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話戲說
-
2 # 冷兵器研究所
亞歷山大東征是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
那時候羅馬軍團是啥狀態呢?
公元前4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羅馬軍隊的規模維持在2個軍團(一個軍團60個百人隊),但隨著“半公民權”(civitas sine suffragio,無投票權但需服兵役的公民)的產生,一部分拉丁城市和大部分坎帕尼亞人,以及伊特魯斯坎城市塞雷等地的人力,以半公民權的形式加入羅馬軍隊。這使得羅馬軍隊在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11年間的某個時間點上,將其軍隊規模擴充到了4個軍團。
也就是說,當亞歷山大東征時,羅馬人的額定兵力是2.4萬人到3萬人的樣子。而亞歷山大東征的初始兵力是約3萬步兵、5000騎兵。
顯然,亞歷山大當時如果去打羅馬的話,擁有兵力優勢。
當時,羅馬軍團已經開始使用重投槍(pilum)、方形的凸面長盾(scutum)和著名的西班牙短劍(glius),著名的“三線陣”也已經初步形成。
但當時的羅馬軍團還處於萌新狀態,還不是後世那支掃平地中海的強軍。更是被當時的高盧人所暴打中。
而當時馬其頓方陣的體系已經很成熟了。方陣的威力是建立在輔助步兵以及馬其頓騎兵的嚴密配合之下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的基礎是傳統的希臘方陣,但他們使用後來名揚天下的薩里沙長槍。這些長矛的長度比普通希臘方陣的長度長得多,最長的後陣長槍達到了5.5米以上。因此,士兵不可能像希臘方陣長矛一樣進行單手攻擊,而要使用雙手控制沉重的超長槍。因此,馬其頓方陣步兵的盾牌改成了懸垂在脖頸上的小盾,一般直徑僅有1尺。總體說來,與希臘方陣相比,馬其頓方陣更強調進攻。
馬其頓方陣採用了更深的縱深,一般是16人縱深,方陣前方4至6排計程車兵矛頭對準前方,後面依次傾斜持槍或垂直持槍。作戰時,馬其頓方陣不僅能像希臘方陣那樣進行固守,更能使用16人縱深的可怕推進力向前兇猛的攻擊,以長槍如林的密集隊形直接撕開敵軍隊形的正面。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很顯然來自於背面與側面,以及對手利用這兩個位置進行攻擊所引發的貼身近戰。顯然,沉重的超長槍在貼身戰中難以施展。因此,馬其頓方陣會把輕裝步兵佈置在重步兵方陣後側,擔任遠端射擊與掩護。另一種同樣作為方陣掩護者的兵種,其強大的戰技絕不僅僅限於掩護。必要的時候,他本身就是毀滅敵軍的武器,這就是與馬其頓方陣同樣著名的馬其頓重騎兵——夥伴騎兵。
所以如果對上已經相當完善的馬其頓體系,羅馬軍團的結果不會太好……
-
3 # 我是查理就姓查
亞歷山大時期,羅馬還沒有完成統一義大利,但是已經經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節點: 共和制政體的完成。
西元前390年,羅馬被凱爾特人入侵,除了卡匹托爾山(羅馬七丘之一)之外,整個城市都在被蠻族肆虐燒殺。而羅馬當時由於內部矛盾尖銳,根本組織不起有效反抗。最後被迫以300公斤黃金贖金贖回羅馬城,這次被後來稱為凱爾特衝擊的慘痛經歷徹底的烙印進了羅馬人的靈魂。羅馬人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取得進步,超越敵人的種族天賦,從此徹底覺醒了。
首先,找回因內部鬥爭被羅馬流放在外的卡米路斯出任獨裁官,追殺撤軍的凱爾特人,報一箭之仇,再用20年時間重建被毀於一旦的羅馬城;然後,前367年透過李錫尼法,改革政治體制,階級和解,共享權力,所有公職向所有階級開放,不再由貴族壟斷大部分公職,打開了精英人才向上流動的通道,初步杜絕前390之前那種貴族和平民因階級矛盾導致國家人心分裂,無力抵抗外敵的狀況;最後,打造羅馬同盟,收服在前390年危機時背叛羅馬的同盟國,把以前的拉丁同盟國打敗,把同盟國民變成以羅馬公民,非拉丁諸城的居民享有無投票公民權(三年後學習拉丁語允許轉為公民)。這一舉措被後世政治學家稱為政治建築的傑作,繼而向中南義大利擴張,開始了統一義大利的程序。
這就是羅馬在亞歷山大同時期所做的事。當時的羅馬的確是幸運的,亞歷山大的視線投向了東方,否則的話,羅馬有史以來最強的敵人,可能就不是漢尼拔,而是亞歷山大了。但是,亞歷山大可能征服羅馬嗎?
