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所以,“變”是《易經》的精髓和靈魂。整個《易經》說的就是“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
6
回覆列表
  • 1 # 紹煌

    易經“變易”“不易”“簡易”三個特點,對應涵蓋了世界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

    用一句話說吧,世界上的事物都在變化,但這個變化的規律是不變的,透過事物變化的表象深入內在的機理,概括起來不外乎是一陰一陽之間的相互交感、作用造成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大道至簡。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Sunny、空氣,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當悟透這種事物陰陽變化的本質規律之後,便能八面玲瓏的運用,比如上面河圖的中點,才是交感的精華所在,才能得到圓滿(10是圓滿數,十全十美),所以國學讓人不要極端、偏於一隅。

  • 2 # 聊詩說詞

    “易者,變也”,所以《易經》是什麼?就是記錄變化的一本書。那麼這本書是怎麼記錄變化的呢?

    當初,伏羲氏在大自然中,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第二天又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第三天還是……他就想:東方到底有多少太陽?西方究竟多大容得下這麼多太陽?答案肯定不是這樣的。那應該是什麼樣呢?

    他認為肯定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晚上又把太陽拖到東方去了。於是就有了“一生二”,也就是陰陽。他用一橫來表示陽(就是看得見的現象),用斷開的兩個小短橫表示陰(就是看不見的現象)。那麼陰陽如何轉換的呢?於是“二生三”的“三”就有了,就是那種無形的力量,也就是“易”,也就是變化。

    有了陰、陽,然後一變化,“三生萬物”,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有了。這就是《易經》所傳達出來的道理,當然這個道理是由老子總結出來的。

    那麼如何理解這個“不變即變”呢?這個道理在大自然中我們就能觀察到。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太陽東昇西落,這個我們是能看到的。但是從日落後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又從東方升起來,這個變我們是看不到的,那麼在我們印象中它是沒變化的。實質上它一直在變,只是我們看不到。

    再舉個栗子。一朵花從它長出來,變成花骨朵,直至開花結果,這個變化是顯現的,我們能看到。可是從果實落地直到第二年又長出花骨朵,這個變化是不顯現的,我們看不到,印象中我們就覺得它沒變化(不變),實際上一直在變。

    所以,“不變”就是指那些不顯現的變化。雖然我們看不到,實際上也一直在變,這就是“不變即變”的意思。

  • 3 # 飛蟥

    不變即變,變即不變。古文中,往往說一半留一半,加上變即不變,是不是更合理。所以說不能死讀書。古人以為,事物都在變化,不是表象,就是裡象。表象影響裡象,反過來,裡象也影響表象,這就是物極必反的曲線運動。這只是第一層含義,那麼再深一層意思,就是一切皆沒有變化,不論孫悟空任何變化,他的本身,始終還是猴。也就是曲線的重合。事物並沒有變化,只不過是陰陽互換,表象而已。本質上都是不變的,變化的都是虛幻。

  • 4 # 哲學卜卜為贏

    先明“變”者為“掩蓋,封閉”。非其它現代漢語賦予的意義。應明“易”者,為圍攏,維護也。亦非現代漢語所賦予的意義。

    不明此者,必會將“易”解得支離破碎——或成為世俗計策,或成為卜筮算命,或成為雞湯秘訣,或成為釣魚法器。

  • 5 # 熱帶雨林的午後

    這裡提到的“變”和“不變”,應該都是指“易”的性質。就“易”的性質而言,《易經》,包括對它進行解釋的《易傳》,只提出“易就是變易”的命題,也提出“易”就是“簡易”的命題,但沒有提出“易”是“不變”的命題。

    所以“不變即變”肯定不是來自《易經》,包括《易傳》。

    我認為題主這句話是來自近年來的一句流行語: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這等於是說,“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可以看做 是"易為變易”、“變易本身不易”的翻譯。也可以看做是要達到這樣的表達效果: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人們處於急劇變化的現代世界,更要與時俱進,自變以應變。

    這些話確實通俗易懂,能提醒人們勵精圖變,對人們還是有激勵和啟發作用的。這也是現在應用中的意思。

    “不變即變”這句話不通。它的意思可能是“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這樣的意思,還是《易傳》闡述得透徹:“生生之謂易”。“《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這樣的話,雖然不是直接來自《易經》和《易傳》,但確實來自對《易經》、《易傳》的引申。這種引申,不是來自《易經》的本意,而是後代學者的看法。

    對於《易經》、《易傳》能不能引申出這種意思,這些話在易學上能否成立,是否準確,是否符合邏輯與哲學合理性,則存在爭議。

    歷史上首先提出易有“不易”之義的是漢代的《易緯-乾鑿度》。它提出“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就是“簡易、變易、不易。” (《周易正義序》引)東漢經學家鄭玄的《易贊》、《易論》繼承了這一說法。唐代孔穎達主編《周易正義》,肯定了這一說法,此後產生很大影響。

