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康影視廳

    "我想象中,應該是那種日常在別人或者是在小朋友面前傻呵呵表現得非常滑稽;之後回到家裡面又忽然陷入無盡的悲思那種。或者是另外一種,先介紹一種非常悲傷的小丑,隨後透過一些朋友的回憶,瞭解到原來小丑先生原先是樂觀快樂的,可是後來遇到一些事情,讓他變成這樣的樣子。以此,來了解人們生活中從來不去了解他們內心的一類人。但是《小丑》影片中的小丑只是因為生活窘迫,貧窮走投無路而變得精神崩潰。甚至是因為身邊的人總是嘲笑他,或者是欺凌他。等等這些才讓小丑產生了作惡的行為,在一次地鐵上,趁著進入隧道,他用槍殺害了那些嘲笑愚弄他的人。恕我直言,這些情節看上去並不是那麼靠譜,不像是能夠直接導致一個人精神失常的緣由。如果是做一個小丑掙不到錢,可以考慮收破爛或者別的工作啊!這些工作總不至於別人嘲笑他吧。可是他說因為他的母親說他就是笑容就是他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可既然不喜歡,為什麼要做個小丑呢?……這些情節都太經不起推敲了。唯一能夠說得通的是,小丑就是為了成為蝙蝠俠的宿敵才產生的!之後,一定要給他加一段解說和背景,所以才有了這部電影。 可倒沒有覺得他有多麼無可奈何。他殺那些人是因為心中的惡,是因為生活讓他覺得沒有希望。 換句話來說,電影小丑看完之後,除了男主精湛的演技,這個角色身上有沒有閃光的地方?從頭到尾,我看到的部分都是非常的“喪”。。。。一路喪到尾,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很難過。甚至平時連他的笑容,我都分不清他是苦笑還是真的微笑?並且電影中並沒有設定很多的細節可以讓人來回反覆看的點。所以個人覺得9.2分真的是有點吹過了……就連《教父》的評分也不過只是9.3分而已。小丑已經不再像最開始我們認識的那樣,只是在人前搞笑和滑稽的角色了。更多的是讓人看到小丑就有種微微的恐懼之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 2 # 驟刻隨影

    豆瓣電影,作為國內電影資訊領域的標杆,一直以來都是廣大影迷觀影的前哨站,同時也是大群影評人的聚集地!

    豆瓣囊括的電影寬泛程度,資訊完整程度,影評的專業程度,使得電影愛好者能從多方面瞭解到自己喜歡的電影所包含的點點滴滴!

    不知從何時開始,豆瓣電影評分成為了絕大多數影迷觀看電影的分隔符!翻看豆瓣除非是自己特別喜歡的電影,否則得分過低的電影絕對不會是觀影的首選!

    由此,豆瓣電影評分,豆瓣影評的權威性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把刻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標尺一般,但是事與願違...

    隨手開啟某度,搜尋“豆瓣惡意刷分”竟是如下這般:

    接下來回到題主的問題上面:

    《小丑JOKER》

    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或者說很喜歡的一個電影角色。

    不同於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塑造出的暴虐,瘋癲的小丑一角。

    傑昆·菲尼克斯在《小丑》中塑造的小丑一角反而更像是存在於生活之中,被現實所拋棄的社會邊緣人物。

    磕磕絆絆,精神抑鬱,被人嘲笑,被人玩弄。面帶微笑,心存善良的人,卻在紛亂的環境下,活活的變成了一如電影名字般的joker或者說活成了joke(笑話)

    本片是對小丑如何一步步,變成殘暴之徒的一種解釋!如要成魔,必先癲狂!小丑在這部電影中無疑是可悲的,也是能夠在某一點觸碰到你心靈中最脆弱的那一點的!

    因患有精神疾病,緊張的時候就會大聲的狂笑不止。笑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使人們相處的更加和諧,緩解身心的一種情緒。而電影中笑,小丑的笑,卻是包含著抑鬱乃至莫名的傷痛的!臉上笑著,心卻痛著!明明是驚慌失措的,卻依舊肆無忌憚的笑著!就是這樣的笑與痛的強烈對比,觸痛著每一個本該向光而生的人們!

