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翩翩紅樓
-
2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討不到老婆的人多。
其實別把過去人看得誰都可以納妾。
首先,納妾是有規矩的。
非機器大生產時期,育齡婦女是整個國家民族的重要人力資源,對比遊牧民族禁止婦女外嫁而施行轉房婚(西方就是利未婚制度)就可以證明,這些女子是維繫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
正因為如此,歷代中國法律對誰可以納妾,什麼條件下納妾,可以納妾幾人,都有詳細的規定與懲罰條例。
比如,明代規定,親王額妾十人,年老無子才能再奏選一次。
再比如,漢代大儒蔡邕專門解釋過納妾。
1、功成受封,得備八妾。
只有擁有特殊功勳,國家才允許納妾八個。
2、卿大夫一妻二妾
擁有正式官員身份,才能納妾二人。
3、士一妻一妾
無論任何時期,士都是國家政權的基層管理人員,擁有士的身份才能納妾一人。比如明清時期都規定,秀才可納妾一人。
4、匹夫匹婦
庶民沒有資格納妾。
當然,大多數庶民連娶妻都很難,哪有買妾養活的能力?
到了元代,國家政權才開放條件。庶民同時滿足年齡四十無子的條件,可納妾一人。
5、處罰
不夠條件納妾,超額納妾,歷代法律都處理得不一樣,但大體都是差不多的,笞納妾人及妾的法定監護人各若干,沒收彩禮罰款若干。遣(妾)歸(宗)。
可別小看這法律。縣令都有足夠多的辦法令非法納妾人頃家蕩產。除非到王朝末期,中央政權控制力下降,比如清末民國時期,富裕人家基本是能養活多少就納妾多少。
6、妾的變種
正因為法律的明文規定,所以富裕人家用各種辦法來規避法律。比如,婢(通房丫頭)、姬(侍妾)、伎(舞妓樂妓賓妓等)、外婦(就是今天的固定二奶。比如劉邦包寡婦曹氏。宋江包養閻婆惜)等。
歷代法律基本預設類妾存在,是因為這些女子只是延遲而非退出婚姻市場。這些可憐女子從事妾的工作,卻沒有任何保障。
妾的定義
什麼是妾?
妾的本意是有罪的女奴,被主人長期佔有。
後面,國家政權規定,妾需要具備手續。
妾就是在管理戶籍的官媒婆(兼任女監管理員及人口買賣登記)處正式登記的人口。而想要登記,自然需要立妾文書。
所以,正式的妾屬於家庭成員,有獨立房間和部分私有財產。雖然也是奴隸性質,可以被主人出售甚至交換、殺害,但也遠比婢姬伎有一層法律保障。
為何要限制妾?
舉例:清末太平天國興起,與清軍在淮河流域進行了十多年拉鋸戰,大量人口逃亡,地主豪強乘機收攏人口,建立堡寨,當地大量貧民無法娶妻。因缺乏穩定家庭婚姻關係約束,精壯人口稍微被挑動就會以武力去奪取本屬於自己的資源,捻軍暴動因此不絕。
所以,一夫一妻制是維持穩定的手段,也是保護屁民的舉措。否則大多數女人寧願做妾婢也不會嫁給下層百姓。
貧民無法娶妻
歷代無錢娶妻的赤貧人口不少於2成。而有資格納妾與實際納妾者不超過總人口的5%。
-
3 # 小舟侃侃侃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納妾不是娶妻,納妾也不是正式的婚姻。妻對妾生殺予奪,妾就是男主人的性奴,沒有財產權,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平等地位,可以被買賣交換與贈送。
但是在古代,納妾也是有限制的,普通人根本無法享受這種待遇,這是上層社會的一種特殊待遇,但一般權貴階層想多納幾個妾也不是容易的,底層老百姓有時則乾脆禁止納妾。
古代男子是家中的主勞,女人從小裹足,也做不了什麼事,那真的叫當(堂)客,在家只能做些針線活,洗衣煮飯了,外面的體力活都落在男人們身上了。
再加上統治階級橫徵暴斂,抓民工修堤壩長城,捉壯丁,行軍打仗,真可謂男人們死傷多多,社會上自然也形成了寡婦多多,女多男少成了歷代皇朝的通病。
因此古代男子光棍極少,造成古代男子很少光棍的原因之一,主要因為古代都是冷兵器作戰,近距離戰鬥,每場戰鬥直接死傷人數重多,而且上戰場的基本都是男性,女的極少。再加之戰亂不斷,行成男女比例極端不平衡。
-
4 # 歷史有點酷
個人觀點自然是討不到老婆的人多。
古代封建社會時律法規定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想想就幸福。不過那都是有錢有勢人的生活,像清朝的和珅他就娶了八房姨太太,他是清朝的大貪官,財產是清朝財政收入的幾倍,相當於現在的世界首富了。他又是個權臣,又得乾隆的恩寵,娶七八個妾算少的了。
古代娶不到老婆的人都是些飢不果腹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赤農和奴隸。可以想想自己連飯都吃不飽哪裡會有姑娘嫁給你。古代社會階級就像是一個金字塔,頂層的人享受著所擁有的一切,底層人活著就是生存下去,這些古代社會的底層人,佔據古代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討不到老婆的人肯定比能取妾的人多很多。
相比古代社會我們現在的生活算是天堂了。現代社會都是自由戀愛結婚,更不能娶三妻四妾。(不過非洲一些地區和有些國家是不限制的,當然前提是你要養的起呀。)就算是社會進步了,生活物質有保障了,中國還有兩千萬的單身男子沒有老婆可討。狼多肉少的時代,各位要好好珍惜身邊的所愛呀!!
