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ioootfx
-
2 # 使用者5162369008101
背的是綠茶,碧綠的茶葉連枝帶葉被倒進早已燒得通紅的鐵鍋裡,反覆烘炒。茶葉漸漸變為暗綠色,邊緣開始澎卷,葉面冒出一層油汁,頓時,一股濃香直撲鼻孔……這一過程,在“雅茶”故地——“甘溪坡”演繹千年。甘溪坡位於四川茶鄉——雅安市天全縣境內,自古就是四川內地通往康藏地區的交通要道。茶馬古道甘溪坡距縣城的山道15餘華里,也就是背茶工一天的路程。
-
3 # 拉扯拉扯啦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線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茶馬古道是一條非常艱險的路,有些地段道路比較狹窄,馬馱運著貨物就無法通行,就得由人力運輸,於是,在那個時期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工作崗位—背夫。
背夫,又稱“背二哥”或”背子”。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柺杖,俗稱“拐筢子”和“墩柺子”,用來撐著茶包歇氣,柺杖底部鑲有鐵杵,歇氣之時深入硬土或石頭,固定點位而不致打滑。因為負荷重,只有這種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柺子窩”。圓形的篾條掛在胸前,用來刮汗;木製的木架,用來架固茶包,稱為“背架子”。除此之外,有時還要準備蓑衣和斗笠,遮蔽雨水和烈日,隨手掛於茶包之上。綿延不絕於崇山峻嶺和斷壁懸崖之中的青石板路,清晰可見一個個的石窩子,講述著艱辛的茶馬之路。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著一位位背夫的艱難跋涉,從川藏茶馬古道起點雅安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後用犛牛皮再包裝,分別沿南線、北線到達西藏。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約兩三百斤的藏茶。這兩三百斤的重量,他們一旦背上,就得從起點一直背到終點,中途是不會卸下來的。待有平緩處,才能紮下柺子,找地方歇息一會。因為不借助別人的輔助,沒有人能夠再把這兩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來。
這些平凡的背夫和馬幫,用生命鋪就了這條逶迤於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們過險山,涉湍江,將川、藏地區息息相連。雖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
回覆列表
古道藏茶,優選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山麓的當年生高山小葉種老川茶的鮮葉和紅苔,經“南路邊茶”傳統特殊工藝、優選精製而成。具有茶香純正、湯色潤透(或金黃、或酒紅、或紅褐)、口感醇和、茶韻甘爽之特性,且茶韻豐盈,宛若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