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柳青青

    我認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然後是學校,最後是社會。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中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在七歲前孩子的性格習慣已經基本上成型了,而這期間,孩子主要是從父母身上學習的。

    你看好些孩子習慣不好,不懂禮貌,不尊老愛幼,不講衛生等等。可我們知道,只要一進入學校,老師天天強調的都是這些,孩子做不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受家庭的影響。學校永遠都是正面教育,一個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透過學校的教育會越來越好。而一些行為習慣和性格方面的缺失,必定是從小在家庭環境裡養成的。

    社會大環境能夠對孩子造成影響,也是在孩子稍微長大以後了,孩子可以脫離父母和學校的時刻監督的情況下。如果孩子各方面的品性良好,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會很小。

  • 2 # 火柴人影院

    以前的社會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統一,老師要為人師表,家庭要父慈子孝,社會提倡互幫互助。

    現在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功成名就是以經濟上成功為標準,做人做事是為利益服務的。打個不太恰當比喻,好比圍欄裡有棵果樹,以前人們不恥於去做那種違反規矩去獲得果實的人,而現在大家觀注的是誰更快更多拿到果實。關注的是手段與方法,不擇手段是現在成功的方法之一,無人再去過多的遣責。

  • 3 # 39歲的小猴子

    很明確的說,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是父母,是父母!重要的話說三遍!想讓孩子變成啥樣,父母就變成想要孩子變成的樣子

  • 4 # 做學生的貴人

    現在排序是父母、老師、社會。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校長。所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優秀孩子是家長辛勤培育的結晶,問題學生是問題家長的產物。家長的作用排第一位!

    老師的影響也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有兩則名言令人深深震撼,也令人銘記在心。一則是美國的古諾特先生說的:“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人也可以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另一則是新加坡教育部的檔案中提到的:“在你手中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的生命,每一個都如此不同,每一個都如此重要,全都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夢想,他們都依賴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才能成為最好的個人和有用的公民”。這兩則名言讓我們老師懂得了老師的巨大能量,更讓我們明晰了老師的神聖職責,讓我們明白了一位優秀的老師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應該是積極的、巨大的、深遠的……

    社會作用的權重日益加重,網路的巨大誘惑,不良習氣的仿效……

    怎麼做?

    很多爸媽感到焦慮,是因為站在沙灘上,粒粒沙子都硌腳,大小都是事兒。不妨站在高處眺望,沙灘連著碧浪,風景如畫。 孩子未來的人生很長,站在這個尺度上,那些打爛了的一個東西、考砸了的一次試、犯的一個小錯、做錯了的一道題……真心算不得什麼了。孩子的事,不是什麼都要管,沒你想像中那麼嚴重。給他們劃定一個邊界,不越界,不用管,做得不好,他們自己會調整的,相信他們。

    一個人如果每天只與謀生的事情打交道,真的會變成面無表情,心無情趣,身無可依,言無情感的機器人,對孩子的教育只會焦慮不堪。

    孩子從逃避學習恢復到自主學習的過程是這樣的:逃避學習→被動配合→積極配合→我要學習。可是很多爸媽的渴望是這樣的:逃避學習→我要學習。

    明確地說,這是不可能的。

    不是孩子不自覺,是我們不相信他們會自覺。被嚴格管控久了的孩子,一有機會便肆意揮霍自由,貌似真的如你所料。其實我們才是因,孩子只是果。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後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許多父母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一般情況下,一些父親用武力壓制孩子,一些母親用讓孩子感到愧疚控制孩子。有的時候,愧疚感造成的傷害比皮肉傷害更深,更難以癒合。

    作為父母,不是你付出的多,嘮叨的多,就能夠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能夠教育出更好的孩子,更在於你不斷地提升自已。讓孩子們看到一個優秀的父母。

    被認真愛過的孩子,也會認真愛自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卻沒能真正愛對,所以做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而非靠著天性、憑著感覺,走一步看一步。

    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教育方式,跟孩子沒有共鳴,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沒用!

