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破解漢字的本義有兩把鑰匙:一是字形;二是讀音。
5
回覆列表
  • 1 # 克之5

    謝邀。這種說法是對的。漢字一一準確的說是華文,音,形,義三位一體。獨立一個字,叫做字,在句子中,則叫做辭。華文多音字佔多數,但在特殊的語句中,只能一音一義。由於文字的出現晚於語言,且語言三十年一變,讀古書,就要知古音,這在訓詁學上叫音訓。透過正確的讀音,理解文意。對於通假字,尤其如此。

  • 2 # 嚴師說字

    破解漢字的本義,不僅從字形上去研究,還要從讀音去探究。漢字(楷體)和古文字之間有一個分水嶺,是一個質變過程。古文字在秦統一的過程中,雖然考慮了多國文字的不同字形,可畢竟完全統一也是不可能的。對一些都常用的文字分別保留下來,如無和無、隹和鳥,原因可能是這些文字關聯的文字較多,統一起來非常困難,均保留下了。這僅是推斷而以。現在研究漢字,不去從組成漢字的基本筆畫去分析,一味去拿古文字去說話,我想就當時的秦始皇也不明白究竟統一的哪國文字!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多種多樣,看到類似的就去猜測,意義不大。在漢字(楷體)的形成過程中,人們絕對是對筆畫作了具體規定後,才開始使用筆畫進行系統的造字。何況還有一個幾百年的隸變過程。並且漢字在簡化過程中,也對筆畫進行了熟練透徹的應用和理解。如買變買、稱變稱等,不懂橫鉤“乛”的意義,就不會這樣簡化。勸那些文字研究學家還是系統學習漢字“八畫”的意義,再去研究漢字。

    漢字的讀音是破解漢字本義必不缺少的因素。沒有讀音你永遠沒法詮釋漢字的本義,如朝陽和長不是巧合的多音變化、秀借“袖”讀音、高和告的讀音相同、太的讀音是借“替代”的切音等,裡面都蘊含漢字的字形無法顯示的意義。沒有讀音來源的解字應該都是一知半解。漢字在定形、定音的過程中,“字形”容易給人留下記憶,容易直觀的理解;可“字音”雖有一定道理,可容易失傳,何況造字的先人沒有給我們留下文字的東西,研究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就是我們現在的造字如“砼”,雖是形聲字,借的“仝”的聲音,為什麼借“仝”的音,不借“石”的音?所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新華字典》中編入“砼”這個字時,也沒有說明為啥讀“仝”。所以,在現在語文教材中漢字讀音是個難點,透過拼音識字,容易忘記,道理很簡單,機械記憶,不如理解記憶。所以,就會頻繁出現名校校長不識字、讀錯字的現象。透過以下兩字告和高的破解,我想讀後你永遠不會忘記它的意義和讀音!

    告(擬音gào)的甲骨文上面是牛頭形,下面是牛張口狀。隸變楷化後,告是由牛的省形“⺧”和“口”組成的字。牛省形“ ⺧ ”指牛頭;口指示牛張口嗥叫;“ ⺧ ”和口會意為牛張口發出的嗥(號)叫的狀態。牛嗥叫時頭上仰,引申向官告狀、向上報告,對上告知等對上說話。聲音來自牛的嗥叫聲,牛的叫聲有點淒涼感。古代開庭兵卒都發出牛一樣的嗥聲。告作偏旁的字有靠、郜、誥、鋯、勂、浩等。

