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味觀歷史
-
2 # 軍緣鑫播客
從大秦這麼快垮莊的結果看,秦始皇確實用人失當。他失就失在明知故犯,喪失了基本的原則性。他失就失在趾高氣昂,以為身後之事盡在掌握之中。
先說李斯。在大秦統一六國前,準備驅逐所有僱傭兵,結果讓李斯一份諫逐客書給攔住了。李斯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嬴政留下了一批人才。
嬴政應該清楚,李斯的意見確實是對的,但是,這個人毫無文人骨氣,這也是毫無疑問的。這樣的人,用則有大用,壞起事情來會更加可怕,因為利益永遠是他唯一在所不惜的事情。
如果嬴政稱帝后,及時把李斯之流給清理了,就算被罵卸磨殺驢也是值得的,反正戴這頂帽子的皇帝后面比比皆是。如果李斯被驅逐,說不定焚書坑儒的事情也不會發生。
再說趙高。趙高本來犯了重罪,蒙毅準備收拾他,結果被秦始皇給保了下來,而且繼續委以重任,這樣的以權代法行為,終於埋下禍根。
嬴政本來要扶蘇接班,結果趙高害怕啊。他擔心,萬一扶蘇跟蒙氏兄弟穿一條褲子,那幾年前的舊帳遲早會翻出來。趙高一不做二不休,與其等著人換他,還不如他先換了皇帝。
趙高是什麼貨色,扶蘇清楚,蒙毅蒙恬清楚,難道就嬴政不清楚?顯然不是。就像乾隆知道和紳又不殺他是一個道理。區別在於,乾隆有把握控制和紳,而秦始皇只是以為自己能夠控制趙高。
-
3 # 一抒己見
能有什麼原因,還不是那該死的趙高善於鑽營,秦始皇又對他十分寵幸。
凡是寵幸佞臣的君主都沒有好下場。秦始皇的真遺詔讓那個可惡的趙高扣下了,趙高又秘不發喪,等到秦始皇下葬時屍身已經腐爛發臭了,“千古一帝”好慘!齊桓公不聽賢相管仲的話,非要寵幸那三個溜鬚拍馬的傢伙,結果他重病不起,那三個人築起了高牆將他與外界隔絕,他就被折磨死了,屍體在死後的兩個多月才被發現,“春秋第一位霸主”好悲!
儘管很討厭趙高,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有才,寫得一手好書法,對刑律獄法十分精通,所以秦始皇才會讓他當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中車府令趙高確實是官場好手,權謀之術運用得當,頭腦、能力、行動力、決斷力、意志力都很出色,深受秦始皇的賞識。再加上他很會察言觀色、巧言令色,確鑿證據面前,犯了死罪都能逃脫,就是仗著皇帝寵幸他,離不開他。
趙高是秦始皇面前的大紅人,連睿智勇敢的扶蘇公子都比不上他,因為扶蘇宅心仁厚,主張以“仁”治天下,與秦始皇的觀念相左,不招待見被攆出咸陽了。對於趙高的意見,秦始皇還是會參考的。這卑鄙的趙高就像明朝那些討厭的閹黨,玩權弄勢,為非作歹,肆意妄為,有恃無恐。
至於李斯,他對秦始皇還算忠心,對社稷還算盡心,本無意同流合汙,但經趙高的點撥,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答應了和趙高合作。李斯最終死於趙高之手,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
4 # 工地俠
挺好的一個問題!個人認為秦朝制度使然,秦始皇一統天下,郡縣制代替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功績斐然!但中央集權國家剛實行,權利集中,權利中樞人數太少。再加上始皇帝巡行途中突然抱病身亡,雖有遺詔,但知曉人太少!李斯和趙高因為種種利益關係,一拍即合,就有發動宮廷政變的可能!當初權利中樞若無支援公子扶蘇的人,換作任何人,同流合汙應該是必然!主要在於,始皇帝估計吃仙丹太多導致暴病,準備不足!但扶蘇與蒙恬俯首就擒,可見扶蘇並非大略之主!即使扶蘇繼位,也很難應付秦朝初建複雜的政治局面。大秦帝國仍然危機重重!
