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造師老魚
-
2 # 洛水華夢浪拍去
我是支援王安石變法的。
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馬光作為守舊派抵制新法。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王安石變法的前提是宋朝“冗官、冗兵、冗費”已經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再不改的話,宋朝的江山社稷搞不好都會被斷送。
王安石正是基於此種判斷,才上疏宋神宗變法,碰巧神宗也是想做點事情出來的有為之君,君臣二人一拍即合,拉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但與此同時,王安石變法過程中觸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王安石的工作方法也是鐵腕式的。雖然在地方上有試點,但是在全國推行的過程中卻也犯了急躁冒進和一刀切的錯誤。
因此在推行過程中,變法運動慢慢變味了,逐漸變成了改革派和守舊派的論戰,造成文官集團的割裂。變法的初衷已經不關心了,整個變法成為了互相扣帽子和拉幫結派的黨爭。這其實也算是官僚體制的一個固有的弊端,王安石就算是能力再強,他也不能全部的事情包辦,手底下做事的人為了博出位,事情做的出格也在所難免,遇到阻力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務,難免採取強硬極端的手段。
比如推行青苗法時,就出現了強行攤派的事。青苗法,顧名思義就是田裡的禾苗還沒成熟,但農民家裡已經沒有餘糧了,這時候,官府可以借給你一些糧食,讓你緩過這一陣,等稻子熟了,再補回來,收取一定的利息,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在推行過程中,官吏們為了完成任務,特別是想借變法往上爬的投機分子,搞強行攤派,甚至提高利息,放高利貸,大大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同時也是給變法潑髒水。
老百姓們對變法本來就是持懷疑態度,被手底下的人再胡搞瞎搞一下,青苗法基本就廢了,得到好處的只有地方官員這些中間商,結果就是朝廷沒省錢:好多錢沒收回來,還把農民逼破產了,農民變成了流民,流民要麼徵去當兵,要麼落草為寇,增加了社會治安的成本;老百姓也沒得實惠(反而成為了催命符)。
司馬光在批評王安石變法的一個重要論點便是與民爭利,把中產者這個社會最穩定的階層搞破產了,是殺雞取卵。這在一定層面上是正確的。
所以,王安石變法是正確的,但工作方法是有問題的。同時還有個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王安石變法的很多經濟干預的措施在封建時代是行不通的。雖然宋代的商品經濟很發達,但始終還不是市場經濟。沒有市場機制的調節與配合,經濟干預措施無異於是對老百姓的一次搶劫。
以上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我個人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最後,祝大家天天開心,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
3 # 說的都是實在話
自古以來所有的變法都是好的,關鍵在於基層組織的正確理解跟落實。特別是方式方法的使用不同,造成的結果也不同。所以自古以來就提倡吏治清明。可惜的是吏治一直都是無法徹底的根治的惡習。唉,所以一直有那句古話,治大國如烹小鮮!
-
4 # 聽白處
首先,我會支援王安石,因為什麼呢?核心原因就是關於改革這件事並不獨王安石一個人的聲音,其次的原因看文末。
早在宋中葉,要求改革的聲音便有了,而且愈來愈大,直到統治者俯身頃聽並著手實施,對於這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
公元1033年,宋仁宗親政,七月份,時任諫官的范仲淹在《救弊八事》中表明,“國家太平,垂三十年(國家太平了近三十年),暴斂未除,濫賞未革(很多政策己符當下)”,“天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之無度(冗費),天下安得無困(國家肯定會因為這個陷入困境)”,“冗兵冗吏,遊惰工作,充塞京都(三冗:冗官、冗兵、冗費)”,“今宜銷冗兵,削冗吏,禁遊惰,省工作(今日應該裁撤多餘兵員、官吏,減少各種營造工作)”
這一篇政論文,除了顯示出范仲淹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點出了改革派變法的緣由。
改革浪潮;王安石變法
到了王安石所處的年代,積敝日甚,加上長期的對外戰爭,國庫空虛,正如蘇轎所言,這一年的財政赤字竟高達一千五百七十二萬!
改革,勢在必行!