    告的本義為牛仰頭吼叫。引申為1. 報告,上報,如告事(報告情況)、告報(報告、稟報)、告變(報告發生變故)、告荒(報告災情);2.把話說給別人聽,告訴,如轉告、電告、正告(嚴正地告訴)、告訟(告訴)、告稱(告訴、告說)、告託(告訴、囑託);3.揭發、告狀、控告,如上告(向上級機關或司法部門告狀)、誣告、控告、告首(告發)、告引(互相告發、牽連而出);4.請求,如告致(官員告老退休)、告飲(請飲)、告糴(請求買糧)、告請(申請、請求)、告命(請命);5.諭告,宣告,後作“誥”,如告誓(宣誓、禱告)、告教(告喻教誨)、告匱(宣告物質短缺)、告譴(宣示譴責之意);6.告別、辭行,如告訣(告別)、告行(告別、辭行);7.向公眾通知情況、事件、規定、法令等的書面形式,如文告、通告、廣告、告敕(委任狀)、告詞(委任狀上的文詞);7.通“皓”( hào)。光亮,潔白;8.姓。

    高(告gāo)從甲骨文字形看,象樓臺重疊之形。高的筆畫釋義為:“亠”表示上頭,為尖頂形,點“丶”指示最高點;上“口”表示上面的方形閣樓;“冂”( jiong外界)指示下層的外框、外牆;下“口”指示樓臺的進出口。讀音應是閣(ge)老(lao)的切音(ge+lao),閣指閣耬,老表示老人在上,寓意高的意思,如尊稱“高壽”;或借“告”聲表示由下告上,上為高處。漢字有“音同義近”的道理。

    高的本義為閣樓。引申為1.由下到上距離大的,與“低”相對,如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聳、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樂曲高妙高)、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高瞻遠矚;2.高度,如他身高一米八;3.等級在上的,如高階、高考;4.在一般標準或平均程度之上,如高質量、高消費、高價、高檔、高手;5.聲音響亮,如引吭高歌;6.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就、高論、高壽、高堂、高徒、高鄰、高作、高喻(敬稱他人的教諭)、高誨(尊稱別人的教誨);7.熱烈、盛大,如高昂、興高采烈、高殿、高臺(高大的樓臺或臺榭)、高廩(高大的米倉);8.顯貴,道德水平高,如崇高、清高、高風亮節、高尚、高雅、高潔;9.宗族中最在上之稱,如高祖; 10.空泛,不切實際,如高言(誇大不實的言論)、高虛(官位高而不負實際責任)、高滄(不實的言談,即空談);11.遠離,隱居,如高步(脫離世俗,邁向高遠的理想)、高逝(遠離世俗,不求名利遠去)、高遁(避世而隱居山林); 12.姓。

    《中華字通》對15000多漢字作了音形義通解!不是僅分析幾個常用字。對文字愛好者會用巨大的幫助。

  • 3 # 手機使用者山丁子

    本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也不失為一種漢字研究的思路,只是這種認識所定位的方向應是指古文字。

    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考古發現的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刻在彩繪陶器上的符號有五六十種,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曆史,每個符號都應是代表一定意義的文字元號,我相信那時先民們對其也應有了共通的讀音。與安陽小屯村出土的成批次甲骨文,中間又間隔了至少三千年歷史。這批甲骨文和金文據說有五六千字,而破解的只有二千多字。

    這個三千年應是漢字從符號(單字)向成熟文字的過渡時期。而這期間創造的字的數量應最多,人們賦予字的內涵應更多更復雜,用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更完整和深透。雖各地方言發音不同,卻能得益於社會進步,車馬道路通暢資訊易於溝通,這對於人們創造某些文字時兼顧發音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更因象形文字元號創造適用直觀的實詞,而至少虛詞就難以像形,也可能因此漢字逐漸脫離像形。

  • 4 # 楊宇林745

    漢字不是甲骨文金文小篆,漢字是隸楷文字!

    隸楷文字是有系統化的設定規範章法的,如果不知道漢字系統化的設定規範章法,所有解漢字的都是亂解!

    漢字系統化的設定規範章法是米字格!

    米字格四邊四角是對應的八個關係概念!這八個關係概念其實就是八卦!

    以八卦演繹天地萬物,同樣以八卦設定並規範文字!

    這個設定規範叫做六分書!

    六分書與六爻的推演關係是同一個邏輯!

    它的設定規範與演數邏輯是同一個設定邏輯!

