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ILLSON39

    人,能居安思危的畢竟不多,通常的情況是:居安思淫,居危思變。秦國能夠數代君王保持勵精圖治,主要原因應該與秦國的開拓奮進創業的文化基因“內憂外患”而惟有自強不息的環境有關。

    開拓奮進的創業基因

    在春秋戰國的140多個諸侯國中,早期強大或有名望的諸侯國中,吳國被越國所滅,晉國被國內三家所分,鄭國被南韓破滅,宋國被齊楚魏瓜分,其它魯國、衛國、虞國、虢國、杞國、陳國、蔡國、徐國、中山國等等皆被大國吞併,日益強大或基本上還保持強盛不滅的只有秦國、齊國、楚國、越國、燕國及其韓、魏、趙國。

    秦人的先祖是商朝時期鎮守西部的將領,後封為諸侯;西周初期被周孝王認可為附庸國,實際上純粹就是“西部Wrangler”。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並將其所獲之地犬丘(今天水)賜予他,名為秦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擊殺,只因秦襄公保護並協助後來的周平王建立東周有功而被封侯,但與其他諸侯不同,不是被賜封一塊土地,而是讓他自己去打,如果打下來了,岐山以西都歸他,但岐山以東還得獻給周朝。

    自秦襄公以後的近百年間,歷經幾代君王的征戰,到秦穆公時先後攻滅了周邊的12個犬戎部落,開疆闢土千餘里,才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大國的地位。所以,秦國有開拓奮進、開疆闢土創業的文化基因。

    “內憂外患”的生存環境

    由於秦國所處之地於東邊的周朝一邊是強大的楚國、晉國以及後來的韓魏趙國,而周邊均為強悍的羌氐戎人,真是背腹受敵、“內憂外患”,一方面造就了秦人勇猛強悍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被迫養成了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求強圖存的社會風氣。

    反觀環境條件優越、周邊強敵不多的諸侯國,如齊國、越國、楚國等,則至多為求平求安,甚至是居安思淫,而缺少了銳意改革進取之風。所以,秦國能夠成為最終統一六國的強國,也是歷史的必然。

  • 2 # 南宮外史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卻隱含著深刻的社會發展真諦。

    其他諸侯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君主一個做法,既使是一個好的國策,也延續不了一兩代,君主的隨意性極大,幾乎經常處於動盪狀態。

    而秦國一個“商鞅變法”國策,能延續一百多年、幾代君主而不變。其中的奧妙值得探討。

    一、秦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但落後地區民風淳樸、民眾憨厚,即仁厚。

    秦國地處四面險關之內,夷狄風俗濃厚,天下亂則閉關自守,天下和則稍與諸侯來往。故地閉塞而民淳樸,世世務農牧馬,不聞其他。而國君也淳樸節儉,不事奢侈。

    秦穆公曾失馬,被農夫殺吃,穆公不但不怪罪,反而賜給酒食,說:“吃了駿馬肉不喝酒,會傷害身體”,這就是國君的作風。農夫也知恩圖報,在秦晉韓原之戰中冒死救出穆公,這就是民眾的風俗。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用五張羊皮把他從楚國贖回來,談了三天話,就把國家政事交給百里奚。這也說明穆公的清廉和淳樸本性。

    晉國內亂,夷吾以割讓土地為條件,向穆公請求支援他繼位。待繼位為晉惠公後,立即撕毀承諾,穆公也諒解了他。晉國遭災,秦國又支援他糧食;待到秦國遭災,晉國反而趁機去討伐秦國;夷吾被秦國打敗被俘,在多方求情下,放回了夷吾; 晉國又遭災,秦國一如既往,照樣支援晉國糧食。這些都說明秦國民風很淳樸。

    在秦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民風淳樸的大環境下,民眾是容易接受國君領導的。即使商鞅變法,用嚴苛的法律來管理秦國,雖然才開始民眾不習慣,但只要國君在法律面前一視同仁,獎罰分明,講究誠信,民眾最終還是接受了。

    這就是商鞅變法盛行百年而不衰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離開了秦國這樣的基礎就不一定適用。秦後期陳勝等農民起義,秦朝被很快推翻,這事實就證明離開特定的基礎就不適用了。

    二、其他各國經濟文化相對發達,但奢侈腐化,充滿詐智。

    山東諸侯國,經濟發達,文化進步,民眾思想開闊、開放,百家爭鳴,文化繁榮。

    但是伴隨著經濟發達而帶來的是奢侈腐化,自上而下,競相奢侈,打破了周禮規定的待遇標準,廳堂館舍、高臺深池,耗盡民脂民膏。

    隨著文化繁榮而帶來的不是社會進步,思想境界高尚,道德深厚,而是充滿詐智,爾虞我詐。

    就拿晉國來說,晉獻公的晉國是他父親奪取晉國嫡系得來的,到獻公繼位,擔心群公子作亂,蓋了一座城,把群公子家小僕從等幾萬人騙到城裡,火燒刀砍,全部殺死。獻公不但殺群公子,為了讓寵愛的兒子繼位,還對自己的幾個無罪的親生兒子大開殺戒。導致公室衰微,而大臣勢力蓋過國君勢力;為了壯大公室,晉君竟用卿大夫的支系子孫冒充公室大夫。

