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番茄市長

    完全承認梁書、南史的記載,那陳慶之就是歷史地位前五的戰神。反之,就算只看魏書和資治通鑑,陳慶之也是妥妥的一代名將。

  • 2 # 歷史微點

    陳慶之,字子云,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軍事將領,年輕時只是皇帝的隨從,中年以後才開始領兵打仗,他身體單薄,文弱無力,像個書生,但是有膽有識,深謀遠慮,善於統兵,並深得士兵擁戴,陳慶之最擅長的是打巧仗,以少勝多。北魏後期,國內混亂不堪,北魏王族元顥想請梁朝派兵幫助自己回國稱帝。梁帝蕭衍為了應付了事,鬧著玩似的派陳慶之帶著七幹兵馬,護送元顥北歸洛陽。

    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陳慶之卻認真的開始了一場亙古少有的戰爭遊戲。

    他帶領自己區區七千人部隊,先趁機攻下滎城,再以一比十比例的兵力,打得睢陽守將帶領幾萬人舉手投降,之後用巧計攻下由兩萬人駐守的考城,率軍繼續向洛陽進軍。

    行至滎陽時,北魏派大批軍隊增援,準備消滅陳慶之,剛剛形成合圍之勢,陳慶之已經攻下了有七萬守軍的滎陽,北魏軍隊順勢以二十萬兵馬圍住滎陽,想圍而殲之,不想陳慶之親率三千精騎衝殺而出,竟然把立足未穩二十萬之敵打得潰不成軍,陳慶之一股作氣繼續帶領這三千鐵騎進軍虎牢關,嚇得虎牢關守將,帶著一萬精兵棄城而逃。

    一路攻城拔寨,直至洛陽城下,洛陽守將直接開門投降,自此陳慶之北伐獲得了奇蹟般的戰果,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個神話。

    陳慶之後來又繼續率軍反擊北魏軍隊,並都取得了勝利,但後來在撤回梁國途中遭遇山洪受到重創,陳慶之回國繼續統兵鎮守邊關,五十六歲離世。

    陳慶之北伐,不可否認確實包含著一些運氣的成分,當時北魏政權混亂,軍隊將領無心戀戰,士兵更是不願打仗,導致軍心渙散,嚴重缺乏戰鬥力。但陳慶之的軍事才能是勝利的主要因素,他敢於孤軍深入,膽大心細,注重順勢而為,打法別出心裁,最終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 3 # sunjin6278

    大凡一個人能建功立業於世,莫不是資才與機遇並存,其時間、地點、人物,莫不是助其成功的條件,正是風雲際會,想不成功都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著名將領陳慶之,正是那個時代的驕驕者。

