭執。就是帶著開放的心聊天,不評判不指責,看看他對待教育的想法。
二是:家庭中夫妻關係一定是第一位的,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就把家庭的關係過度傾斜,把親子關係剛在高於夫妻關係上,當這個天平傾斜後,我們就會在孩子的身上找到很多權利之爭,目的只是為了贏對方,這就會讓教育孩子的初衷偏離軌道。過度擁護孩子,而指責對方的事也是導致親密關係破壞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夫妻關係好了,家庭氛圍融洽了,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當這種氛圍可以比較流暢的流動的時候,孩子教育自然就可以走向一個比較良性的迴圈上,我們也不會揪著對方的一個行為,一個點,甚至只是一個情緒的發洩而看對方不順眼了。
-
8 # 宋少衛
相信父母兩人都是愛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順利健康成長的。只是對如何教育孩子的不同理解導致採用了不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雙方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的對孩子的教育風格或方式。否則,孩子也會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個前提下,需要父母兩人共同努力,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方式。 孩子爸爸需要了解的是,威脅、懲罰的方法並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即使孩子服從,可能也只是當時出於恐懼心理表面服從,內心未必對爸爸的指導真正信服。如繼續採用這種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會拉大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導致孩子不愛跟爸爸說心裡話,更加增加與孩子溝通的難度。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帶來的後果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同時媽媽也應注意,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仍有很長的不成熟的期間,尤其進入青春期後,孩子一方面會對獨立性和自尊心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不希望受到父母的束縛;一方面在行為和思考能力方面仍有不足,在很多時候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幫助,因此在必要的時候也應該確立規則。 父母兩人應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對如何教育孩子達成共識,例如可以進行分工,各自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到達互相幫助共同教育孩子順利成長的目的。
回覆列表
謝邀,我覺得就這樣吧,孩子出生在你家他沒得選,怎麼教育孩子的問題,各有各的觀點,你可以用你的方法,孩子爸用孩子爸的方式,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因為孩子的事情而爭吵打架甚至離婚的,孩子只是個孩子,教育他善良有原則,能擔當,最基本的本質沒問題就好,其他的隨著孩子長大會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沒必要強求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