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91457935277

    那是古人的一種禮儀方式,一直言語也用支援。一直沿用到現在。

    社交與商業鞠躬:

    1、行禮時要立正,保持身體挺直;

    2、面對收件人,距離為兩到三步;

    4、朋友初次見面,同志之間,主人與客人之間,下級與上級與下級與長輩之間,都可以鞠躬行禮,以示尊敬。

  • 2 # 使用者9426588694365

    意思如下:

    凡事需要學會禮讓或者謙讓別人,給自己和對方保留餘地。

    “凡事後退三步人,皆有餘力”出處不明,但與“退一步海闊天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解析如下: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切忌衝動,有時候遇到了一些哪怕讓自己利益受到折損事情也需要懷著對人“禮讓三分”的態度對待,以免給自己和對方帶來難堪。這亦是一種處世哲學。

  • 3 # 手機使用者74096569163

    不能用屁股對著尊者,那時候被認為是一種不敬。不僅是對皇帝,對長者、上司也一樣。如果直接轉身用背部對著皇上是大不敬,所以需要後退幾步才可以轉身,退後三步代表古時嚴苛的禮儀制度。防止有人刺殺皇帝。三步之外即使有此心意,皇上也有轉變手段的時間和空間,何況絕大多數將臣是沒有這個膽量的,因為皇帝身邊的侍衛眾多,高手隨時準備保護。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禮儀首先要明白,並非自古不變的,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大臣叩拜君主的那種突出君權威嚴的場面,大多是明清時期君臣禮儀的表現。在先秦時期曾有君主禮敬大臣的儀制被廣泛使用

    在先秦時期,君臣之間的舉止性禮節,不僅僅是臣下向君主施行,而且君主也有向臣下施用儀制。君主向臣下所施行的主要是“揖禮”,即後世所說的“作揖”。 周王召見諸侯之時,向其中沒有血緣關係的庶姓諸侯是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動的“土揖”禮。向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諸侯,合手平推的“時揖”禮。向同姓諸侯,合手前推再稍向上舉的“天揖”禮。

    周王天子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卿、大夫、士乃至更低階的故士、虎士、大僕等行揖禮,都屬於君臣之禮的範疇,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禮,並且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禮,而大夥只要對周王行一次禮就行了。從中可以看出這時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在先秦時期,國君為表示對一些大臣的尊敬,也往往稱字而不稱名。

    再看跪拜禮。。先秦時的人席地而坐,正規的坐姿是雙膝跪席,臀部壓在腳後跟,若對同坐的對方表示敬意,則臀部抬起離開雙腳,上身挺直。君對臣還禮的跪拜禮是“空首” ,動作是把兩手放於地上,把頭磕到手上而不觸地。

    除了跪拜禮外,還有一些禮節也體現出君對臣的敬重。如:降階,下臺階相迎或行禮。 秦漢君臣之間的禮節還體現在宴席上。有離席和興席。所謂離席,不是離開宴席的意思。意思是本來跪著的,然後起立作揖或者行拜禮,這就叫做離席。還有一種是興席,就是對要離開宴席的臣子送別的一種禮儀。君王原先是坐著的,然後要直接站立起來,作為相送的禮節,這就是興席。

    在秦朝以後,已稱皇帝的君主在禮制方面提高與維護其至尊的身份地位,禮敬大臣的儀制與行為減少,皇帝只向極個別的大臣主要是自己的老師行禮。 漢代,最高階的官員為三公:即丞相(東漢稱司徒)、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稱司空),皇帝對他們的禮節,是以起立作為對他們進見的迎接禮,或對其叩拜的還禮,相比先秦時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禮、空首禮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漢代丞相進見時,皇帝要起立以表示尊敬:皇帝在車上時,若路上遇到丞相求見,就要下車以示敬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懿到底是被曹氏所逼,還是在入仕之初就有雄吞天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