    陳慶之出身寒門庶族,身體文弱,上不得馬,拉不開弓,但在魏晉南北朝士族興盛時期,他的形象正符合那時的審美標準。讓陳慶之慶幸的是,他跟對了人,這個人無疑就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年少時候就做梁武帝的隨從,據說梁武帝非常喜歡下棋,經常不分白天黑夜地下棋,隨侍蕭衍左右的隨從受不了如此折騰,都累得顛三倒四,總是瞅空兒就去睡覺。只有陳慶之能堅持得住,不睡覺,隨叫隨到,不離左右,得到蕭衍的賞識和信任。後來蕭衍代齊稱帝,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陳慶之從小就很有幹事創業的志向,他隨侍梁武帝得到的賞賜和自己的職奉,一有機會就將這些錢財分給他覺得有才能、以後有大用的人。他時刻準備著報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時刻準備著為國家報效。當機會終於來了的時候,陳慶之能緊抓機會展示自己。梁普通六年(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蕭梁,請求南梁派兵接應。梁武帝就派已41歲的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其他將領率梁軍前去接應,任務完成得很好,升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接著他又奉命率2000人護送梁武帝之子豫章王蕭綜入鎮彭城(今徐州),北魏派兵二萬人前來攻打,並修築了堅固營壘,被陳慶之率軍一鼓作氣,擊潰魏軍。後來因蕭綜懷疑自己非蕭衍親子,叛投北魏,彭城失陷,各路守徐梁軍損失很大,只有陳慶之部,完好撤退生還。梁普通七年,北魏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梁武帝任命陳慶之假節、總知軍事,與北魏對抗。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兒子李長鈞構築兩個城堡以拒梁軍。陳慶之率軍拔掉了兩個城堡,逼迫李憲投降,並佔領了壽春。這次爭奪戰,梁軍共攻破52座城池,俘獲75000人,陳慶之因功升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陳慶之很善於正確分析判斷敵情。梁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隸屬領軍將軍曹仲宗,領兵攻打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梁武帝詔尋陽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會師。韋放軍剛接近曹仲宗,營寨未立,突遭北魏散騎常侍費穆軍攻擊,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以一當十,殊死血戰,擊退了費穆軍。北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40裡的駝澗。陳慶之慾往迎戰,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是精銳,與他們戰鬥,取勝也不足為功績,失利了定會影響士氣,不如以逸待勞,別去迎戰為好。陳慶之則認為北魏士兵從遠方而來,定疲憊不堪。他們離梁軍遠,必定無備心,趁他們隊伍不齊,人員未聚全,出其不意,挫其銳氣,必定勝利。更何況敵人營寨附近,樹木茂盛,一定不會夜出。他說如果各位存在顧慮,那他願單獨領兵出擊。於是陳慶之率麾下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陳慶之又與各軍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又聽說魏軍在梁軍背後修築營壘,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怕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立節軍門,慷慨陳詞,讓曹仲宗等打消了撤退的念頭。當時北魏軍共築了13座城塞,想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幕掩護下,出動騎兵,突襲魏軍,連續攻克營壘四個。渦陽城主王緯聞迅,恐懼以城降梁。其他九城雖兵甲猶盛,但在陳慶之、韋放等用計不斷打擊下,相繼陷落,梁軍又乘勢追亡逐北,俘斬甚眾,取得很大勝利。陳慶之北伐正遇天賜良機。大通二年(528年),北魏開始發生內亂,軍隊大都派去平息內亂,中原空虛。鎮壓叛亂的爾朱榮乘機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降梁,並請梁出兵幫其稱帝。梁武帝為了應付元顥的請求,就任命陳慶之為飆勇將軍,假節,率七千人,護送元顥北歸。這原本是一搪塞之舉,卻成就了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北伐。陳慶之率領的七千護送軍,個個披白袍,帶著元顥從銍縣出征,孤軍深入魏境,縱橫千里,一直攻克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屢戰屢勝,所向披靡。先是攻克滎陽,接著以七千對七萬,大敗北魏大將邱大千,攻陷睢陽,又浮水築壘,擊敗元暉業軍佔領考城,再連敗楊昱、元顯等七萬部眾,大敗元天穆大軍三十萬,打得北魏無還手之力,順利佔領北魏都城洛陽。之後被爾朱榮率大軍圍困,不得已出洛陽向南撤退,又遇山洪爆發,白袍軍損失慘重,幸好陳慶之倖免於難,逃回南梁。若非天災,也許會全軍而退。陳慶之回到南梁,梁武帝非常高興,對他重加封賞,又多次派他平定叛亂,敵御北魏和後來分裂出來的東魏的進攻,立下赫赫戰功。539年,56歲的陳慶之因病而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陳慶之作為一個庶族寒門出身,在當時大講身份地位計程車族統治階層,之所以能出類拔萃,成就威名,最根本的是他跟對了賞識他的貴人梁武帝,其次他心胸開闊有真才能,還有為國報效的遠大志向,再次北魏正處在衰敗期,北魏的內亂讓其自顧不暇,面對很會打仗的陳慶之,處處陷於被動,致使陳慶之率七千梁軍,在北魏境內千里馳騁,所向披靡,留下了“明師大將莫自勞,千軍萬馬避白袍”的童謠。從陳慶之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機遇是永遠晴睞那些有志向有準備的人的。