-
5 # 葉青漁
在李斯還未成名求學前,曾發出過“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取耳!”這樣的感慨。
李斯認為,一個人是否有出息,就跟那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來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無所謂能幹與不能幹,聰明才智本就差不多,富貴貧賤,全看一個人是否能抓住機會與選擇。
李斯這種最初的思想,可以相對看出他具備抓機會的性格,而他又是個聰明人,在荀子坐下學習帝王之術多年後,選擇秦國來作為自己施展之地,無疑是正確之極的。
關於李斯對秦國的貢獻在此不談,因為問題不是問李斯的貢獻。其實秦始皇也並非所託非人,李斯確實有那個資格與才能。
李斯在秦國的履歷可謂傳奇,最初在呂不韋手下當郎官,後投效秦始皇為長史,而後一步步升至丞相。可謂是由最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這樣的經歷,加之李斯本身心懷抱負,相對的使得他的功利心較重,畢竟誰都不喜歡辛苦一輩子,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不是?
這裡不說李斯與韓非的事,因為有兩個觀點。一說李斯嫉妒韓非陷害他,一說秦始皇忌憚韓非在所著《韓非子》中將帝王之術分析的過於透徹,古時候比較講究那帝王心術,君心莫測嘛。想想韓非這個把這種帝皇心機看得如此透徹的人,哪個皇帝不顧忌。
其實,有一個觀點也值得研討一番,那就是秦國的統一方針一直是以南韓為起點的,而韓非是南韓的重要人物,很難保證韓非真心效命,既然不能所用,有極具威脅,這樣的人物一般結果會如何,觀歷史皆知。
歷史總要讓一個人背鍋的,那就讓李斯背鍋好了。那麼就可以看出李斯功利心極重,然而若是從李斯之子的事蹟與對其子說的話來看,顯然李斯的功利心比較又矛盾。
因為李由是以三川郡守的身份,堂堂正正戰死的,歷史記載項羽看見戰死的李由渾身是血,手握長槍,怒目圓睜而立,義軍將士感動欽佩,而後收斂屍身送回老家安葬。就算李由沒有將才,但這種精神亦可貴。
而李斯在位極人臣時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意是位極人臣,物極必反,定然會衰落,這與功利心的解釋也存在矛盾之處。
至於李斯選擇與趙高聯合,應當就那麼幾點。
一是李斯的升遷履歷很不易,極為珍惜在秦國施展才華的機會,可以說李斯是忠於秦國的。
二是李斯的行政理念以法家思想為主,在秦國如魚得水,觀秦始皇行政措施,處處不存在李斯的影子,而世子扶蘇卻是以儒家仁義為主,李斯自然很擔心今後的成果化為烏有。這必然會起衝突,其實這也不存在誰看不起誰的問題,主要就是理念不合,一旦扶蘇登位,李斯必然會處於夾縫狀態。最關鍵的是當時秦國的法家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即便扶蘇不死,也很難改變事實。於是,李斯顧慮,存在了一定小心思。
三是李斯只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不是一個陰謀家。政治上的天才,陰謀上的弱智,以為能憑自己之力完成對秦二世的轉變。然而兇狠的狼,也躲不過豺狗與狐狸的陰險,狼被玩死,狐狸騙過了愚蠢的烏鴉,把肉給叼走了,結果被一群獵人給扒了皮。這第三點應當是最最最主要的一點。
-
6 # 一葦春秋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首先,我認為最大的原因,並不在李斯身上,而在於秦始皇本人,秦始皇擔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始皇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英明一世,卻偏偏對後事的安排十分糊塗。
秦始皇終其一生,不立皇后,不立太子。不立皇后,諸皇子便沒有嫡庶之分;不立太子,儲位空懸,便會引人惦記。
而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至少有24個兒子。這麼多兒子,不可能沒有儲位的適宜人選,但秦始皇偏偏不立,這就很容易讓眾人產生非分之想。