    晉國為爭霸,擴充五軍,又導致卿大夫勢力進一步強大,六卿專權。待到晉君認識到弊病後,就大批屠殺卿大夫,卿大夫也反叛殺晉君;最終導致韓魏趙瓜分晉國。

    晉國被弒、被廢的國君有十三個,其他諸侯國這種情況也很多。但這種內亂的情況,在秦國就非常少。

    晉惠公在對待秦國的問題上,就多次不守信用,只講欺詐,不守道義和仁德。與秦國形成鮮明對比。

    三、以法治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是個好的管理辦法。

    依法管理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簡捷的管理模式,無論哪個國君執政,都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這個模式管理下去。既簡單,又省事,而且辦事效率還高。(這裡講的是依法治國的特點,至於制定的法律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合理公平?那是另一個問題,在此不討論。)所以,歷代秦國國君都按照這個模式進行下去;又由於商鞅制定的法律涉及面極廣,所以,在管理上,也能延續下去。到秦始皇時,又命李斯和趙高重新制定或審定了法律。

    四、秦國吸收他國文化是吸取精華,而擯棄糟粕。

    秦國閉塞落後,但他能積極吸收周朝和其他諸侯國的先進文化和傑出人才。《詩經》在秦朝也很流行;重用百里奚、商鞅、范雎、張儀、李斯等六華人,這些人為秦國帶來先進文化和先進管理經驗,但對六國的奢侈腐化作風等,秦國則是杜絕門外的。可以說,秦國吸收六國經驗,都是六國的精華部分。六國的奢侈腐化直到秦始皇時才開始流行起來。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秦國依然保持著忠厚淳樸的本質;重用商鞅,以法治國,政治更加清明廉潔,朝廷樸素靜穆,百官克己奉公,民眾勤勞淳樸,各安其事,按荀子的話講,就是古風穆穆。絕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

    秦國在與發達的山東六國發生碰撞時,不失根本,接受精華,達到強盛,這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光輝榜樣。

    這與戎王也是個對比:秦穆公想得到賢人由余,送給戎王十六名歌舞女伎,戎王從此沉湎女色,荒廢政務,腐化墮落下去,終被秦所滅。落後的戎族與相較先進的秦國發生碰撞,戎族接受的不是秦國的先進文化,而是驕奢淫逸,自此腐化墮落。

    五、秦國的失敗是重刑輕德,不知變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十三年時間就被推翻了。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商鞅變法有失偏頗,過分誇大刑法的作用,而忽視了德教、仁政的重要性。

    統一中國後,依然墨守商鞅變法,而不知變通和改革,沒有隨著國民情況的變化而適當調整法律體系;沒有及時轉變耕戰但主要為戰服務的治理目標;把商鞅變法原封不動地應用於六國民眾,無異於削足適履。最終導致民眾起義,推翻其統治。

  • 3 # 華泰玉雕

    秦始於為周天子牧馬,後救周天子於危難之中,以忠孝起家以道德發家,以征伐夷狄發跡,靠商鞅變法一統,能文能武,崇德尚義,秦人耐苦善戰,

  • 4 # 雪花講史

    秦國的君王也不是一直都勵精圖治,在戰國初期和到商鞅變法這段時間,秦國有好幾百年的時間都不敢冒頭,屈居在二流地位,除了受到晉楚這些強大國家的施壓之外,也是因為秦國出現了好幾代專門搞破壞的繼承人,使得秦國的國力慢慢衰弱了下去。

    1.

    秦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的得力干將,直到周孝王六年,秦國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納為附屬國,責任也是守著西北邊界。

    秦國真正受到賞識的時候是周幽王被西戎攻殺,秦襄公率兵前來營救有功,然後周王室東遷,秦國護送又有功勞,才有了正式的諸侯身份,被周天子賜封西周周故地。

    2.

    早在春秋秦穆公時期,靠著奪取西戎的數千裡土地,秦國變得國力強盛,繼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值得一說的是秦晉之好這段時間,秦國跟晉國是相鄰的國家,晉國當時比秦國強,秦國就想讓晉國成為自己的友國以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所以秦國前後擁立了晉惠公、晉文公。

    而晉國也想秦國成為自己的幫手,所以跟秦國的關係很好。秦國還是很有義氣的,晉國在晉文公重耳稱霸之前,曾多次反覆出現奪嫡事件,都是秦國靠著嫁妹妹和女兒們解決了晉國公子的問題。

    但晉國的晉惠公出了名的忘恩負義,他是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重耳的弟弟,他被迫流亡的過程中是秦國幫助他重回晉國並做了君主,而且還承諾回國後把河西之地送給秦國,但回國之後晉惠公就拒絕送地,還趁著秦國饑荒之年,乘人之危的攻打秦國。

    3.

    於是在晉文公去世之後,秦穆公就想進攻中原,但是晉文公時期勵精圖治把晉國治理的很強大,晉國大敗秦國後,秦國認為時機未到,自此更加奮發圖強起來,向西擴張土地,在內任用賢才等。

    但秦穆公死之前都沒有稱霸中原,因為被楚莊王給搶了先機,秦國也被晉國折騰的默默的打起醬油來,據歷史記載,直到秦厲共公時期,秦國才再一次出頭了。

    秦國專門搞破壞的君王就是在秦厲共公死後才出來的,秦國發生內亂,導致秦國自此變得一蹶不振。而三晉分家中的魏國因為吳起變法,首次創新,迅速變得強大起來。

    再後來,魏國在陰晉之戰中以五萬兵力大敗秦軍五十萬,秦國就再也無法與三晉對抗。之後三晉也出現了分裂,秦國才得以喘息。秦獻公即位後秦國慢慢穩定起來,繼而因商鞅變法,秦國才再次強大並實現了六國統一。

    4.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 秦穆公之前的君王都是勵精圖治,但因為運氣不好,要麼是晉國稱霸,要麼是楚國稱霸,之後秦國近百年就沒有了明君直到秦厲共公出現,以及秦孝公的商鞅變法,才成為了統一六國的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原因讓你獨自一人出去旅遊?你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