-
5 # 長城說歷史
古代是納妾的人多,還是討不到老婆的人多?筆者認為,古代討不到老婆的人多。
(富貴人家的現狀)
俗話說:在古代三妻四妾,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三妻四妾,然而有些人討不到老婆。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多有納妾由於古代的制度,所釀成了三妻四妾的情況,然而對於達官貴人,以及富商巨賈,都有納妾的現象。那麼相對古代來講,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是經濟比較好的,對於消費來講,也是可以承受的了。往往都正室妻子,除了正室之外就是納妾,按照古代來說,這是合法的。只要能養的起,沒有做任何要求。再者相對於這部分的人群比較少,所以納妾的人就會少。
二:經濟不好的老百姓討不到老婆的人多古代的制度也不完善,有時會面臨戰爭的局勢,所以老百姓對自己的生活問題也是放在第一位,對於妻子生子都是最基本的,納妾這等事就不用提了,甚至有些人會討不到老婆。如果遇見戰亂年代,很多人都是操心生活的問題,就不會操心娶妻了,本來自己的生活條件不好,在取個老婆,有可能吃的都不夠,所以就不討老婆了。這樣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問題解決,為了自己的生活,不讓自己捱餓。這些大多 都當時的經濟所造成的。
三:因為貧富差距的原因所導致(達官貴人家族)
相對於古代來說,貧富差距非常大,有些人到處討飯,有些人為一日三餐操心;可是有些就富得流油,娶妻生子之後,還要納妾,貧窮的人家就是操心吃的問題,更別想娶妻生子,納妾只是想想而已了。再加上連年戰亂,經濟都在急速下滑,老百姓都會出現苦不堪言。縱觀歷史,貧富差距的現象導致了很多人討不到老婆。
品史公曰: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多有納妾,經濟不好的老百姓討不到老婆的人多,因為貧富差距導致討不到老婆的人多,這些都告訴我們,古代的制度可以看出貧富差距的現象,還可以看出各方面的差距。文:長城品史
-
6 # 歷史在我心中223
個人認為娶不到老婆的人多。
儘管古時候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是能夠娶妾的人並不多,娶妾不僅要花大量的錢財去養活,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能夠娶妾的一般都是大觀貴族,如果只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那還是別想了。
能夠納妾的人少了,但娶不起老婆的可就多了,畢竟當時經濟不發達,可能養活自己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娶妻子了。
那娶妾到底有什麼限制呢?
首先,納妾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古代當官都是吃皇糧,有了經濟基礎之後,自然會想著納妾,也把納妾當成了是顯示自己地位的方式。
經濟首當其衝,那是必須的,當官者有這個條件,自然都會納妾,以繁衍自己的子孫後代,古人都認為子孫多福,孩子越多越好,納妾為自己的家族開枝散葉。有些朝代還規定了只有八品以上的官員才能納妾,並且偶納妾的人數也是有限制的。
對於平民百姓來講,能不能納妾首先要看自己的經濟實力,但是如果恰逢國家對於婚姻要求方面比較嚴格的,納妾也很不容易。基本上要滿足:第一,正妻無法生育,沒有孩子。第二,正妻同意,這一條基本上是無用的,因為如果自己懷不了孩子,還不讓丈夫娶小妾繁衍後代的話,也會犯了七出的其中一條,丈夫是可以休了妻子的。像明朝規定的還更嚴格,只有四十歲以上且沒有孩子的才能納妾。
-
7 # Khargha
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家裡只有男主和一個女主,妾則相當於男主情婦和高階傭人的地位,只有當女主身故後,由男主提名,並透過全族人一至通過後,這個被提名的妾才能夠獲得代行女主權力的地位,但在其身前身後,也不會得到正室的待遇。所以,中國古代的男人一生只有一個妻,並且永伴終生。至於妾,就看這個男人有多大能力了,畢竟養人的開銷是最大的了。。。
-
8 # 靈石蘊
數量差不多吧,具體誰多誰少,得看具體年代
古代是禮法世界,以禮為法,萬事都尊禮
這納妾也是禮,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古代的妾可不是誰都能納的。女人是繁衍資源,從無序到有序,為彰顯等級,也為穩定,先哲便對男人娶妻數量做了規定
最先樹立的是帝王標準,禮記記載:
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而後便是諸侯標準,春秋公羊傳有記載
諸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帝王諸侯標準定下了,下面的卿、士、庶,也隨之而定,古書亦有記載
卿大夫一妻兩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婦在禮法世界,古人就按照這個標準來娶妻納妾的,古代士族權貴有多少呢?一個州縣能有幾家?所以啊,正兒八經能納妾的家庭,很少
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士族有納妾恩賜,普通百姓則有成婚義務
除非智障或者長的實在太挫,又或者拿到了出家文牒,否則百姓成婚是必須完成的義務,因為繁衍人口是國家力量稅收保障呀,地方官員一項考核指標就是當地百姓新增人口數,對於拒不成婚的,律法有規定,每年人頭稅要翻倍交
那時候可沒娶不起老婆說法
所以綜合來看,尋常時候,討不到老婆和納妾的,人數其實差不多
回覆列表
封建社會應該是討不到老婆的人多。
真正的皇家、官僚、地主在整個國民中所佔的比例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掌握全國財富95%的人可能會佔到全部國民數量的5%左右。而常年戰爭造成的流民及因貧窮食不果腹的農民、城市無業遊民比例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