我不這樣認為。
即使敵人是亞歷山大,戰爭最後的勝利者應該依然是羅馬。
首先,國家體制上羅馬有優勢。一次重要戰役的失敗,對於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意味著整場戰爭的失敗,包括亞歷山大,但唯獨羅馬是個例外。羅馬的共和體制,可以說在當時把王政和民主制的優越性集為一體。即使經歷了像坎尼會戰這樣全軍覆沒的慘敗,羅馬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為軍隊提供新血。馬其頓依賴的是亞歷山大個人,而羅馬依賴的是整個精英階層,而且這個精英階層不是固定的,是不斷引入新鮮血液的。
其次,民族性格上羅馬有優勢。羅馬人並不以創造力著稱,但羅馬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少有的擅長學習敵人,超越敵人,融合已擊敗敵人的民族。而且與個人自由主義色彩濃烈的希臘人不同,崇尚剛毅質樸的羅馬人集體家國精神要強得多。從前509年羅馬人驅逐國王建立共和開始,儘管無外敵矛盾時,羅馬內部矛盾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但公民意識每到羅馬危急存亡之秋,就會形成一股足以令羅馬人同仇敵愾,從苦戰中支撐下去的力量,直到最後勝利。這種人中平頭哥的氣質是馬其頓不具備的。
第三,如同史學家李維所說,不論軍制,還是人才,羅馬都不輸於亞歷山大。軍制上,以百人隊為基本單位的三線陣,沒有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對陣過,還真是西方軍事史的一大遺憾,但從軍事上繼承了亞歷山大衣缽的皮洛士和羅馬的交戰過程來看,只要是在義大利作戰,哪怕把皮洛士換成亞歷山大,恐怕結局也不會有什麼不同。人才上,像馬其頓和羅馬這樣國家交戰,亞歷山大面臨的將是羅馬的整個精英階層,亞歷山大只有一個,而對於羅馬而言,損失幾個執政官都談不上傷筋動骨,損失慘重而已,打落牙齒和血吞,不服接著幹就是了。而且在這個時期,百人隊,短劍,方盾,標槍這些羅馬軍團稱雄後世的要素,羅馬都從敵人那學會了。
最後,交戰環境羅馬還是比亞歷山大好。羅馬在共和國後期,由於公民範圍的擴大不夠及時,不能滿足突然擴張的國土防務需求,導致公民兵制崩潰。而羅馬在共和國前期,被同盟捲入布膩戰爭,戰勝迦太基,意外獲得地中海霸權之前,是沒什麼擴張慾望的。所以如果和亞歷山大發生了戰爭,基本可以確定是羅馬在同盟境內禦敵了。在羅馬客場作戰的天才將領,皮洛士和漢尼拔就算比不上亞歷山大,也差不到哪兒去吧。這二位成就不如亞歷山大,更多應該算不幸選錯了敵人吧,如果對手不是羅馬,可能結果就不同了。
這場雛鷹與雄獅的較量,如果真的發生了,誰贏只有天曉得了,雖然戰爭的結果有其必然,但戰場上最不缺的就是偶然。
-
4 # 史話海說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假設問題。按照《羅馬建城以來史》的作者李維的觀點:“即使面對的是亞歷山大這個敵手,最後贏的應該還是羅馬”。但是實際情況卻未必。
騎馬的亞歷山大大帝像
亞歷山大的確兵不多,大多數時間基本維持在45000至50000人的規模。但同時期的羅馬也遠沒有後期的囂張跋扈,亞歷山大東征是在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這時期羅馬正在進行薩莫奈戰爭。好吧,大帝不欺負人,假設當時羅馬沒有戰爭,和平時期羅馬共和國的常備軍團是4個,由兩位執政官各率領2個,再加上1:1比例配置的同盟軍團,一共8個,加強的羅馬軍團大約5000人,那麼一共40000人,再考慮到部分地區有守備兵團,那麼至少在兵力上二者沒有太大差距。
