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歷史如塵埃
-
2 # 滴水穿石732
應該說高層沒有姓王的,王姓乃中國之大姓,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滑稽的問題,太平天國就沒有一個姓王的,真是笑話。據說洪秀全封了二千多個王,難道就沒有姓王的。又有誰人將那二千多個王都能瞭如指掌,一一道來。扯淡!
-
3 # 菇涼我有辣條
轟轟烈烈的天平天國運動,前後持續十四年,戰爭範圍波及大半個中國。太平天國最盛時兵力達百萬之眾,但是,說來奇怪的是,天平天國百萬將士,竟然沒有一位姓王的,眾所周知,王是中國前五的大姓,遍佈全國,為何天平天國裡無人姓王呢?
說到這裡就得從太平天國的避諱制度說起了。避諱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傳統,比如臣子百姓的名字不能跟當朝皇帝一樣。太平天國起義後,非常講究文字避諱,涉及到洪秀全、楊秀清等名字者均須避諱,而且還規定姓氏避諱。凡非廣東花縣洪秀全家族者,就不能姓洪。
比如天平天國的保王洪容海在安徽參加太平軍後,他和兄弟輩十餘人都改姓了童。雖然後來成了領兵數萬的將軍,仍不能恢復本姓。直到他投降清王朝後,才恢復了原來的姓氏。
而更為奇葩和空前絕後的,是改王姓為汪姓、黃姓了。太平天國全軍全民,舉朝上下沒有一個姓王的。太平天國活動遍及全國十八省,參加者前仆後繼,多達千百萬計,現僅見的護王陳坤書部兵冊、童(洪)容海投降時的官憑鈐印花名冊以及史學家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所附錄的太平天國官爵人員名冊,共見有姓名人員兩三千人。
可是,上至諸王、天將,下至普通牌尾、伙伕,竟沒有一個姓王的。察其原因,就在於太平天國嚴格禁止部眾姓王,原因是“開闢天父、天兄、天王、幼主方是君是王也,如東西王或稱本東西王,自信勇王以下或稱列王,不得單稱王字,王乃天日也。”
為此,洪秀全又下詔說凡王姓者可改為汪姓、黃姓,連洪秀全的表兄王盛均、王盛爵等全族,也要改姓為黃。在前述花名冊等冊籍裡原來應該有不少王姓的,顯然因遵太平天國“敬闢字樣”改了姓,由此,黃姓、汪姓者在太平天國的隊伍裡就特別多了。
-
4 # 蛋說汪胖子
不是沒有,是不能用這個姓,因為要避諱!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要求在我們現代人眼中覺得很不能理解,這就是避諱。什麼是避諱?就是要求大家要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就是說我們不能和君主、尊長用同樣的名。不過通常只限於名。
可到了清末太平天國時期,避諱可就避得諱多了!
洪秀全在廣西成立太平天國時,一直宣揚天下人人平等、四海皆兄弟。但後來的發展卻把這條起義初的口號打得啪啪作響!比如避諱這事!
太平天國政權初立,洪秀全便迫不及待的稱王分封,自封天王!一時間群起歡愉。那個年頭,誰要是當了君主,那下屬們就要準備避諱改名了,比如叫李秀全的,就要準備改名叫李羞圈或者李修犬了。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太平天國下的關於避諱的檔案《欽定敬避字樣》中說:“不能單稱王字,王乃天日也。”這一下大夥可傻了!本以為改名就好,哪知卻連姓都得改了!於是太平軍裡王姓的同志們開始了改姓運動。
執行總要從親戚開始!於是,洪秀全的表兄,亦是拜上帝會元老級成員的王盛均、王盛爵,隨後改姓為黃盛均、黃盛爵了。更過份的是,太平軍每到一地,收繳、出版的書籍裡凡有涉及“王”字的也得改,如《孟子》中“孟子見梁惠王,王曰”也改成了“孟子見梁惠侯,侯曰”,等等。
就這一下,“王”姓這個中國大姓,在太平天國範圍內就消失了。在太平天國由諸王到士卒的花名冊裡,再沒有一個姓“王”的,他們都因迴避,改了姓。這個中華超級大姓,在太平天國圈子裡就那麼幹淨徹底地消失了。
“王”字尚如此,“洪”字也沒跑掉,此後太平天國上下連洪秀全的姓也給迴避了。只有從廣東花縣出來的洪氏家庭可以繼續用,其他各處姓洪的也得改姓。如安徽無為的洪容海和本家兄弟洪龍海、洪虎海等人參加太平天國後,遵制改姓童,至降清後才恢復本姓。
在到後來更激進了,地名也開始了避諱。比如叫了多少年的地名“上海”、“上虞”等,後來也得遵制改為“尚海”、“尚虞”。
雖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太平天國避諱字的任性程度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了,簡直是“不許百姓點燈”典故的巔峰!
