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識普

    論正史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但算上南明的話最後一任皇帝是明永曆皇帝,正史是沒有承認南明朝因為它存在的時間短,而且各派勢力擁立的監國、皇帝彼此不承認,甚至還會攻伐,加之給明史修寫正史的是清王朝,清朝在佔據北方半壁江山與南明對峙,弘光帝甚至一度派使者,詔御清國,稱大清順治帝為可汗,詔書提到:要求按天子葬禮安葬崇禎皇帝以及皇后,以山海關、關外之地給予清國,每年十萬歲幣,並“犒賞黃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綢萬匹,通好義和,意圖使南明和清國共存,不過使者出使北京後被囚,最後義和之事不了了之。

    之所以稱之為南明,是因為以崇禎皇帝朱由檢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業已覆亡,這段時期的戰鬥主要在南方展開,又是在復興明朝的旗幟下進行,而弘光、隆武、魯監國、永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抗擊清朝的並不僅僅侷限於南方,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抗清運動連綿不斷,波濤疊起,清廷統治者多次感到患生肘腋,不得不動用重兵圍剿。這是就地域而言,南明史的覆蓋面並不只限於南方。如果就時間來探討,南明史的上限過去和現在的史學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繼統為標誌,本書作者認為南明的歷史應該從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順軍攻克、崇禎朝廷覆亡開始。

    明思宗也就是崇禎帝朱由檢,幼年過的並不太幸福,因父親明光宗皇祖父明神宗所討厭的太子,太子的母親又是婢妾,在朱由檢五歲時劉氏因罪,被父親(明光宗)杖斃,由庶母撫養成人,於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冊封為信王。

    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於沒有子嗣,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繼承皇位,時年十七歲。

    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號為“崇禎”。

    崇禎自在位期間,為政舉措,剿除閹黨,罷免權傾朝野的“千歲”魏忠賢”,最後魏忠賢也落個自盡而亡,清算魏忠賢及其親信閹黨,勤政廉政,嘔心瀝血,崇禎帝是明朝自太祖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處理公務往往到很晚,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繼續批改奏摺,特別是遇到緊急軍情,連續好幾個晝夜不眠,在位17年在宮中,吃穿也沒什麼講究,沒也有進行任何建築。

    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政時期,對於後金,群臣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模對後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壓農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強盛的明朝已經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儘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此外,在遼東戰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後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恆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複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於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多數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於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由於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徵”以代替“崇禎”。

    雖然崇禎帝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剷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崇禎帝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 2 # 鳴沙古今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明崇禎帝朱由檢,這是為歷史所公認的。至於有些人說崇禎煤山自縊殉國後,位於南方的南明政權,雖然歷經四帝一監國,歷時18年,但是卻不能算作明朝的延續,而是一個新的政權。

    崇禎死後,18年的南明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明朝就宣告了滅亡。

    在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還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總共還堅持了又18年。

    南明不算明

    歷史上看一個朝代政權發生變動後是否還是原來的朝代的延續,主要的判斷依據就是都城是否發生變更。

    比如說,歷史上為了區分,把劉邦建都於西都長安的漢朝稱為西漢,而把劉秀建都於東都洛陽的漢朝成為東漢。然而,唐朝直到滅亡,它的都城始終是長安,沒有變更過因此他的歷史是延續的。

    我們再來看明朝,原來的都城是北京,崇禎死後,繼續存在的南明政權先後定都南京、紹興、福州等地,這已經有點流亡政府的味道了,更不用說是明朝的延續。因此說,南明不算明。

    而南明政權的最後一任皇帝是永曆朱由榔。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搞清楚了明朝與南明的關係之後,就不難得出結論了: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

    總的來說,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凡是亡國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學家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卻是相當的高的,一般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並且積極的付諸行動的君主,在崇禎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舉措,但是卻沒有做到力挽狂瀾,最終亡國。

  • 3 # 喜怒無償

    當然是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是大明王朝最後一個年號。

    崇禎,1627年即位。即位後勵精圖治。當時的情況非常複雜,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境地。崇禎時年17歲,內部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外部後金的崛起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崇禎即位也想幹一些大事,中興明朝。怎奈何風雨飄搖,多事之秋。崇禎元年,全國大災年,陝西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崇禎二年,崇禎的死對頭李自成起義了。大將軍薊遼督師袁崇煥也讓多疑的崇禎凌遲處死了。大明繼續搖曳前行,這條破船也快撐不住了。

    打了十幾年仗,李自成的部隊越被剿發展越快,打著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攻城掠地。相反崇禎這邊更加殘酷。一方面清朝的勢力越來越大,一方面李自成已逼近了北京。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破襄陽,殺了陝西總督。洪承疇投降清朝。大明即將壽終正寢。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到達居庸關,明軍不戰而降。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達西直門,用大炮轟北京城。十九日兵部尚書張縉彥開啟正陽門,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話引領進入城內此時,崇禎覺得大勢已去,殺了自己兩個女兒。命嬪妃們自盡。命小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在王承恩陪同下,在煤山歪脖樹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大明王朝。

    至於南明,是崇禎自盡於煤山後,明朝有一些宗室跑到了南方。先後建立了諸多政權。有福王弘光政權,唐王隆武政權,魯王政權,唐王紹武政權,桂王永曆政權,韓王定武政權,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福王和桂王政權。不能歸為明朝正宗正史。

  • 4 # 旋龍讀史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是崇禎帝朱由檢。可能很多人會說,後面還有弘光帝朱由崧以及永曆皇帝朱由榔,但我想說的是那是被稱為“南明”時期。特別是永曆帝時期的南明,僅佔有云南一省之地,最後甚至被趕到緬甸去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十九日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明朝在崇禎死後並沒有完全消亡,而是以殘餘政權的形勢存在了十幾年。之後南明如果有某位皇帝可以和清朝抗衡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話,或許可以有資格來爭一下朝代上的正統地位。

    在崇禎皇帝自殺之後,此後的魯王監國,唐王登基,桂王小朝廷都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始終都是在到處逃難當中,這和南宋與金國劃江而治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明朝亡國止於崇禎是比較客觀的結論,也是受到史學界公認的。

  • 5 # 布聞天下

    當然是崇楨皇帝。

    崇禎死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順政權,但不久之後又被滿清所敗,最終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清朝。

    不少人有提及崇禎自殺後,明朝有不少宗室跑到了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權,繼續和北方的清朝對抗,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被吳三桂殺死的永曆帝朱由榔才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

    這種說話,本人不敢苟同。

    歷史上的南明政權是比較混亂的,先後經歷了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先後在南京,福州等地稱帝,延續時間也不過短短的十六年,這樣的政權頂多只能算是流亡政權或者說是地方割據勢力,根本無法和建都在北京的大一統的大明皇朝相提並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舔狗”式的愛情,真能給自己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