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
2 # 美猴王歸來
許多人喜歡對影視電影中的歷史人物點評,而不是拿出史書研究下歷史上的真相,這主要和今人的學習習慣有關了,都喜歡新媒體,都拋棄了傳統書籍了。
地鐵上很少有人還看報紙和書籍,取而代之的幾乎是全員手持一部手機,看得津津有味。
而這種資訊獲取渠道,也導致了我們以為影片中的人物“就是那樣子”的主要原因。
《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本就是兩部影片讓我們看看這兩部影片的導演和演員表,就會發現完全是不同的作品,導演和演員的不同,對於人物的演繹自然會有差異。
這就好像《復仇者聯盟》系列和《神盾局特工》系列劇,明顯有重合的人物和故事成分,但是,拍出來的東西卻各自為戰。
你非要比較科爾森這個人物,在《神盾局特工》中那麼神秘、強大,而在《復仇者聯盟》系列中就是個打醬油的,這到底怎麼回事?
有點閒極無聊了不是……
不同視角當然,影片所反映的故事,也是從不同人物視角去表達的,《雍正王朝》中,主視角是從康熙的幾個兒子的視角展開的,這些皇子們爭奪帝位,各自玩命地去表現,可是他們自己卻不知道皇帝老爹內心究竟是如何想的。
他們眼中看到的是皇帝對於傳位這件事的安排反覆無常,每天都想一出就來一出……。
而這些皇子身邊各自的謀臣和支持者也是如履薄冰,這也是《雍正王朝》中,佟國維多方押寶的原因。可是,這種對於皇帝心思的捉摸不定,正所謂當局者迷。
但是!
站在康熙皇帝的角度,他本人肯定在內心裡,是早就有所決定的。只不過他需要用各種考驗,看清楚自己兒子們的真正嘴臉罷了,這在外人看,就是所謂的“不果決”吧。
只不過他看著一眾子孫的勾心鬥角,總想為著大清國的未來選一個“明主”,多觀察、多看看!
正如鄔先生給雍正謀劃的一樣,不斷把自己表現的像一個“明君”,才能更加堅定康熙大帝的決心。
不同歷史時期,面對的棘手問題也不一樣《康熙王朝》演繹的歷史時期是康熙“縱橫天下”,建立豐功偉績的時期,康熙大帝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往往都是不進則退的抉擇,例如:“鰲拜專權”、“吳三桂造反”、“鄭經割臺灣島自立”、“平定葛爾丹”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不能猶豫的,你死我活的鬥爭,沒得選擇。
可是,康熙晚年政權逐漸走向平穩,選擇繼位人的問題逐漸拿到桌面上來,都是自己的兒子,關乎大清國的未來,這對於這位身為父親角色的老人,帶來一些猶豫也可以理解,所謂“關己則亂”,更何況,康熙大帝用一系列的試探考驗一下接班人,也沒什麼不對。
為什麼皇帝面臨著朝代延續問題時,要比指點江山時更不容易呢?其實呢,如果真正像美國大選一樣,選擇一個新統治者,現任領導者自然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因為,全民普選很難操控,所以,選舉接班的國家領導者,幾乎沒有現任什麼事,民眾更容易選擇出來老百姓信任的、能力超群的、有責任心的國家領袖。
可是封建社會的君主制就沒這麼簡單了,為了子承父業和政權的延續,皇帝后半輩子最大的“工作”就是選擇太子的人選,既要老皇帝喜歡,又要儘可能是一位“明君”,還得識破自己的親兒子裡有“披著羊皮的”,還要照顧到整個皇族的利益……等等原則。
這件事確實要比去戰場上打打殺殺難多了!
不需要顧慮多多嗎?
-
3 # 宋安之
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描述的側重點不同,深度不同。二是皇帝所處時代的親情問題。
一、描述側重點不同,深度不同。
為什麼《雍正王朝》中的康熙沒有《康熙王朝》中的康熙果決呢?
其實看看兩部電視劇有沒有深度就知道了。
如何形容兩部電視劇呢,其實《康熙王朝》的側重點在於使觀眾看的痛快,所以主角康熙如同小說主角一般,個人英雄主義濃重,如同打怪升級一般,權謀之術相比於《雍正王朝》很少,重點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所以略顯單薄。
也就是說《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符合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生殺予奪言出法隨的獨裁皇帝形象,而忽略了皇帝的另一面。
而《雍正王朝》呢,整體比較壓抑,但很有深度。他的重點不在於個人英雄主義,而在於權謀之術,在於深刻反應古代的宮廷政治鬥爭,是相當貼近現實的,所以是使人越看越有味道,每次看都有不同感悟,是相當有深度。
在《雍正王朝》之中的康熙,是顯示了皇帝的另一面,顯示了皇帝有血有肉更接近於人的一面,顯示了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隨心所欲的,要顧及的東西也很多。
康熙雖然掌控著全域性,卻面對著很多事情不得不妥協。諸如追繳國庫欠款涉及帝國龐大的官僚系統,還有諸位皇子,所以康熙是害怕動搖統治根基頗有些畏手畏腳,推出老四這個孤臣去追繳欠款,而且支援不到位,結果是追繳國庫欠款失敗,老四得罪了百官,康熙和太子則是籠絡了人心。
還有西北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明明知道是八爺黨搞的鬼,卻沒有發作。而是任用八爺黨中的老十四來擔任大將軍王,使八爺黨不再背後使絆子,可以說是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沒有根除弊端,而只是借力打力罷了。
到了死鷹事件,康熙即使是氣暈倒,但為了穩定局勢,不使老八和老十四借題發揮,是選擇了壓根不追究。
說白了《雍正王朝》中的康熙更貼近現實,因為歷史上的確是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並非是真的隨心所欲的,他只不過當時龐大利益集團的最大代言人而已,顧慮的確多。而且地位也不是牢不可破,不然歷朝歷代怎麼會出現被架空的傀儡皇帝,怎麼還會有造反的事情呢?