  • 4 # 我是趙帥鍋

    陳慶之作為南朝歷史上最優秀的統帥之一。在北魏陷入大亂後,他趁機率領南朝軍隊一舉收復整個淮南地區,並且越過淮河,收復了廣闊的淮北地區。以這種戰果而言,陳慶之自然是南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最優秀將領。

    接著,在收復淮河流域後,陳慶之又率領七千將士,透過支援北魏皇族成員(元顥)復國,一鼓作氣攻入洛陽城。因為洛陽城是北魏帝國的都城,所以人們總感覺陳慶之收復洛陽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正因此此,陳慶之七千白袍的故事從此被吹得神乎其神。 總而言之,陳慶之率領七千人,打敗了北魏十幾萬軍隊、幾十萬軍隊。短短一兩個月時間,就攻破了北魏帝國都城洛陽。如果不是因為北魏傀儡皇帝元顥從中作梗,陳慶之的北伐事業還會再創輝煌。

    其實呢,只要對中國歷史有所瞭解,就會知道,以洛陽城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在天下大亂時從來就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一個軍政集團進入這種地方並不難。因為不會有一個實力派全力爭奪這種地方的。但一個軍政集團想守住這種地方,那就有些太難。

    因為這種地方,就是一個游擊區、緩衝區,一個軍政集團,如果立足這種地區與強敵作戰,隨時都會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晉滅亡後,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鄴城相比看出來。

    甚至而言,亂世之中的洛陽城,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城市,絕沒有一個軍政大佬會全力爭奪這種地方。在北魏全盛時期,洛陽城的軍政地位自然非常有價值。但是,隨著北魏帝國的崩潰,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也就變得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爾朱榮、高歡誰也不屑於親自坐鎮洛陽城看出來。還有後來爾朱榮、宇文泰和高歡都不想把都城設在洛陽城看出來。

    從這場意義上來說,陳慶之聯合北魏舊勢力(以元顥為代表),收復這樣一個城市,本身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更主要的是,北朝的軍事主力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當時還在爭奪河北、山東。在這種背景下,陳慶之收復洛陽,就更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事實上,陳慶之當時北伐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勇氣、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梁帝國制訂的戰略是一個比較切實際的戰略。當時的梁帝國,只是讓陳慶之率領七千軍隊北上,而這樣一小股軍隊,自然不會讓北方的利益集團感到恐慌和害怕。

    他們不恐慌,就不會全力以赴的與陳慶之作戰,至少不會把這當成最緊要的事情;同時,北方的一些利益集團出於自身的利益,也會透過各種形式與陳慶之、以及梁帝國支援的北魏皇族成員合作,因為陳慶之的力量不足以威脅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不用擔心他們會趁機佔據中原。

    試想,如果梁帝國派譴三五萬軍隊北上,北方利益集團肯定會全力以赴的與陳慶之作戰,而且他們也不會輕易與陳慶之合作,因為這樣一股巨大的南朝軍隊進入北方,自然會引起北方利益集團的共同排斥。同時與這股強大的力量合作,完全是引狼入室,隨時都可能威脅了他們的根本利益。這樣一來,陳慶之肯定是打不開局面的。

    但是呢,梁帝國只讓陳慶之帶七千人,這個數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方面他可以讓北方利益集團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獨立的戰鬥能力。從某種意義上,梁帝國在決定北伐軍人數時,也是經過詳細分析、權衡利弊後而做出的。

    也正因為如此,陳慶之的北伐能夠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區開啟局面。但是,因為爾朱榮迅速的平定了河北的叛亂,所以陳慶之在中原剛剛開啟局面,爾朱榮就率軍事主力回師洛陽。於是,陳慶之很快就全軍覆滅,孤身逃回了江南。這次北伐,從開始到結束,滿打滿算也就三個月時間。可謂是勝利的異常迅速,失敗的也異常迅速。

