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不足書齋
-
2 # 白雲藍天綠草地
漢服遺風千古傳 王修築原創 服裝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各階段文化代表載體。中國歷史悠久,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服和常服。漢代的服飾最為獨特,寬袖長裙,腰帶頭飾,搭配合諧美觀,穿起來莊重威嚴,色彩亮麗,尤其是官場排列,等級分明,包手裹足,拱手揖禮,瀟灑大氣,民間漢服大襟圓領,中腰軟帶,足靴布底,寬鬆整潔,非常適合勞動生產穿戴,漢服是漢代的產物,也是漢民族的產物,無論從物質的層面和精神的層面都是古代服飾的典型傑作。如今,漢服大體有兩種解釋,1,特指漢代古人穿用的服裝服飾,2,現代人廣義上講漢族人穿的衣服,包括唐、宋、明等民族服裝。這兩方面都傳遞了華夏漢民族的服裝資訊。由於漢服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華麗規整而近乎完美的穿用效果,使得漢服代代相傳,如今紡織材料及加工手段的進步,使漢服在色彩和布料上有了相當大的提升。漢服得到了進一步的使用和傳承。漢服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會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我穿漢服參加活動
-
3 # 君易居
你好,好開心回答這個問題,漢服存在的價值?中國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沒有漢服的那段時間只有三百餘年,餘下的數千年,漢服一直都是中國的主流服飾,在那個教育不普及的古代世界,它就是華人的第二張面板,中國形象的代表。
作為一種主流,漢服記錄了歷史的興衰沉浮,融入了中國的記憶,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歷史的“活化石”。
作為一種服飾,漢服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深入民間與宮廷,滲入人們生活過的每一寸土地,記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表達人們心中的美與醜、善與惡、苦與樂、在意與關切、盼望與期待……
【文化價值】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衰的智慧與美麗
絲線縷縷,飛梭成布,匠心巧裁,誠意合縫,纖蘭繡麗,妙手如花,長夜漫漫,燈燭相伴,千年心思,終成華裳。
漢服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改良,不斷豐富完善,是無數先民世代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之一。即使是在世界文化交融發達的今天,當北京國子監孔廟前,典雅莊重的翟衣漢服伴隨著哈輝優雅的子衿吟唱再度重現於世人時,它的美依舊光彩照人,叫人讚歎不已,在全球化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這種美更是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實為先人留下的珍貴財富。
【民族價值】何謂“漢服”?乃“漢民族服飾”之簡稱
雖說這是民間自成的概念,或許在任何一本權威辭典中完全找不到,但這種命名方式個人以為並無不妥反而很合理,韓服、和服、藏袍、苗服…漢族服飾自然叫“漢服”,這雖是個“新”概念(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這麼說,因為這個詞對今天的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卻不是個新事物,更不是虛構物,就像今天的“中國”一詞也是個後生概念,但卻不是新事物,更不是虛構物,其所指實體一直存在,只是表達不同而已。
-
4 # 劉塵星
我想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待漢服,那就是將漢服看成商品,那它便有了價值。
漢服是什麼?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是中國文化不可磨滅的存在,復興漢服有助於民族團結,漢服代表著中國魂......無論給予漢服多大象徵意義,它其實都是一件商品。
漢服也是服裝,本質上跟普通衣服沒什麼區別,需要人去購買,而購買的貨幣就證明了它的價值。它就是一件商品,你可以賦予它更多的價值。
為什麼結婚要送戒指?送玉石不行嗎,送黃金不行嗎?都可以,只不過送戒指是長期營銷出來的常識,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且深入人心。
為什麼要穿漢服?如果你是營銷人士,你會放棄它後面承載的中國文化嗎?這是多好的賣點啊。
可能會有人說,把漢服吹得天花亂墜,就是想賺我們的錢啊?