所以總結來說,打個不恰當比喻《康熙王朝》如同網路爽文一般,重點是使觀眾看個痛快,至於深度肯定是欠缺火候的,所以才出現康熙的果決,還有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
而《雍正王朝》是很有深度的,如同一杯好茶是使人越品越有味道。所以這裡面的康熙雖然顧慮很多,但背後夾雜的權力鬥爭還有權謀之術,雖然看似不如真刀真槍來的痛快,實則是更驚心動魄更使人百看不膩。
二、皇帝所處時代的親情問題。
《康熙王朝》重點講述的是康熙這一生的各種功績,所以自然需要突出年輕時康熙的銳氣,再加上電視劇為了使觀眾喜愛,難免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誇張,所以自然是無形中營造出康熙很果決,個人英雄主義濃重的情況。
《雍正王朝》中重點講述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這時候康熙的角色更多是定位於父親。所以有時候為了親情,也會出現顧忌很多的情況,比如說老八的八爺黨乾的都不是什麼好事,康熙因為親情,所以很是顧忌,並沒有懲罰自己這些兒子,並且臨終前特別交代雍正要善待自己的兄弟。
當然還有年齡原因,也不能說康熙老糊塗了。
而是《雍正王朝》中晚年的康熙統御龐大帝國數十年,歷經多年的殺伐果斷,還有政治上的勾心鬥角,所以更加重視親情。
但當時的九子奪嫡可謂是如火如荼,朝廷大臣也大多紛紛站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亂局勢。同時皇子之間的鬥爭也涉及帝國的各個弊端之中,諸如下江南賑災、追繳國庫欠款、刑部冤案等,背後都有著皇子之間的鬥爭,重視親情的康熙自然是顧慮重重。
如果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來根除各種弊端,那麼肯定會涉及到自己的兒子,這無疑是很痛苦的選擇。而且根本做不到既根除弊端,還不使參政的幾個兒子牽連其中,因此康熙乾脆選擇了得過且過借力打力的方式,最多透過四子胤禛進行區域性小手術,試圖尋找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試圖透過老四來破局,想著既使弊端被根除,而不牽連到幾個兒子,但奈何諸如老八等人與既得利益集團綁的太緊了,無形中成為弊端的根源,老四自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自然是失敗了,於是無奈的康熙在猶豫之間,就這樣一直顧忌很多,直到駕崩。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雍正繼位的時候,雖然是45歲屬於大齡皇帝,但怎麼說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吧,雖然雍正的確燒了很大三把火,但還不是照樣顧忌天下讀書人和八爺黨等反對新政勢力,做任何事情都很謹慎,所以說顧忌多這東西有時候跟年齡大不大,雖然有一定關係,但並非決定性因素,重點是歷史上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也有著不少要顧忌的東西,也需要平衡的,根本不可能隨心所欲的。
所以說不能說是《雍正王朝》中康熙年齡大,所以老糊塗的原因。只能說是《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所表達的不一樣,《雍正王朝》更有深度,重點不是突出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刻畫古代的宮廷政治鬥爭,所以才會出現康熙顧慮重重的情況,
現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王朝》版康熙顧忌很多,《康熙王朝》版康熙卻很果決的根本原因了吧?
回覆列表
事實上正如你在問題中提到的那樣,《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皇帝給我們的形象,無論在決策什麼大事時,都要顯得比《康熙王朝》的康熙皇帝那麼顧慮重重,猶猶豫豫。但這種情況並不表明康熙皇帝越老越糊塗了,而恰恰相反,表明的則是康熙皇帝越老越成熟了。作為一個王朝統治者,一個時代的政治家,必須具有足夠的沉著、冷靜、成熟、穩重,而不是率性而為,著急忙慌。主觀上必然是這樣,客觀上也要求你必須這樣。
第一與年齡性格有關,康熙皇帝儘管是皇帝,但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我們普通人那樣的一般性的成長規律。現實社會和生活當中,有太多太多的年輕人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比較簡單,不太喜歡前思後想,辦事情都比較果決,喜歡立說立行,說幹就幹。而康熙皇帝8歲就繼皇帝位,成為一國之君,14歲開始親政,籌劃考慮朝政穩定,邊疆安寧,百姓民生等國家大事。為鞏固兵權,樹立威信,無論辦什麼事情,自然更要比普通年輕之人更為果決一些。
第二與素質養成有關。康熙皇帝很年輕的時候考慮問題簡單一些沒有太大問題,即便是有些事情辦砸了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後面還有孝莊兜著。但康熙皇帝畢竟是康熙皇帝,從《康熙王朝》整部戲來看,年輕時候的康熙皇帝還真的沒有辦砸過什麼事情。平三藩,徵漠北,收臺灣等等重大事件的經歷和經驗,更使得康熙皇帝在治國理政上愈發顯得成熟。這成熟自然就包括在想問題、做決策上通透考慮,三思而行,而不是像年輕時候那樣率性而為。
第三與當下時局有關。康熙晚年,九子奪鏑,血腥殘酷。為了應付和處理太子、皇子們之間的你爭我鬥,康熙皇帝是夜不能寐,焦頭爛額,束手無策,幾度昏厥。此時的康熙皇帝本身就是已是年老體衰,在應對和處理九子奪鏑鬥爭的同時,還有應對邊疆戰事,還要應對朝政事務,還要應對社情民意,而這些事情,每一樣都不是小事,又都與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的間接的關係。面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即便內心想果決,只怕是行動上也果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