  • 5 # 番茄市長

    完全承認梁書、南史的記載,那陳慶之就是歷史地位前五的戰神。反之,就算只看魏書和資治通鑑,陳慶之也是妥妥的一代名將。

  • 6 # 歷史微點

    陳慶之,字子云,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軍事將領,年輕時只是皇帝的隨從,中年以後才開始領兵打仗,他身體單薄,文弱無力,像個書生,但是有膽有識,深謀遠慮,善於統兵,並深得士兵擁戴,陳慶之最擅長的是打巧仗,以少勝多。北魏後期,國內混亂不堪,北魏王族元顥想請梁朝派兵幫助自己回國稱帝。梁帝蕭衍為了應付了事,鬧著玩似的派陳慶之帶著七幹兵馬,護送元顥北歸洛陽。

    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陳慶之卻認真的開始了一場亙古少有的戰爭遊戲。

    他帶領自己區區七千人部隊,先趁機攻下滎城,再以一比十比例的兵力,打得睢陽守將帶領幾萬人舉手投降,之後用巧計攻下由兩萬人駐守的考城,率軍繼續向洛陽進軍。

    行至滎陽時,北魏派大批軍隊增援,準備消滅陳慶之,剛剛形成合圍之勢,陳慶之已經攻下了有七萬守軍的滎陽,北魏軍隊順勢以二十萬兵馬圍住滎陽,想圍而殲之,不想陳慶之親率三千精騎衝殺而出,竟然把立足未穩二十萬之敵打得潰不成軍,陳慶之一股作氣繼續帶領這三千鐵騎進軍虎牢關,嚇得虎牢關守將,帶著一萬精兵棄城而逃。

    一路攻城拔寨,直至洛陽城下,洛陽守將直接開門投降,自此陳慶之北伐獲得了奇蹟般的戰果,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個神話。

    陳慶之後來又繼續率軍反擊北魏軍隊,並都取得了勝利,但後來在撤回梁國途中遭遇山洪受到重創,陳慶之回國繼續統兵鎮守邊關,五十六歲離世。

    陳慶之北伐,不可否認確實包含著一些運氣的成分,當時北魏政權混亂,軍隊將領無心戀戰,士兵更是不願打仗,導致軍心渙散,嚴重缺乏戰鬥力。但陳慶之的軍事才能是勝利的主要因素,他敢於孤軍深入,膽大心細,注重順勢而為,打法別出心裁,最終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 7 # sunjin6278

    大凡一個人能建功立業於世,莫不是資才與機遇並存,其時間、地點、人物,莫不是助其成功的條件,正是風雲際會,想不成功都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著名將領陳慶之,正是那個時代的驕驕者。