-
5 # 飛將龍城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那麼,談到中國的姓氏更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例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的《百家姓》,《百家姓》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一部分。
那麼,說到中國的姓氏了,我們就要看看他們的人數分列排名了。首先是中國的四大姓,張王李趙,張姓是中國姓氏最多的一個姓氏,王姓是中國第二大姓氏,李姓是中國的第三大姓氏,趙姓是中國的第四大姓氏。這四姓是在我們生活中姓氏最普遍的。
那麼,我們來說說今天的這個王姓,王姓。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王是帝王私有的屬性。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在平常的對話中,連說也不能說呢。
在古代,農民起義的事情司空見慣,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在清朝後期,因為政治的腐敗,經常會發生農民揭竿而起的起義運動。最為著名的是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的規模也是很大的,到後來,太平天國也有接近數百萬的人。
可是,在數百萬的群眾中,姓王的姓氏卻沒有一個。那麼,我們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在古代,只有皇帝和皇室家族才能與“王”打上交道,這是為顯示他們皇族的個性。而後期的太平天國呢,還是受到了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後,就開始驕傲自滿。
天王洪秀全的生活過得很奢侈,開始對權利熱愛的很,為了樹立他的權威,所以,他不讓太平天國的人們用“王”這個姓氏,所以,在數百萬的太平天華人群中,沒有“王”這個姓氏。
-
6 # 使用者104511495115
怎麼可能沒有姓王的呢 只不過都在中下級別而已 北京太平天國是兩廣南北方領導為主的 王姓在兩廣人數不多的原因
-
7 # 胡八二
因為它的國號叫“太平天國”有四個字,這並不是通常的一個字,所以不正規。這種不正規反應了太平軍內部人員成分複雜,其實就是混血種人比較多,缺少一個核心的利益集團。20190126。
-
8 # 山程水驛中
明末陝西農民起義,最初的起義首領幾乎都用的是假名,什麼點燈子、不沾泥、射塌天、革裡眼,五花八門,煞是熱鬧。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人雖然造反,他們的妻兒老小卻還在老家當大明百姓,隱姓埋名,為的是不連累家人。
為什麼太平天國改名的人特別多?
