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三十五度聊歷史

    唐朝詩人駱賓王創作了一首詩《詠鵝》全文如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詩華人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基本都會吧。從全民傳唱的角度來說,這首算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詩吧。

  • 2 # 金砂小生

    這就像我問你什麼是幸福?又何為青春一樣。如果換成什麼是青春期會不會好些?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境遇,環境,社會經歷和文化認知都不同,所以對不同的詩句,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和社會階段都不一樣,自然對於詩句領悟的境界也不一樣。

    《登高》

    [唐代]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3 # 行象象形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詩詞喜好,現代人最認同的一首古詩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寫岀了千百年來百姓對安居的嚮往。

  • 4 # 天娛傳樂

    將進酒

    唐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髮。

    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暫)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盃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願清醒。

    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蹟你可知道,

    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麼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此詩為李白長安放還以後所作,思想內容非常深沉,藝術表現非常成熟。詩由黃河起興,感情發展也像黃河之水那樣奔騰激盪,不易把握。

    而通篇都講飲酒,字面上詩人是在宣揚縱酒行樂,而且詩中用欣賞肯定的態度,用豪邁的氣勢來寫飲酒,把它寫得很壯美,也確實有某種消極作用。

    不過反映了詩人當時找不到對抗黑暗勢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個人反抗的興奮劑,有了酒,像是有了千軍萬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劑,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

    這些都表現了時代和階級的侷限。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洩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具有出色的藝術成就。

    這首詩是不是最著名我不知道,但是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了,整首詩大氣磅礴。也希望你喜歡。

  • 5 # 書山身教課堂

    我認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首詩是《詩經》周南中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相信即使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也知道《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

    為什麼它能從春秋時期流傳至今呢?

    我想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吧。

    1.這首詩表達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男女之情,而且它發乎於情,止乎於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那美麗善良的好姑娘,彈琴鼓瑟來表達對她的愛,那美麗善良的好姑娘,快樂的鐘鼓為她齊鳴。因此孔子評價《詩經》道:“世相人情風雅頌,一言蔽之思無邪。”《詩經》關雎中呈現了最單純的愛慕之情。

    2.這首詩採集於民間,《詩經》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全集三百多首中有160首是由春秋時期的十五個國家的民歌彙編而成,飢餓的人歌頌他的食物,勞動的人歌頌他做的事,那時飽受分裂割據、戰亂之苦的勞動人民能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創造出這麼有思想和藝術價值的民歌確實值得讚歎。

    相信《詩經》關雎還會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傳唱不衰。

  • 6 # 擎天小螻蟻

    天降亂離兮熟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聽說過誅九族,那聽說過誅十族嗎?

    說到讀書人得骨氣、氣節,一定要提起被誅十族的方孝孺。

    建文四年,苦戰四年的朱棣,自北平起兵後,伴隨著殺戮與鮮血,終於來到了南京。歷史上藩王起兵造反,鮮有成功者,但是朱棣做到了。帶領著大軍,殺進了金川門,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蹤,是死是活,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這年對朱棣來說是成功的一年,作為四叔,從侄兒的手中搶下了皇帝的寶座。這一年,仍然是朱棣憂心忡忡的一年,他內心深知,自己得位不正,面對建文舊臣的謾罵,如何才能收攬人心,如何才能讓天下士人信服自己,這是一道必須邁過去的坎。對朱棣來說,這道坎,或許比起兵造反更加難,這涉及到日後對大明江山的統治,涉及到自己在歷史上的名聲。

    朱棣想起了一位人。在起兵之時,身邊的和尚姚廣孝曾經向朱棣說過,倘若有一日進兵南京,一定要將方孝孺留下,這人可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要我說,這和尚可真是掌握了KOL運營之道。天下人讀書人的種子,這不就是讀書人之間的輿論領袖嘛,把這輿論領袖搞定了,這天下的讀書人不都搞定了嗎?

    朱棣召方孝孺前來,希望他為自己草擬一份即位詔書。

    威逼也好,利誘也好,方孝孺死也不願意為燕王朱棣草詔,還在大殿之上對朱棣罵罵咧咧,指責朱棣的罪過。朱棣這哪忍得了,便以死相逼。

    見朱棣已死相逼,方孝孺說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句話:“別說誅我九族,哪怕是誅我十族那又如何?”

    朱棣可不是跟你開玩笑的人,過去四年刀光劍影的日子都已經過來了,皇位就在眼前了,難道你不草詔,我就不登皇位了嗎?成全你的請求,便誅殺你十族。

    朱棣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大收朋友門生,每收一人,便要在方孝孺面前折磨他的親朋好友,可以說,為了治服方孝孺,朱棣無所不用其極,在肉體、精神上都對其施加折磨。方孝孺也不吃這一套。朱棣最後沒辦法,將方孝孺殺了。其後對其妻族、父、母、兒、女、兄等均施以慘無人道的屠戮。

    方孝孺臨死前,便呼喊出了上面的詞。

    用現代的觀點來看,方孝孺過於執拗了,並且因為自己的執拗害死了自己的親朋好友。在讀到這段歷史的生活,我也很難接受。但這便是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堅守的,也不過是自己從小耳濡目染的觀念、原則罷了。

  • 7 # 時光隧道2019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任過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聖歷初年辭官還鄉,被貪婪殘暴的縣令段簡誣陷,憂憤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二歲。

      《登幽州臺歌》作於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 陳子昂隨武攸宜東征契丹,擔任參謀,武攸宜缺少謀略,屢戰屢敗,陳子昂多次給他提建議,他不但不採納,反而把陳子昂降為軍曹。雄才大略不得施展,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有感於燕昭王為國家大業延攬賢才的故事,以一曲短歌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這樣前後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詩句式長短參錯,音節前緊後舒,這樣抑揚變 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

  • 8 # 歷史漫記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認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詩是毛主席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該詩展現的那種大氣磅礴、曠達豪邁體現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無比熱愛。輔以議論抒情,點評歷史人物,謳歌人民英雄,寫景、議論和抒情融為一體,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波瀾壯闊。讀之令人熱血沸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宋和北宋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