    陳慶之出身寒門庶族,身體文弱,上不得馬,拉不開弓,但在魏晉南北朝士族興盛時期,他的形象正符合那時的審美標準。讓陳慶之慶幸的是,他跟對了人,這個人無疑就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年少時候就做梁武帝的隨從,據說梁武帝非常喜歡下棋,經常不分白天黑夜地下棋,隨侍蕭衍左右的隨從受不了如此折騰,都累得顛三倒四,總是瞅空兒就去睡覺。只有陳慶之能堅持得住,不睡覺,隨叫隨到,不離左右,得到蕭衍的賞識和信任。後來蕭衍代齊稱帝,18歲的陳慶之被任命為主書。陳慶之從小就很有幹事創業的志向,他隨侍梁武帝得到的賞賜和自己的職奉,一有機會就將這些錢財分給他覺得有才能、以後有大用的人。他時刻準備著報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時刻準備著為國家報效。當機會終於來了的時候,陳慶之能緊抓機會展示自己。梁普通六年(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蕭梁,請求南梁派兵接應。梁武帝就派已41歲的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其他將領率梁軍前去接應,任務完成得很好,升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接著他又奉命率2000人護送梁武帝之子豫章王蕭綜入鎮彭城(今徐州),北魏派兵二萬人前來攻打,並修築了堅固營壘,被陳慶之率軍一鼓作氣,擊潰魏軍。後來因蕭綜懷疑自己非蕭衍親子,叛投北魏,彭城失陷,各路守徐梁軍損失很大,只有陳慶之部,完好撤退生還。梁普通七年,北魏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梁武帝任命陳慶之假節、總知軍事,與北魏對抗。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兒子李長鈞構築兩個城堡以拒梁軍。陳慶之率軍拔掉了兩個城堡,逼迫李憲投降,並佔領了壽春。這次爭奪戰,梁軍共攻破52座城池,俘獲75000人,陳慶之因功升東宮直閣,賜爵關中侯。陳慶之很善於正確分析判斷敵情。梁大通元年(527年)十月,陳慶之隸屬領軍將軍曹仲宗,領兵攻打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梁武帝詔尋陽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會師。韋放軍剛接近曹仲宗,營寨未立,突遭北魏散騎常侍費穆軍攻擊,韋放僅有200人,但士卒以一當十,殊死血戰,擊退了費穆軍。北魏孝明帝元詡復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一說5萬)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40裡的駝澗。陳慶之慾往迎戰,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是精銳,與他們戰鬥,取勝也不足為功績,失利了定會影響士氣,不如以逸待勞,別去迎戰為好。陳慶之則認為北魏士兵從遠方而來,定疲憊不堪。他們離梁軍遠,必定無備心,趁他們隊伍不齊,人員未聚全,出其不意,挫其銳氣,必定勝利。更何況敵人營寨附近,樹木茂盛,一定不會夜出。他說如果各位存在顧慮,那他願單獨領兵出擊。於是陳慶之率麾下200人突襲元昭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陳慶之又與各軍西進,背靠渦陽與魏軍對峙,自春至冬,交戰上百次,將士勞苦不堪,又聽說魏軍在梁軍背後修築營壘,梁軍軍心有些動搖,曹仲宗等怕腹背受敵,欲撤軍。陳慶之立節軍門,慷慨陳詞,讓曹仲宗等打消了撤退的念頭。當時北魏軍共築了13座城塞,想以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幕掩護下,出動騎兵,突襲魏軍,連續攻克營壘四個。渦陽城主王緯聞迅,恐懼以城降梁。其他九城雖兵甲猶盛,但在陳慶之、韋放等用計不斷打擊下,相繼陷落,梁軍又乘勢追亡逐北,俘斬甚眾,取得很大勝利。陳慶之北伐正遇天賜良機。大通二年(528年),北魏開始發生內亂,軍隊大都派去平息內亂,中原空虛。鎮壓叛亂的爾朱榮乘機大肆屠殺北魏皇室,魏北海王元顥降梁,並請梁出兵幫其稱帝。梁武帝為了應付元顥的請求,就任命陳慶之為飆勇將軍,假節,率七千人,護送元顥北歸。這原本是一搪塞之舉,卻成就了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白袍將軍陳慶之北伐。陳慶之率領的七千護送軍,個個披白袍,帶著元顥從銍縣出征,孤軍深入魏境,縱橫千里,一直攻克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屢戰屢勝,所向披靡。先是攻克滎陽,接著以七千對七萬,大敗北魏大將邱大千,攻陷睢陽,又浮水築壘,擊敗元暉業軍佔領考城,再連敗楊昱、元顯等七萬部眾,大敗元天穆大軍三十萬,打得北魏無還手之力,順利佔領北魏都城洛陽。之後被爾朱榮率大軍圍困,不得已出洛陽向南撤退,又遇山洪爆發,白袍軍損失慘重,幸好陳慶之倖免於難,逃回南梁。若非天災,也許會全軍而退。陳慶之回到南梁,梁武帝非常高興,對他重加封賞,又多次派他平定叛亂,敵御北魏和後來分裂出來的東魏的進攻,立下赫赫戰功。539年,56歲的陳慶之因病而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陳慶之作為一個庶族寒門出身,在當時大講身份地位計程車族統治階層,之所以能出類拔萃,成就威名,最根本的是他跟對了賞識他的貴人梁武帝,其次他心胸開闊有真才能,還有為國報效的遠大志向,再次北魏正處在衰敗期,北魏的內亂讓其自顧不暇,面對很會打仗的陳慶之,處處陷於被動,致使陳慶之率七千梁軍,在北魏境內千里馳騁,所向披靡,留下了“明師大將莫自勞,千軍萬馬避白袍”的童謠。從陳慶之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機遇是永遠晴睞那些有志向有準備的人的。

