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文海沉鉤

    1.孔明

    首先,孔明排在第一位那是毫無疑問的,《三國演義》中也是著力把孔明打造成第一謀士。在所有謀士中,陰明所佔筆墨最多。孔明不僅是一個軍事家,同時還是一個政治家,經濟學家。在前線,他能打仗,在後方他能治理國家。出茅廬時孔明一句“我要自己造一個主公出來。”這話是何等的豪言壯語。

    孔明不像其它謀士那樣去依附別人,去給別人錦上添花,說白了那是借別人的力量來讓自己騰飛罷了。孔明選擇最落魄的劉備,幫他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創下自己的天下。與依附曹操的郭嘉等人相比,孔明肯定不是最精明的,但他毫無疑問是最具有智慧和戰略眼光的。而且從一開始,他就在堅持著自己的路線,深耕蜀地。

    而且孔明的人品是歷史公認的,也是大家爭相學習的榜樣。孔明其人,甚至找不到他的缺點,近乎一個完美的人,所以他排在第一,是經過歷史考驗的。

    2,周瑜

    周瑜排在第二位,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周瑜小肚雞腸,總是忌妒孔明,最後還被孔明氣死,這其實只是小說之言。正史上,周瑜和孔明惺惺相惜,是合作伙伴加知音。相反,周瑜不僅不小氣,而且非常大度,非常有大局觀,為了大局他常常被東吳一些老巨指著鼻子罵也沒有絲毫記恨於對方。在個人的胸懷上,連孔明都承認自己不如他。

    別人都以為促成孫劉聯合抗曹是魯肅之功,事實上真正促成孫劉合作的是周瑜。是周瑜主動找到劉備,與他們談合作。

    當時劉備也就千把人,他們都沒有臉去找東吳。知道周瑜來找自己後,劉備等人是寵若驚。事實上,赤壁之戰中,劉備等人根本就沒有出力。唯一出力的就是孔明借來的東風,但那只是一個小說情節而已。天天守在長江邊上的周瑜,難道對江風的瞭解還不如孔明?

    魯肅是在周瑜去世後,力主與劉備合作,他是在維持周瑜的遺志而已。

    周瑜與孔明很相似,比如都是臨危受命。周瑜當年輔佐孫策時,孫策不過是從袁術那要回父親孫堅的幾個舊部而已。他和孔明一樣,是雪中送炭,把落魄的主公打造成一方霸主。他和孔明一樣,不是借力,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所以他排在第二,當之無愧。

    3,荀彧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略是荀彧制定的,當初,曹操一心要取南方,因為南方肥沃,只要取到了天下可定。但荀彧認為應該先統一北方,因為南方是個富遮之地,人人不喜戰,只要曹操不去若他們,他們也不會主動來攻曹操,所以取南方不必急於一時。但北方不一樣,北方人窮而好戰,覬覦中原已久,如果曹操出兵南下,北方肯定來侵。曹操如果南下不利,又遭北方來犯,那是非常危險的事。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荀彧是對的,赤壁大敗後,如果沒有安穩的後方,曹操連家都回不了。呂布叛亂中,荀彧與曹操配合默契,保全兗州,使曹操最後反殺成功。可見荀彧不僅是個戰略家,在戰術上也是值得稱道。

    也是因為有荀彧,曹操最後沒有稱帝,給大漢保留了最後一點尊嚴。荀彧不僅謀略過人,而且還有自己的信仰和做人的底線。謀略與眼光絲毫不輸孔明與周瑜,唯一不如他們的就是魄力,所以排在第三,毫無爭議。

    4.司馬懿

    事實上,司馬懿在三國的戲份並不多,他的舞臺是在三國之後的魏國。也就是曹丕稱帝后,他才真正登臺。三國中,他一直隱忍,一忍就是幾十年。他沒有像其他謀士那樣主動獻計策,而是等著曹操來問,但每次都能從他這裡得到奇謀妙計。

    孔明、周瑜和荀彧都是為了國家大業,但司馬懿私心更重,他的全盤計劃中最終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他知道曹丕有病在身活不長久,依然扶曹丕上位同樣是為了就是為了他以後的計劃。最後他雖然奪權成功,但建立起來的晉國也只是曇花一現,而且還虎頭蛇尾,一朝不如一朝。最後被人屠殺得近乎滅族。

    司馬懿的成就雖然比孔明等人都要大,但確切的說他是一個政治家,陰謀家,而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謀士,所以排名第五也是實至名歸。

    5.郭嘉

    若僅從謀士的身份看,郭嘉無疑是一個最合格的謀士。他不是一個戰略家,但他無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戰術家。而且他是專精於戰術,垂直度非常的高。但是他的戰略眼光是不如孔明等人的,這從他第一次投靠袁紹就能看得出來。

    孔明在家中分析天下之勢就知道袁紹終究成不了大事,但郭嘉只有和袁紹面談才知道袁紹不值得得輔佐,可見戰略眼光上他是差了很多。但戰術他可謂是眼光毒辣,對敵人的揣摩非常精準。他著名的十勝十敗論,讓曹操集團與袁紹的決戰充滿了空前的信心。

    還有他對孫策的死預測得絲毫不差,可見他對人心、人性的解讀已經達到了一種高度。只是郭嘉其人,私生活放蕩不羈,不夠檢點,人品也不怎麼好,最後英年早逝。因為有珠玉在前,所以郭嘉只能屈居第五。

  • 2 # 知小乎

    三國智囊團成員很多,說三個吧!

    但是郭嘉絕對配得上“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稱號,作為曹操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

    第二個應該算是諸葛亮,他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第三個算是司馬懿,當過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 3 # 解憂影視君

    1、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2、陳宮

    陳宮(?-199年2月7日),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192年,兗州刺史劉岱在討伐青州黃巾時戰死,陳宮等人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因而被曹操視為心腹。但此後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等漢末名士而與曹操反目,並遊說張邈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並先後取得兗州與徐州。下邳城中,呂布不聽陳宮兩面互補之計,以致失敗。呂布戰敗後,隨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決意赴死。

    3、賈詡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

    4、田豐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田豐自幼天姿聰慧,少年時喪親守喪,守喪的時間雖然已過,但他仍笑不露齒,因此為鄉鄰所器重。而且田豐博學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徵辟,推薦為茂才,後來被選為侍御史,因憤恨宦官當道、賢臣被害,於是棄官歸家。不久,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因為正直而不得志。

    5、宣帝: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6、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7、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二宮之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8、荀彧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9、龐統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倉鼠能否分辨各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