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豈有此李

    趙孟頫,字子昂,南宋皇室舊王孫。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篆、隸、真、行、草諸體皆精,尤以楷、行書名世,其楷書被稱為“趙體”,與唐朝楷書名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齊名,史稱“楷書四大家”。

    古時文人以氣節為重,由於其乃趙宋後裔出身,加入受元朝禮遇,雖無實權卻位列高位,故由人廢字,頗受後世書家貶低。

    歷史上有兩個人頗有地位與名望,其對趙的評價影響深遠。

    一個是董其昌,明朝書法家。他認為趙書太“熟”,曾言道:“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

    另一個則是傳山,明末清初書法家,他反感趙字以媚取勝,並在《訓子帖》中說:“予極不喜趙子昂,薄其人遂惡其書。”

    子昂晚年曾寫下一首《自警》詩:“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可見,做為一代書畫名家,趙孟頫的人生是極為矛盾、複雜、尷尬的,世人多認為其書與人一樣是以“柔媚”之態取悅“新主”。

  • 2 # 快樂書法

    這個問題是書法藝術的審美觀的重大問題。

    這個問題應該歷史的,客觀的看待。

    首先,我們應當承認,趙孟頫是古往今來,把漢字優美的一面表現到極致的人。就連二王父子的字,也不會象趙孟頫一樣得到所有人的喜愛。趙孟頫的字,不但當時的帝王對他推薦備至,清朝的乾隆,更是終生以之為範。兩朝帝王的推崇加持,和無數士人的喜愛,使趙孟頫的書風籠罩自元至清的五六百年。形成了學必趙孟頫的‘’趙孟頫現象‘’。

    後世批評趙孟頫的不在少數,有名的有傅山,董其昌等人。他們的主要的觀點是批評趙孟頫的字‘’萬字一同‘’,鮮有變化;同時也指出他的字沒有丈夫氣。

    這些指責,不完全是情緒化的表達。平心而論,趙孟頫的字確實存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但這不是問題的核心。

    核心的問題是,颳了幾百年的趙孟頫風,時人的藝術追求和風格趨於一致。洛陽牡丹雖好,有一處兩處就夠了,到處都是牡丹園,就沒意思了。明清以來的論者提出的批評,很大成分是批評‘’趙孟頫現象‘’而不全是針對他本人的字,只是借他的字說事而已。

    書論有一句話,說‘’眾擅不如獨能‘’說的就是這個問題。藝術就要百花園中,萬紫千紅。不然千人一面,總不是好事。

  • 3 # 七夜夢維

    主要是趙孟頫名節有虧,才予人以口實。他的書法被認為“冠絕當世”元代人對其評價極高。鮮于樞稱其為“當代第一”陶宗儀稱其為“……公之翰墨,為當朝第一”等等,不一而足。到了近代,馬宗霍甚至說:“元之有趙吳興,亦猶晉之王右軍,唐之魯公,皆所謂主壇坫者”。可謂評價極高。由於趙孟頫是宋代宗室秦王的後代,宋滅亡之後為人舉薦在元代做了官,成為了達官顯貴。因而被認為是“貳臣”,喪失了民族氣節。有人據此經歷,對趙大加伐撻,人格和書畫此後歷代均飽受非議。尤以明清之際的傅山的言論具代表性“薄其人遂惡其書……熟媚綽約,是賤態”。這種激憤意氣之言,因人廢書,固然當不足取。但趙與元代上層統治者走得太近引起漢人的反感也是事實。很難不讓人對其品格有所詬病~當然這些不應推及到他的作品上去。到了現代,我認為對其評價趨於公正理性。至於仍有人說他的筆法柔媚,也許不喜歡這風格而已,只是正常的藝術評價,也就難說貶低了!

  • 4 # 綽然堂主何正

    氣節是個屁,二臣傳乾隆皇帝定的,可子孫出了個二君,宣統。是不是打臉,?可見,不是二百五最好,有創造有益人民為好!

  • 5 # 太宗講藝

    後代人貶低趙孟頫有兩種情況,一是還沉浸在宋王朝後裔的觀念裡,認為他應該盡忠趙家,而不應出仕元。一是沒認識他的書法藝術價值,他的用筆千古不易理論提出,以及越過唐宋直追漢晉取法,可以說扭轉了唐代尚法到工藝化、宋代尚意到草率的流弊。

  • 6 # 陳祖芬

    趙孟頫字俗媚,乃其性情與審美取向,無關他宋室仕元,這是古今無數書論家與外行人看不透的!老在宋室仕元這個問題上糾結扯皮,或認為他宋室仕元,無風骨,故字俗媚,輕之。或以為世人因此輕之,以為他的字確實如何了得,為他抱不平。皆大誤大謬。趙字之媚俗欠勁力風骨,乃是性情與審美使然。即使他這個宋室皇孫不當元朝的高官,回家開包子店,他的字也變不成黃庭堅的風骨傲兀挺立精神。這是一定的。還在糾結我上邊說的問題的孩子們,醒醒吧!