    教育子女無所謂方法,不過就是父母面對自己的勇氣。

    一般情況下,如果家長說自己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哪些事情需要改進,那麼這個孩子進步的可能性極其大。如果家長滔滔不絕說自己做了什麼,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那麼這個孩子可能還會退步。

    很多家長開啟的是忙碌的生活模式,在忙碌中,他們覺得自己是勤奮的、向上的、熱愛生活的、積極進取的……這種生活模式讓他們感覺要好一些。

    如果不開啟這種模式,他們不自覺就認為自己是糟糕的、頹廢的、沒有上進心的、沒有生活目標的。

    於是很多人幾乎不敢停下來。

    其實本質上,絕大多數人的這種忙碌模式是盲目的。他們過的是沒有經過真正認真思考的生活。

    出現任何問題首先反思自己是痛苦的,但是又是最能解決根本問題。學習的痛苦不在學習本身,而在於潛意識中的自我成長的抗拒。焦慮深處,都是恐懼。恐懼背後,皆有傷痕。當你明白這傷痕的來處,便理解這恐懼的起源。當你瞭解這恐懼的起源,便知曉了心安的去處。而脫離痛苦的辦法,唯有學習本身。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人性最大的弱點,不是貪婪,不是懦弱,而是一切都想盡善盡美。前者只是讓一部分人痛苦,後者幾乎讓所有的人痛苦。人世間的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縹緲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忽視平淡的生活。其實平淡中往往也蘊涵著許多偉大與神奇,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眼睛去看,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 ​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治療師,沒有之一。即便是優秀的心理治療師,沒有孩子父母協助,也很難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大的貴人!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第二次常常從四十歲以後開始。看看我周圍的生命,又有多少是為自己而活的呢?

    我們每一代人都沒有活出自己,經常是上一代人把自己的精神寄託在下一代人身上。上一代人不能正視自己的恐懼和黑洞,本能的吸空下一代人的靈魂,然後代代相傳。只有極幾少數人能夠覺醒。最後,大多數人渾渾噩噩的在人世間匆匆走了一遭。畢淑敏進行臨終關懷時,聽見很多老人說自己好像沒有活過一樣。

    有的時候,不想成長,成長就要面對自己的痛苦,成長就有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成長就要拋棄一切外界可以依靠的幻想,成長就要真正的直面孤獨。

    讓孩子安心的做自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豪華最奢侈的禮物。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承受巨大的壓力、痛苦、恐懼、糾結。沒有智慧和能量的父母只能望塵莫及。

    把能量放在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祝福。

    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往往是父母自己沒有完成的人生功課。

    真正自信的父母,總是思考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自卑的父母,總是琢磨怎麼讓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強,來為自己贏得面子。為人父母,不要總說,孩子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其實更是孩子的未來。

    不要總期待孩子某一天能會成為我們的驕傲,先想一想,我們,能不能先成為孩子的驕傲。家庭教育的唯一捷徑是:家長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進而提高孩子的境界,帶動孩子一起飛翔!

    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教育方式,跟孩子沒有共鳴,不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沒用!我們總是希望孩子一說就聽,一聽就做,一做就做到。如果是這樣,養孩子也太簡單了,還要教育做啥?

    養孩子考驗的是父母的智慧,而不是蠻力。當孩子沒有做好或者沒有做到的時候,發脾氣不是標配,那只是因為你沒有辦法,辦法需要學習。

    父母總喜歡把孩子“犯了事”和“我該發脾氣了”劃上等號,即:孩子做錯了,沒做好,所以我要發脾氣。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而且必須要修滿課時。兒時不許犯的錯誤,會留到成年再犯,付出的代價更大。所以犯錯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還會有脾氣嗎? 孩子做錯了、沒做好=我該想辦法了。

    發現孩子撒了謊,最拙劣的做法就是立即盤問並揭穿他們。孩子撒謊其實包含了許多積極的資訊:我有自尊心,我不想被批評。我知道錯了,下次會改,我不想你們知道。我不想你們對我失望。我不想你們知道我的真實想法原來這麼可笑、自私。

    我很害怕,我不想受到懲罰……

    明智的父母會不動聲色,一如既往關愛、尊重和信任孩子,讓真相自然呈現而沒有任何責罵,讓孩子體驗、反思和成長。孩子撒謊往往不關乎道德,關乎他們的需求和內心的恐懼,爸媽更多去檢查這個部分。

    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父母。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父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不值得信任,其實弄反了,是父母先不信任孩子,孩子才變得不值得信任:反正不被信任,幹嘛要說到做到?很多父母不是真的信任孩子,只有孩子做到做好的時候才會信任他們。真正的信任,是即便孩子沒有做好,我仍然相信他是積極的,我相信他會努力調整和完善。

    你要以經常給孩子打雞血為己任。要讓孩子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都信心滿滿,躍躍欲試,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充滿力量感,就像一輛加滿了油的跑車。如果這樣,他的表現一定會讓你驚喜。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滋養。原本以為我們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到最後才發現,成全的,原來是我們自己。對於任何人,我們能贈予的最寶貴禮物,就是我們的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凱歌導演霸王別姬中演虞姬的角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