今天我們就談談以王安石為主導的改革派其具體的改革內容
根本原則: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均輸法(財政):什麼叫均輸法?均輸法實行之前,人民不僅有納賦的義務,更兼有上貢的義務,由於體制的僵化,一地農業生產如果欠收的話,國家並不會對這一部分的義務進行豁免,均輸法的實行,就是對物資的合理調配,改革了以往僵化的機制,人民的負擔減少了,政府也獲得了最大的利益。青苗法:政府購買糧食、設定糧倉,待荒年平價出售糧食,平抑糧價,還有就是取締了大小地主私放高利貸的權力,改由政府在每年青黃不接時為農民發放貸款。農田水利法:核心精神就是鼓勵人們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免役法:免役法施行之前,以戶為單位,都要義務為囯當差兼服勞役,免役法實行之後,這一規定便被廢除了,同時,免役法實行前,政府將相關條例公示於國,事先於開封府試點執行,這一步可以說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比較超前。保甲法:社會治理體系在村一級的結構(具體自行百度)市易法:與西北少數民族進行貿易,各地設定市易司,平抑物價,這種機構與現在的商務部+物價局的組合差不多方田均稅法:使田賦平均分攤保馬法:在古代,戰馬也屬於一種戰略物資,之前是國家養,不僅虧錢而且產出不大,此法施行之後,政府將養馬的權力下放到保甲一級,由此,宋朝的戰馬產量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免行法:原來的政府採購,因為輕賤商人的緣固,第一就是收購價極低,第二還要送貨上門,且同行役法一樣,是強制性的義務,改革之後,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首先就是成立一家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完具體的辦法,之後就是頒行,先是成立了幾個雜買務、雜賣場進行交易,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然後政府又根據商業往來的利潤、成本按月徵稅。將兵法:改變了之前將不知兵,兵知將的窘況,使將熟兵、兵也熟將,相應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取才養士之法:教育文治方面的改革三舍法:擴充大學(太學)興修地方學校。修訂與完善法律法規公佈法律法規,使民眾不犯法、少犯法接下來我們主要談談王安石變法失去了什麼偶然拜讀到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的一本《改革的邏輯》,結合王安石的變法內容,筆者本人有這麼兩點心得體會。
關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些許原因1.任何的改革行為,要想成功,在安排上必須是自下而上的發展、推動,自上而下的指導,嬌正,王安石的變法內容,最大的問題就是指導重於實賤,並且沒有一個良好的反饋機制,正如書中所言
改革並不是指導意見先出來,而是下層人民己經有了改革的意願,社會也有了改革的基礎,然後高層再出幾個指導辦法,把意願合法化,如此而己,還有一點就是改革意願最強烈的是哪一部分人?在我看來,絕對不是當時國家的基本盤農民,為什麼?一個原因就是帝王哲學的愚民之術,在統治者的控制下,大部分人其實活的很麻木,最後改革改到一半就廢止了,擱在今天,大機率社會矛盾會爆發,但就當時來看,社會矛盾並沒有大爆發,只是愈演愈烈,可見人們其實對這部分的改革期待值不大。改革沒有原動力,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2.第二點就是筆者長期以來研究歷史得出的一點心得。
其一就是中國的社會治理很難,因為我們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人口多,人口結構也複雜,同時,我們的社會治理體系又很成熟,自秦奠定中國是文明型的國家之後,我們的社會治理體系便有了長足的發展,在這期間,有迭代,但是從來沒有斷絕過在內的聯絡,王安石的變法內容,正是觸及到了這一點,步子太大,身子又跟不上來,唯一的結果就只有摔跤了。
其二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舊經濟體系的迭代,社會內部並沒有自發的動力,所以,改革的代價不僅極大,而且成本極高。縱覽王安石的改革,超前、不現實的部分很多,就如同印度一樣,印度是如何從一個殖民國變為所謂的民主國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帝國殖民者強行為其移植了一套前現代的民主體系,但印度的社會還是一個後現代的結構,他的這種變革是由外開始,卻不觸及根本的,王安石的變法只能從內部著手,但如果太超前的話,註定要違反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結局就只能是悲劇了。
近代之前的中國,就其社會結構來說,與印度其實差不太多,所以自發的幾次改革都失敗了,但到了現代,我們的改革竟又自發性的成功了,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結構在建國後被重塑了一遭,但在王安石所處的年代,社會變革是絕沒有可能的。
總結:我們還是要明白一個概念,改革就是為了在社會矛盾總爆發之前去解決它,如果不進行改革,只能是死,並且還會陷入到下一輪的輪迴當中,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肯定前人的努力,即使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了,但也總好過被動死亡,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給予今人巨大的參照意義,也是我的看法。
回覆列表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熙寧變法”的主將,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
(1)財政思想
這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王安石為理財正名,提出以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作為增加政府收入、解決財政問題的根本途徑,並重視節約開支。
(2)立法與變法思想
王安石認為:法包括法律、政府政策、指導思想、政府規章等。法之善惡關係天下之治亂,立善法是致治的關鍵;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並以之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務;法令制度變革的指導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須是法先王之意;制定法令制度要從現實出發。
(3)人才思想
王安石批評國家人才現狀,極論人才對改革求治的重要性;提出獨特的人才標準和人才的教育培養、選拔、任用措施。
王安石變法的基本特徵:王安石勇於進取,又非常務實,提出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並全力實施,使北宋時期的改革思潮和實踐達到頂峰。在他執政期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影響巨大,對增強宋的國力、鞏固統治起了一定的作用。由於他的改革思想和實踐是為了鞏固君主統治,因此,只能緩和社會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宋朝積貧積弱的問題。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來推進改革,在實踐中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