  • 7 # 濤聲851

    這個問題就古代的門派之分和今天同等書寫者在書協作品過萬,如果不在書協作品也不過過百,同一道理。這就叫勢力眼…

  • 8 # 山水弘毅xsy107

    趙孟頫作宋為皇室後裔,仕元后“官從一品,榮際五朝”。高貴的出身和顯赫的社會地位,使他成為一個名滿四海的明星式的人物,而他卓著的書畫成就和對後人的愛護與提攜,更使他成為眾望所歸的一代宗師。為此,趙孟頫藝術實踐和理論見解就自然而然地為整個文化界所認同,成為元初以及整個元代開啟一代畫風的領袖人物。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一、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二、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三、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四、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五、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六、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七、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八、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裡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麼,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就是趙孟頫。

    趙孟頫雖然身為宋皇族苗裔,但趙宋王朝的滅亡對他的打擊並不十分沉重。這或許是因為當時年紀尚輕,承蒙的皇恩有限;或是憑他的學識,看到祖宗江山壽限已盡,亡是必然。為此他沒有進行任何抗爭,相反,在內心深處,似乎還期望能得到新王朝的啟用,以實現母親所叮囑的出人頭地的願望。事情也果真如丘氏所預見的,至元二十二年,元政府派行臺御史程鉅夫到江南“搜訪遺逸”,徵召道趙孟頫時,他欣然應命,以歡快的心情北上大都,開始了在新朝中的仕宦生涯,時年33歲。趙孟頫是抱著將自己所學“用之於國,使聖賢之澤沛然及於天下”的願望出仕元廷的,可他太天真了,事情遠遠不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樣簡單。

    趙孟頫仕元后,得到世祖及後來幾朝皇帝的厚愛,他也恪盡職守,協助朝廷推行仁政,剷除暴虐,舉薦賢良,撰修國史。為元朝政權的鞏固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得到了不斷的晉升。三十多年間,獲得了“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官從一品,推恩三代的隆遇殊榮,堪稱風光一世。但就在這令人羨慕的榮耀下,趙孟頫的內心深處卻有難以言說的精神苦痛。這苦痛來自兩方面,一是作為漢人在從政過程中所受到的猜忌、排擠與壓制;而是作為宋宗室王孫出仕元廷後遭到了社會輿論的非議與責難。前者使趙孟頫有志難抒,有才難展,雖然官居一品,但在蒙古貴族官吏的打壓下,處處受到掣肘,最終不過是沒有實權的“文學侍從之臣”而已。後者則承受著降志辱身、大節有虧的道德壓力。

    趙孟頫自己也很清楚,他的背宋仕元這一人生舉措,是不會得到世人的原諒的,惟有自己在書畫上所投入的虔誠,尚可供後人評鑑把玩。

    趙孟頫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士人階層的優點和弱點、矛盾與侷限。從他青少年時尊從母命,發奮讀書,出仕後屢遭猜忌排擠而忍氣吞聲,委屈求全,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秉性柔順的儒雅文人;從他力推仁政、舉薦賢良、廣交文友、栽培後學,以及面對非議而能自責自疚來看,又是一個心地善良、仁和寬厚的謙謙君子。所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藝術觀念和審美追求。為此對他的評說,既不能因為其人生道路的抉擇而廢其藝,也不能由其藝術成就而對其仕元問題尋找託詞而溢加溢美,還是應該歷史地、實事求是地研究其人其藝為妥。

  • 9 # 不二齋

    對於趙孟頫的書法,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人都能給予比較客觀的評價了,但是古代的文人普遍對於趙孟頫的評價不是很高,尤其是明代末年黃道周出現以後,對於趙孟頫的評價就更低了。

    1、我覺得最主要的主要原因還是古人以人論書,趙孟頫本身是宋朝皇室後裔,他投降了元朝,並且在元代還坐上了高管,被後世文人罵為“二臣”。

    明朝末年黃道周的出現,使他的這種局面更加尷尬,黃道周是明末反清的英雄,北上抗清被俘虜,清人設宴款待,遊說他投降,被他斷然拒絕,慷慨就義,臨刑前他還用血寫下了一首詩:“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黃道周《贈答友人詩軸》

    由於黃道周的地位和才學與趙孟頫相似,二者一對比,大家對於趙孟頫其人更有看法了。

    2、貶低趙孟頫的另一個原因,我覺得和清代的書法思想有關係,清代人的書法主張“變法”,開始宣傳魏碑、漢隸、大篆等金石書法,對於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極力的排斥。這種書法思想和社會的風氣也影響了人們對於趙孟頫的印象。

    趙孟頫行書

    趙孟頫小楷作品

    總之,對於一個書法家的評價,除了他的書法自身的原因,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好在歷史總會給於一個實力派公正的評價。

    你覺得呢?

  • 10 # 千年蘭亭

    後世人看不起趙孟頫,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技法,二是人品。

    趙孟頫作為書法史上第三次變革中的旗手,他的書法當然沒得說,正是他高舉復古大旗,振興了南宋以來日趨沒落的書壇。

    趙孟頫,據說是書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人,他的書法繼承了王羲之不激不厲的平和書風,筆法精熟,筆致流暢。

    老趙據說日書萬字,寫字極“熟”,“熟”則容易生“俗”,加之後人學趙不當,只取其形,不知其質,尤其清代在乾隆筆下,直接將趙字寫成了“館閣體” ,於是這些成為指責趙孟頫的一大原因。

    但是,熟容易俗,並不是一定會俗啊,只有熟,下筆才能暢快,點畫才能精工。後人學趙不當,卻怪聖於老趙,似乎並不妥當。

    其次,便是指責趙孟頫作為宋朝皇室,卻降元為臣,作了貳臣。我認為,在趙孟頫的影響下,元代書壇一派趙氣,趙字籠罩書壇,雖然說蒙古人的鐵蹄征服了漢人,但趙孟頫用文化征服了蒙古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周+5天可以催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