是的,它能有如此反響,能被大家所議論,它能成為大眾話題,就是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它能讓很多人賺錢。所以大家蜂擁而至,帶動了漢服熱,帶動了漢服的創新和發展,讓它逐漸迴歸中國的代表服裝。
我想不久的將來,漢服會成為我們華人的代表服裝。以前的華人就穿漢服,現在的人接著穿,有什麼問題呢?買襯衫不用錢嗎?買棉衣不用錢嗎?沒有人拿著槍指著你腦袋讓你買。
如果漢服不是一件商品,我想它現在依然沉睡在土地裡。
-
5 # 長靑居士
漢服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
代表著漢人燦爛的文化傳承,
是古人在漫長的生產生活所製作出的智慧結晶,
也代表著當時的禮儀等級、階級制度的演變。
對於研究漢文化的學者們,從服飾冠冕
的進化和王朝的興衰歷程,必定有著重要的聯絡
和參考價值。
漢服那極具美觀性和舒適性的圖案及色澤,
無不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技術和高超藝術鑑賞力。
現代流行的西裝只是舶來品,不久的將來,
中華民族真正的流行服飾該何去何從還未可知…
-
6 # 大仙吃口藥
漢服是指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到明代結束的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按款式大體可分為玄端、曲裾、直裾、雜裾、襦裙、鶴氅等,按形制可分為上衣下裳、上下連裳,按衣料厚薄則可分為襌衣、襜褕、復袍等,雖然漢服自產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發展變化,每一時期的漢服都有其不同的特徵,但無論怎麼變,漢服都始終保持著“交領右衽,無扣結纓”的基本形制。
漢服傳達給人們最直觀的感覺是形態美,沒有親身穿過漢服的人,難以領略到漢服的這種美。峨冠博帶、寬袍大袖,靜止的時候,凝固著威嚴和莊重,走動的時候,流露出飄逸和灑脫。歷代文人墨客對衣冠之美的吟詠素來不乏佳作,“絲衣其晦,載弁俅俅”是何等盛大瑰麗之美,“太真先把一枝梅,花下傞傞軟舞來,娉婷月下步,羅袖舞風輕,翩如蘭苕,宛若游龍”,又是何等飄逸婉約之美。
色彩紋飾美是漢服之美的另一特徵。色彩紋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民族內在性格、精神在外在造型方面的反映。自周朝形成服制後,服飾色彩有了嚴格界限,也有著不同的含義。以玄端為例,士玄端玄衣纁裳,玄色黑中透紅,纁色黃中並赤,有種深沉嚴肅的美。再如朱子深衣,白衣皂緣,純正質樸,表達了中正平和的儒者精神。
美好的事物總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因為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而價值是精神的產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的事物,但美的東西一定要有美的藝術形式才能被大眾接受,而美的藝術形式若具有美的內容則若醇酒,持久彌香。在這點上,漢服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它不但具有美的外表,而且有美的內涵——深厚的歷史文化映照其上而產生的古樸又永恆的絢爛光輝和氣蘊,正是造成漢服區別於其它任何服飾的原因。
-
7 # g金生水起
在古代,漢服是區別蠻夷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時漢人在形象上是以交領右衽和束髮為主,而少數民族是以披髮左衽為主。孔子尊奉周禮,也曾經教導他的弟子說“君子死,不亂衣冠”,可見在孔子眼中,衣冠的重要,不在生命之下。古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也出現了許多衣冠冢。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可見,在古人眼中,衣冠的重要性,是凌駕於其他物質之上的。到了現在,雖然漢服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但是作為傳統的民族服飾,它依然還有存在的理由。縱觀世界上,大多數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的服飾,這些服飾很清楚的呈現著這些民族特有的風格和文化,使你在看到的第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這個民族。傳統的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最直觀的外在表現,你能在看到滿服的時候知道滿族和他們的文化,也能在看到蒙古服飾的時候知道蒙古的民族風情。現在大部分的民族,仍然保持著穿著傳統服飾的習俗,漢民族也應該恢復傳統的民族服飾。
回覆列表
漢服“源於黃帝,制於堯舜”,源於黃帝制作的CROWN服。它建立於周朝,並根據漢代四書五經形成完整的CROWN服飾體系,成為神道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中國曆代都以周、法、漢為國事,繼承漢代服飾,形成了二十四年來的公共服務記錄。”黃、堯、舜三帝掛衣裳,統治天下。利益來自天地。”也就是說,上下衣的形狀是由天意決定的,是神聖的。漢服也透過中國的法律體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國家的一些民族,如日本、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都有或借鑑漢服的特點。
漢服的意義:
一、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國家都尊重人民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努力保護民族原有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文化成果,只有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辛勤勞動,貢獻了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只有尊重和保護這些思想和物質遺產,我們才能不辜負我們的祖先,在這個世界上爭取力量,為子孫後代負責。漢服既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也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的風格深受中國先民的喜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如今,恢復和佩戴漢服的意義,就在於對五千年來為中華文明作出貢獻和輝煌成就的中國先民的尊敬。尊重發展生產建設、艱苦奮鬥、創造文明的中國先民。
二、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人們熱愛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裝、民族音樂和民族藝術。在享受共同美感的過程中,人們學會相互尊重,建立和諧社會,加深感情,增強親和力。中華民族曾經是一個文明程度長期領先於其他國家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他們具有如此強烈的民族親和力,並在其背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我們恢復漢服,就是為了增加這種親和力,促進華人民的認同和團結。
三、漢族傳統服飾是中華民族先民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華的結晶。可以說,千百年來,它一直是社會成員和睦相處的媒介,也是中華民族共同努力“發明創造”、享受家庭幸福的環境。毫不誇張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迷住了整個世界。漢服的復辟,不僅為世界服飾文化增添了一種審美享受,更是中華文明的延續。我們要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信心,幫助他們樹立向世界文明學習的正常態度,避免自卑自利的惡性迴圈。
四、漢服在暴力威脅下被數千萬中國同胞殺害。漢服的消失是滿清反動統治階級將中華文明屈服於野蠻邪惡勢力的標誌。漢服的消失伴隨著中國從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走向半殖民地的全過程。漢服一天不復返,這意味著華人民過去對暴力邪惡勢力的低頭和屈服沒有改變。漢服的消失,伴隨著滿清反動統治階級帶來的野蠻意識,即崇尚暴力,蔑視中國同胞的生命價值和尊嚴。恢復漢服的失敗,標誌著這種野蠻意識的殘餘毒害尚未消除。事實上,這種野蠻意識不僅使中國在過去淪為半殖民地,而且仍然是阻礙社會和諧和恢復中華民族光榮文明成果的最大障礙。
綜上所述,漢服的恢復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美好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中國社會將改變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群體不尊重的弊端,改變不尊重無辜受害者生命和同胞尊嚴的醜惡現象。這意味著,中國社會的成員將從相互爭鬥轉變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這意味著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將大大提高。這些都是任何國家進入世界文明行列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