戰鬥中的馬其頓方陣
如果單單考慮現有兵力,羅馬人可能是要吃大虧的。雖然說羅馬的重步兵方陣的確是訓練有素而且堅韌強悍,但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長槍方陣在這方面比羅馬軍隊毫不遜色。而且同時代又處於同一個文明區,基本上我們可以不考慮技術差距。如果是齊裝滿員的馬其頓方陣——包括夥伴騎兵,在亞歷山大的調配下要打敗相同數量的羅馬軍團簡直是毫無壓力。因為羅馬人的騎兵一直是短板,這點可以從100多年後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漢尼拔的戰績中得出結論。而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是當時最有殺傷力的重灌騎兵。
戰鬥中的羅馬軍團兵
那麼再看二者整體力量的差距,或者說是綜合國力,羅馬處於絕對劣勢。此時的義大利大約僅僅佔據著拉提姆地區,大約是以羅馬為中心,亞平寧山脈西側一片區域,而後世的伊持魯里亞人,薩莫奈人以及南部沿海的希臘人都還不在羅馬統治之下。
馬其頓夥伴騎兵像
而亞歷山大,如果不考慮佔領的波斯領土,僅僅是色雷斯、馬其頓、巴爾幹半島南部的諸結盟城邦,還有埃及的資源就足以對羅馬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如果亞歷山大與羅馬開戰,那麼義大利半島南方沿海各希臘城邦大機率是要唯亞歷山大馬首是瞻的。就整體實力來對比來看,羅馬居於絕對的劣勢。
羅馬共和國早期控制區域拉提姆的大體位置當然李維還提到,在軍隊指揮層面,亞歷山大僅有一個亞歷山大,但羅馬軍團卻有十數位將軍。這個,其實很難說是優勢,同樣以第二次布匿戰爭為例,擁有十餘數將軍的羅馬軍團並沒在只擁有一位漢尼拔的迦太基軍手中討得便宜,反而屢屢被打得威風掃地滿地找不著牙。反而,軍隊中多個聲音的爭執偏偏成為了羅馬軍隊屢屢敗績的重要原因。
漢尼拔最終的失敗其實是在整體實力與國家戰略層面的原因。亞歷山大完美的補齊了漢尼拔的這兩個短板。馬其頓王國的整體實力絕對壓倒羅馬共和國。而以王國最高統治者發起的征服羅馬戰爭當然也不會受到政治鬥爭等原因的掣肘。
東征結束時馬其頓控制區域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果亞歷山大沒有病逝於巴比倫,而是順利的按照計劃發動了對羅馬的戰爭,羅馬恐怕很難撐太長時間。
回覆列表
羅馬可不是富二代開局,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的羅馬還很窘迫。亞歷山大如果帶兵南下義大利,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羅馬這一回事了。
羅馬人那出名的軍團,可不是和羅馬一起出生的。早期的羅馬就是義大利的地區性政權,甚至在義大利半島上都沒有穩固的霸權,幾乎所有部隊都是舊式的希臘方陣,還是裝備比不過原版希臘人的山寨型,兵源也是臨時召集的公民,被凱爾特人和高盧人暴打,屢次險些亡國。
如果亞歷山大南下,羅馬人要考慮的不是怎麼全殲亞歷山大的部隊,而是怎麼在亞歷山大面前保全羅馬人的文明。
如果能和亞歷山大形成協議,和周邊其他的小文明一起,為他提供同盟輔助軍和馬其頓方陣的兵源,那麼羅馬人還能在馬其頓帝國崩潰之後成為一股繼業者勢力,也許最後還會是勝出者,繼而走上歷史上的道路,進而獲得地中海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