    易有“變易”和“簡易”的涵義,這在《易傳》中表達得很清楚。但《易傳》對“不易”就沒有提及。

    對於“易”有“不易”的涵義,《易緯-乾鑿度》的依據是,“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宋明理學更是據此提出陰陽定位說,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 顯然這不是《易經》和《易傳》的本意,《易緯-乾鑿度》混淆了易的性質,和由易變而產生的天地父子等具體事物的性質,把這兩個不同層面的性質混為一談, 邏輯上就有問題,其目的是要為儒家“禮制”的永恆性質提供理論基礎,開啟了儒家理論僵化的“先河”。

    《易緯》是用來解釋《易經》的,但本身不是嚴肅的易學著作,而是漢代“讖緯神學”造出的偽作。《緯書》雖然也儲存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但總體上是服務於儒學“神學化”的著作,所以後來被排除於經學之外,這是正確的。

    對《易緯乾鑿度》的易有“不易”之義 的說法,流傳到現代,遭到現代學者的批評和否定。但因為“易有三義”說影響很大,所以,學者又對“三義”的“不易”調換了內容,想保住“易有三義”說。如金景芳先生提出“不易”可以指“盈虛消長,生成變化,窮變通久之常理言之。” 就是說,不易還是指“變易”而言。但是這種不易,還是“變易”,不但沒有增加新內涵,還引出了新問題,《易經》、《易傳》沒有表示“不易”,這種修正並不成功。

    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都放棄了“易有三義”之說。既不搞《易緯》那樣的強為之說,也不搞修改含義的畫蛇添足,還是認為“易為簡易、變易。”有人試圖用辯證法原理認同“不易”的意義,但說服力不夠,流傳不廣。

    “易有三義”在民間還很流行,一方面是歷史影響,一方面是大家還是認可這種認識:“變易本身是不易的”。

    即使如此,對“易有三義”說、“變易本身是不易的”,還是有爭議的:

    一種意見是:變易能不能認為是永遠不變的?理論上說,變化的形式、路徑、形態都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不存在一種絕對真理和規律支配所有的變化。陰陽之道都是在時間中展開變化的,“變者,趨時也。” 天地定位、六爻八卦、四季八方,也都是相對的、第二性的,是陰陽之變的衍生物,易道沒有“不變”的具體特徵,變易引申不出“不易”,變易就是變易。

    另一種意見是:如果變易永遠不易,那麼“不易”就是“變易”的引申,引申出來的概念,怎麼能和被引申的概念本身並列呢?“易有三義”說在邏輯上顯然是同義重複。

    對此各有議論。

  • 6 # 自由小小影

    1、老子告訴我們,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道”所生的,也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源和開始,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道”稱為本體,而“道”所生出來的萬事萬物,我們稱為“現象”。

    2、我們眼睛看到只能是現象,看不到本體的,也就是看不到“道”,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事物的現象之上,二是要透過現象去尋找它的本體是什麼。相信很多人沒有這個習慣,整天都是在現象中打轉,或者是被現象迷失方向了,總覺得一切都是捉摸不定的,更加搞不清楚,因此整天就是隨波逐流,最後就是投機取巧,同流合汙,甘願墮落,這是非常可怕的。

    3、題主講到整個《易經》講的都是“變”,我想告訴你的是,你只是講對了一半,還有一半是“不變”,什麼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道”,它是不會變的。包括我們現在很喜歡講的一句話:一切一切都在變,只有變才是唯一不變的。大家一定要小心這句話,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迷失自己的,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本體,也就是“道”。所以我們應該說唯一不變的是“不變”,而不是“變”。“變”是現象,現象背後是本體,而現象是萬變的,但是本體是不變的,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說:以不變應萬變,這樣才是正確的,也可以直接來回應你的“不變即變”。

    4、特別是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大家都是深處紛繁迷亂的現象之中,作為本體的道士最會保護我們的,而且當你跟“道”在一起的時候,你就不會迷失自己,也不會感覺到辛勞,更加不會置自己於死地。這個永恆不變的“道”,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很安靜,很平穩,很自在,希望大家好好地護養這個“道”。

  • 7 # 使用者周文建

    變與不變其實都與時間有關,如“此一時,彼一時",這六個字不變的是“一時",變的是“此"與“彼”二字,這是從字面分柝。從事物分柝如我們自身,彼一時是我自己,此一時還是我自己,那麼就在彼此之間我變了嗎?變了,肯定變了,就在“彼此"之間我變老了些,只是用肉眼或感覺,感受不明顯。好了,再說會糊腦子!

    “不變即變”就是辨證唯物,對立而統一,只要用心發現,到處都能找到與時間有關的“不變即變"的事物!

  • 8 # 平易八梅

    換句話說,如果不存在時間的變化,萬物靜止,時間定格,那就是不變,時間一變,萬物隨之而變。這樣理解應該容易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說的就是變即不變,如果我們與自然融合成一體,將自身完全融合到自然中,就會是與天地同壽,和日月長存,自然再怎樣變化都與你同在,這是永存不朽,也是變即不變!

    換種說法,也可以說是不變即變,如果我們進入時空靜止狀態,忘我境界,沒有時空概念,萬物也不存在,就像做夢一樣,一夢黃粱,千年時光匆匆而過,你是不變的,當你夢醒的時刻,天下萬物皆變,你會看到物是人非,這也是不變即變。如何更近一步的理解,以及對我們的修行具有哪些指導意義,大家可以私信交流,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有什麼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