試想一下後來的康熙皇帝,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搖擺不定,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儲位長期空懸,致使皇子間兄弟反目,為奪太子之位結黨營私,不擇手段。甚至,康熙是怎麼死的都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並不是突然暴斃,而是有一個從病發到病危的過程。在病逝之前,他曾有意傳詔扶蘇回咸陽,並囑咐趙高草擬詔書。然而,詔書還沒發出去,秦始皇就一命嗚呼了。
這封詔書是沒來得及發,還是趙高有意扣押,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帝國最高權力的瞬間真空,讓圖謀不軌之人頓時有了機會,這才有了沙丘政變以及後來的諸多事端。
這難道不是秦始皇的責任嗎?假如秦始皇早早立下太子,或者他在臨終之前召叢集臣宣佈太子人選,相信就不會有後來一連串的事了。
在這一點上,漢武帝就高明太多了,臨終之前把太子人選公之於眾,然後又認命四位輔政大臣,讓他們相互節制,防止其中任何一人獨攬大權,同時,又下令賜死鉤弋夫人,防止女主幹政。漢武帝安排完後事,剛好四天之後便駕崩,似乎是提前計算好了時間。漢武帝的臨終託孤,堪稱是神操作。
誠然,秦始皇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趙高在其中的煽動作用也不可忽視。趙高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心理學大師。
在勸說李斯合謀的過程中,趙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謂軟硬兼施,最後李斯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比如,趙高就把蒙氏家族搬了出來,讓李斯去和蒙恬比,和蒙毅比,比功勞,比謀略,比誰更和公子扶蘇親近。這樣一番比較下來,李斯處處不如蒙氏,更關鍵的是,李斯的政見和扶蘇是相悖的。一旦扶蘇即位,蒙氏必然成為朝廷新貴,而自己的政見又不合君主心意,必然會遭受打壓和排擠,失去往日的權勢,甚至會被踢出朝堂。
光是這一段說辭,就足以讓李斯內心產生動搖,更何況再繼續威逼利誘呢?
當然,李斯也不是聖人,他最終選擇與趙高合謀,歸根結底還是人性深處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然。李斯是一個對官場政治極為熱衷的人,正是為了仕途,他才不遠千里來到秦國就仕。在秦國,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他獲得人生至高的榮譽,突然讓他放棄這一切,這可能嗎?
同時,他的家族和贏氏皇族已經結為姻親,兒子娶的都是秦朝公主,女兒嫁的都是秦朝皇子。他的家族已經和皇室捆綁在了一起,已經沒有退路,要麼一榮俱榮,要麼一損俱損,他必須為自己的家族考慮。
回覆列表
秦始皇寵信趙高到什麼程度,從一個事件便可看出,趙高當時任中車府令一職,由於貪贓枉法,被人舉報到秦始皇那裡,秦始皇便命令參謀大臣蒙毅來審理此案,蒙毅處事公正嚴明,把趙高定為死罪。誰料想秦始皇不但沒有治趙高的罪,反倒官復原職,趙高也正因此事和蒙毅結下了怨仇。
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迴來的路上病故,隨駕的趙高深知公子扶蘇以及扶蘇身邊的蒙恬將軍(蒙毅的弟弟)都是對他有看法,所以他利用在始皇身邊的便利,威逼利誘丞相李斯共同篡改了秦始皇讓扶蘇繼位的遺詔。
能把李斯拖下水,趙高也是從李斯貪生怕死,談戀權勢的人生弱點下手的。向李斯灌輸公子扶蘇若繼位,肯定會重用蒙氏兄弟,他的相位將不保,甚至還會禍及子孫,李斯見其分析有理,便同趙高同流合汙。並偽造詔書賜死了扶蘇,囚禁了手握重兵的蒙恬,後來連同蒙毅皆被趙高逼死。
胡亥在趙高的陰謀下得以順利繼位,即是歷史上昏庸無能的秦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