    身處的環境,身旁的某人,都會在某一刻,某一個瞬間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情緒,脾氣,秉性!小丑就是在這樣一個沉重黑暗的社會環境下被折磨的體無完膚。直到走向崩潰的邊緣,而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卻是自己最信任,最親近的母親的時候。一切如同預料般走向了徹底的黑暗,徹底的深淵。

    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無疑是成功的,拋開未映先火,拋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拋開票房,口碑的雙贏。深深刺痛人心的那種隱藏在小丑裝扮後的傷痛,那種惶恐,無疑才是最直擊人心,最為致命的!

    這部電影最好的便是劇情中一步一步的將人推向邊緣,角色細膩的情感處理,以及刺痛了人性中被層層包裹起來的痛點!

    原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能得到救贖!

    結語:《小丑》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想說的是:好的電影,評分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好的電影是在揭露現實與人性的同時,能帶給你深深的感動,能在隻言片語,一個表情之間直達內心。這樣就足夠了!

  • 3 # 隨夢初醒

    看懂的可以評分在9.0以上,沒看懂的5.0分都高了,揭露社會現實的電影需要用獨特的眼光和思維去欣賞,在國內是肯定過不了稽核的。覺得人性的善惡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需要內心去體驗和挖掘它,才能理解真正的含義。

  • 4 # 滄海一粟影視

    《小丑》最無爭議的成功之處,在於傑昆 ‧ 菲尼克斯神采飛揚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來就尤為鮮明的悲劇與瘋狂交織且推進的複雜氣質演繹得異常精準,以致達到了讓人不安的程度。當然這也部分要歸功於劇本對這個角色的成就:他存在於每一場戲,幾乎每一場戲都給足了情緒。且在拍攝上運用了大量的手法來強對錶演所傳達的情緒加以強化:低照度大陰影的燈光,獨舞的慢鏡,配上傑昆 ‧ 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銀幕上若干個瞬間都是極具表現主義色彩的。

    但這種獨角戲的選擇,也就導致了劇作的兩個嚴重困難,或者說是矛盾:第一是人物形象上的,即由於小丑形象的特殊性,他的精神病特質所導致的無法共情化的人物特點,與劇作中強調環境與周圍人對其壓迫這一“正常化”的處理相矛盾;第二則是宏旨主題上的,由第一個矛盾派生,又反過來凸顯了第一個矛盾——即對社會抗爭、街頭暴力運動的處理,由於視角和篇幅的原因,社會運動的成因被塑造成了簡單的“富人不仁,窮人暴起”的二元抗爭,空有場面,內裡淺薄。由於小丑是這個暴力抗爭的圖騰,與抗爭互為因果,淺薄的處理也反過來損害了小丑的人物塑造。

    展開來說,小丑無疑是DC漫畫中最複雜的反派(離不開諾蘭和希斯萊傑的傑出創作),瘋狂中帶著悲情,裂開的嘴角恰恰是其內心的絕妙外化。但如果用最簡單的的語言試圖總結的話,我認為是反社會。他對於人性之惡的篤信和執行,達到了信仰一般的程度,所以並不應該是簡單直接的受到他人傷害後對人性的失望——有因為失望的懷疑人性,就也應該有因為看到善舉後的相信人性,而小丑明明就是人性的反面。換言之,這樣一個特殊的、“元惡”的形象,是無法用合乎情理的“特殊遭遇導致性格大變”的簡單方式解釋的,這樣一來不可信,二來也反而損害了小丑形象的獨特魅力。電影中的處理太過四平八穩循序漸進,一開始會善意地逗公車上的孩子,被同事坑了後非常憤懣但無力還擊,被華爾街精英欺負是中間的爆發點,但殺了他們後還是會驚慌,直至發現母親對自己的欺騙和(放任)虐待,生活中唯一亮色也只是幻想時,才徹底崩壞,變身邪惡小丑。這樣的處理看似順理成章,但恰恰細思之下難以說服觀眾:小丑這麼壞的壞人,他的心路歷程似乎不該像一個普通殺人狂一樣普通。