封建時代各朝都有“避諱”,帝王的名字不可以隨便用於其他場合,如果是雙名,一般規定不能連用。
太平天國對避諱的愛好,到了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步,天父天兄的名字,洪秀全父子和東西南北翼五王的名字要避諱,一些不好的字眼,如醜、亥(和“害”同音)等要避諱,甚至有些常用字,如師(只許用於軍師、先師、後師等)、龍(只許說“寶貝龍”而不許用於取名)等也不能用,“王”、“主”等看上去比較“威風”的字同樣不允許用。
這樣一來,許多姓都不得不改,王是中國排名前三的大姓,洪秀全表哥家也姓王,可因為王這個字不許用,王姓都被迫改姓汪或者黃,太平天國境內因此連一家姓王的都找不到;洪秀全不許一般人姓洪,安徽人洪容海加入太平軍第一件事就是改姓“童”,他後來投降清軍,第一件事就是把姓再改回來。
同樣,賴世國改賴世就,蒙得天改蒙得恩,也是為了避開避諱詞。李俊昌改李俊良,是因為北王叫韋昌輝,有個昌字;李開芳改李來芳,則是因為翼王叫石達開,有個開字。
從蒙得恩等人的幾次改名(因為避諱上帝的上改名得天,又因為避諱“皇天”的天改名德恩)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避諱有逐漸加強的趨勢。
但也有例外,後期由於天京之變和石達開出走等,昌、開這些原本避諱的字變得百無禁忌,李俊昌、李開芳也因此恢復了本名,而因為洪秀全兒子洪天曾的出生,而不得不改姓“永”的太平軍將領曾天浩、曾天養、曾水源等,也總算有了認祖歸宗的自由。
-
9 # 運營一寶寶
轟轟烈烈的天平天國運動,前後持續十四年,戰爭範圍波及大半個中國。太平天國最盛時兵力達百萬之眾,但是,說來奇怪的是,天平天國百萬將士,竟然沒有一位姓王的,眾所周知,王是中國前五的大姓,遍佈全國,為何天平天國裡無人姓王呢?
說到這裡就得從太平天國的避諱制度說起了。避諱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傳統,比如臣子百姓的名字不能跟當朝皇帝一樣。太平天國起義後,非常講究文字避諱,涉及到洪秀全、楊秀清等名字者均須避諱,而且還規定姓氏避諱。凡非廣東花縣洪秀全家族者,就不能姓洪。
比如天平天國的保王洪容海在安徽參加太平軍後,他和兄弟輩十餘人都改姓了童。雖然後來成了領兵數萬的將軍,仍不能恢復本姓。直到他投降清王朝後,才恢復了原來的姓氏。
而更為奇葩和空前絕後的,是改王姓為汪姓、黃姓了。太平天國全軍全民,舉朝上下沒有一個姓王的。太平天國活動遍及全國十八省,參加者前仆後繼,多達千百萬計,現僅見的護王陳坤書部兵冊、童(洪)容海投降時的官憑鈐印花名冊以及史學家郭廷以《太平天國史事日誌》所附錄的太平天國官爵人員名冊,共見有姓名人員兩三千人。
可是,上至諸王、天將,下至普通牌尾、伙伕,竟沒有一個姓王的。察其原因,就在於太平天國嚴格禁止部眾姓王,原因是“開闢天父、天兄、天王、幼主方是君是王也,如東西王或稱本東西王,自信勇王以下或稱列王,不得單稱王字,王乃天日也。”
為此,洪秀全又下詔說凡王姓者可改為汪姓、黃姓,連洪秀全的表兄王盛均、王盛爵等全族,也要改姓為黃。在前述花名冊等冊籍裡原來應該有不少王姓的,顯然因遵太平天國“敬闢字樣”改了姓,由此,黃姓、汪姓者在太平天國的隊伍裡就特別多了。
太平天國雖然禁止部眾姓王,但前前後後卻封了2700多個王,算得上是千古獨一了!
回覆列表
謝邀!簡單來說是為了避諱。如唐朝的李勣,本名是徐世勣,後來李淵賜李姓,就變成了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後,為了避諱,改名叫李勣。天平天國沒有姓王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是為了避諱,而且是綱領中明文規定的。在太平天國《欽定敬避字樣》中說:“不能單稱王字,王乃天日也。”所以,凡是姓王的,都得改姓黃或汪。洪秀全的表兄,也是拜上帝會元老級成員的王盛均、王盛爵,也改姓為黃盛均、黃盛爵。就此掛上連下,以至古書中凡有涉及“王”字者也得改,如《孟子》中“孟子見梁惠王,王曰”,亦改作“孟子見梁惠侯,侯曰”,等等。
“王”本是中國大姓,但太平天國自諸王到士卒的花名冊裡,卻沒有一個姓“王”的,他們都因迴避,改了姓。這個中華民族的超級大姓,在太平天國裡就這麼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