    即古人以數的關係推演宇宙萬物,同樣以數的推演關係設定並規範文字,叫做古人造字以紀數!

    它的數學關係式就在繁體字數這個文字上面!

    左邊是數的關係式,右邊是數的演繹式!

    左邊女上,是分合連同,二合四分的連同分合往復,演繹無窮,並且皆保持一個相同的分合連續關係。

    女是互動往復連同,即分合連續形成的互動往復連續就必然形成一個關係包的分合連同,這就形成了包涵並界限無窮,再向上演繹分合連同的無窮,上面分合連同的無窮又繫於互動連續往復的支撐,形成上下相承關係,即以動承系,以系應動,動系連續上下相承演繹乾坤,這就是坤道成女。乾道恆動以無窮。這個女是三互動,再以三合一。分出四相。這四個連續概念的兩者各互動形成另四角的關係概念。

    漢字系統化的設定規範,筆畫首先都是其對應關係連續的指標!

  • 5 # 從陽者

    本人給你一個驚訝的答覆,文字想要徹底的理解,或解釋,是無有可能的了,原因在於文字會變,易行的,象行的,以及同音的,簡化了的,抽象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各種各樣,不可勝數,再說幾千年了的東西,神秘的。

  • 6 # 明之書苑

    我之前就學過文字學,這麼說是比較專業的。

    中國的漢字是表義字,所以要考察漢字的本義,首先就要從字形上去探查。清代發現了甲骨文,這為我們找尋字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比如《說文解字》中許慎解釋“武,止戈為武”,非常有哲學意味。但甲骨文出現以後,證明了“武”其實是一隻腳搭配武器戈,意為行軍打仗,一扭千年以來的誤區。

    但中國漢字的發明方法“六書”中,除了象形之外,還有指事、形聲、會意等方法。漢字的多種方法註定瞭解字不能單憑字形了。

    在現在專家的研究中,先秦時期,書面語和口語應該是一致的,漢代以後,才逐漸分化。而語言的發展,註定了很多字詞是先有音才有詞。比如《史記》中的“首鼠兩端”,後來被清代學者證實應該是“躊躇兩端”,“首鼠”兩個字因為和“躊躇”發音相近而用來標音的。像這類詞語,如果沒有考證發音,找到字源,光靠字形,根本無法找到原意。

  • 7 # 八磚學士

    非常有道理。

    中國古代學術,特別是語言文字學方面,在漢代之後,清代可稱得上是一個高峰。原因就在於,宋代以後,人們對先秦音韻的認識逐漸深入,給重新認識中國文字和語言的關係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方面最突出的人物,是王念孫和王引之父子,因為他們是江蘇高郵人,後世一般合稱“高郵王氏”。

    王念孫對經傳諸子最熟,而學問師承戴震,以音韻之學為根基。曾辨析《詩經》、《楚辭》、《淮南子》、《易林》等書用韻,定古韻為21部,同時對古書中文字的假借、聲音的通轉都深有領會,所以超軼前人,獨有創穫。

    他認為,“訓詁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就古音以求古義,不必限於文字形體。在舊日訓詁學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趨向於字族、詞族的研究。

    王引之繼承家學,撰《經義述聞》三十二卷,本其父說,主張以古音求古義的訓詁學見解,為其代表作。該書旁徵曲喻,博稽載籍,訂正歷代學者誤說,在訓詁學上做出了卓越貢獻。不僅得到當時漢學諸家交口讚譽,許為千古“絕學”、“海內無匹”,甚至抨擊漢學的理學家也認為“漢唐以來,未有其比”。

    高郵王氏的突出貢獻,就在於讓人們明白了,要讀古書,解古字,不能生搬硬套附會字形求字義,而是要透過對歷史語音的研究,搞清楚所探究那個字究竟記錄了語言中的哪個詞。這是今天能做的主要方面;而透過字形求字義,不但這樣的字不多,無用武之地,而且往往會跑偏——即落入看圖說話的歧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圈有哪些好名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