    所以,社會化的歸因是無法解釋反社會人格的形成的,Arthur的卑微善良到小丑的邪惡跋扈,硬要解釋的話,不如歸咎為土裡土氣的雙重人格,最後Arthur被小丑吞噬。但這種變化用四平八穩遞進的個人遭遇來合理化顯然是緣木求魚了,所謂時勢造英雄,小丑人格的誕生或浮現應該與劇本中本就存在的暴力社會運動產生有機聯絡。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由於視角被侷限在小丑這裡,我們只看到民怨很大-Arthur殺人小丑變成圖騰-抗爭越來越升級-小丑誕生引領運動的發展過程。對於運動的起因電影簡單處理成為富不仁導致的民不聊生,運動究竟如何升級?小丑在這中間起到了怎樣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何成為運動的象徵性形象?這一切我們都沒有看到,這樣的處理顯然失之淺薄了。以影片著力強調的外面在抗議,富人們在豪華劇院裡事不關己地看卓別林發笑這場戲為例,只能給人留下腦滿腸肥的大資產階級對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勞動人民只有剝削沒有同情這樣的政治課本式印象,小丑被老Wayne一拳打醒所有幻想,社會與Arthur的幻滅只是重合而已,社會運動只是成為了小丑誕生的恢弘背景,沒能產生任何的有機聯絡。

    其實改進的方式已經蘊含在了劇情的設定當中,比如對一些關鍵情節點的模糊化處理。在小丑形象塑造上,不要直白地說女友是幻想,身世也跟Wayne毫無關係,用一點不可靠敘事讓這兩個關鍵點都沒有答案,這兩個事件也就從直白但不可靠的解釋,變成與小丑之惡難分因果,不去笨拙地歸因,小丑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更加有魅力。而社會運動方面,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段:比如一段錄影顯示,一個看似小丑的人做了鼓舞窮人的事,例如從警察的棍下救出了無辜的示威者,然後當局出來反駁說錄影是偽造的,而我們並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錄影裡的人是不是Arthur本人。這樣的不可靠讓社會運動的複雜性和小丑與其的複雜互動有了一個小小立足點。這樣的處理不能說解決了兩個矛盾,但起碼是一個改進的方向。

    但顯然,電影沒有試圖在這個方向或其他方向上努力,很多非常好的議題,比如“誰來決定什麼好笑”,“媒體是精英的還是民粹的”,電影只是丟擲來,或者是充滿戰鬥性地一元化解答。這也就造成了部分人對其立場的質疑,進而質疑其是否配得上金獅。有人則表示,作為好萊塢商業大片,本來就不該去搶藝術獎項。某種程度上我同意這個觀點,因為電影雖然顯然氣質上不同於普通大片,用獨角戲和表現主義的手法強化一個人物,但劇作上完全沒有表現出小丑的超然反人性、普通人性、社會運動這三者任何一個的複雜性,平庸的、順理成章但淺薄的劇本才是庸俗左派的好萊塢的先天硬傷。

    也許歸根結底,我對電影的失望在於我在一個特殊城市的特殊時點看了這個電影,觀眾中不乏刻意戴著口罩來表達的。類似的社會運動此時此刻正在世界上好幾個地方上演,一些切身的觀察讓我深刻意識到這是一個倒退的年代,看不到時代噶命,很大程度上是小人噶命,充滿著庸俗的小伎倆。嚴厲一點來說,這也是《小丑》共享的時代病,有些街頭運動和電影一樣,也越來越變得像小丑的表現主義。這種表現主義能營造出一個看似深刻的氣質,但缺乏對複雜性的究極認識,也缺乏創造力和審美,最重要的是缺乏對美好的追求,終究是虛偽而庸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魚頭要怎麼做味道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