  • 8 # 我是趙帥鍋

    陳慶之作為南朝歷史上最優秀的統帥之一。在北魏陷入大亂後,他趁機率領南朝軍隊一舉收復整個淮南地區,並且越過淮河,收復了廣闊的淮北地區。以這種戰果而言,陳慶之自然是南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最優秀將領。

    接著,在收復淮河流域後,陳慶之又率領七千將士,透過支援北魏皇族成員(元顥)復國,一鼓作氣攻入洛陽城。因為洛陽城是北魏帝國的都城,所以人們總感覺陳慶之收復洛陽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也正因此此,陳慶之七千白袍的故事從此被吹得神乎其神。 總而言之,陳慶之率領七千人,打敗了北魏十幾萬軍隊、幾十萬軍隊。短短一兩個月時間,就攻破了北魏帝國都城洛陽。如果不是因為北魏傀儡皇帝元顥從中作梗,陳慶之的北伐事業還會再創輝煌。

    其實呢,只要對中國歷史有所瞭解,就會知道,以洛陽城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在天下大亂時從來就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一個軍政集團進入這種地方並不難。因為不會有一個實力派全力爭奪這種地方的。但一個軍政集團想守住這種地方,那就有些太難。

    因為這種地方,就是一個游擊區、緩衝區,一個軍政集團,如果立足這種地區與強敵作戰,隨時都會讓自己陷入被動之中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晉滅亡後,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一直無法與長安、鄴城相比看出來。

    甚至而言,亂世之中的洛陽城,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城市,絕沒有一個軍政大佬會全力爭奪這種地方。在北魏全盛時期,洛陽城的軍政地位自然非常有價值。但是,隨著北魏帝國的崩潰,洛陽城的軍政地位,也就變得可以忽略不計。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爾朱榮、高歡誰也不屑於親自坐鎮洛陽城看出來。還有後來爾朱榮、宇文泰和高歡都不想把都城設在洛陽城看出來。

    從這場意義上來說,陳慶之聯合北魏舊勢力(以元顥為代表),收復這樣一個城市,本身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更主要的是,北朝的軍事主力在爾朱榮、元天穆的率領下,當時還在爭奪河北、山東。在這種背景下,陳慶之收復洛陽,就更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事實上,陳慶之當時北伐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勇氣、軍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梁帝國制訂的戰略是一個比較切實際的戰略。當時的梁帝國,只是讓陳慶之率領七千軍隊北上,而這樣一小股軍隊,自然不會讓北方的利益集團感到恐慌和害怕。

    他們不恐慌,就不會全力以赴的與陳慶之作戰,至少不會把這當成最緊要的事情;同時,北方的一些利益集團出於自身的利益,也會透過各種形式與陳慶之、以及梁帝國支援的北魏皇族成員合作,因為陳慶之的力量不足以威脅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不用擔心他們會趁機佔據中原。

    試想,如果梁帝國派譴三五萬軍隊北上,北方利益集團肯定會全力以赴的與陳慶之作戰,而且他們也不會輕易與陳慶之合作,因為這樣一股巨大的南朝軍隊進入北方,自然會引起北方利益集團的共同排斥。同時與這股強大的力量合作,完全是引狼入室,隨時都可能威脅了他們的根本利益。這樣一來,陳慶之肯定是打不開局面的。

    但是呢,梁帝國只讓陳慶之帶七千人,這個數量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方面他可以讓北方利益集團接受,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獨立的戰鬥能力。從某種意義上,梁帝國在決定北伐軍人數時,也是經過詳細分析、權衡利弊後而做出的。

    也正因為如此,陳慶之的北伐能夠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區開啟局面。但是,因為爾朱榮迅速的平定了河北的叛亂,所以陳慶之在中原剛剛開啟局面,爾朱榮就率軍事主力回師洛陽。於是,陳慶之很快就全軍覆滅,孤身逃回了江南。這次北伐,從開始到結束,滿打滿算也就三個月時間。可謂是勝利的異常迅速,失敗的也異常迅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藝術的高深體現在哪裡,書法藝術的大道至簡又體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