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uanghua458
-
2 # 蛩嗚齋主
中國的文化裡有一個很特殊很古怪的詞叫提統,什麼意思?就是祖宗發明祖宗原創祖宗定立的規矩成例不能更改。日本沒有,日本的封建制度和文化體制是從古代中國那裡學來的,面對新的工業國登陸侵襲學誰不是學呢,原來的老師不行了投靠一個新老師也無所謂,而中國作為日本老師選擇的必然就是抱殘守缺,只不過挨熱兵器打了就片面認為應該引入熱兵器,根本沒想要進步到工業時代,因為不符合禮法提統,也有違聖賢祖訓,自己東西再有毛病也是好的不能丟棄。我們說師傅和徒弟比較,做徒弟的就有這樣好處,一看原來的師傅不行了扭臉就能拜新師傅,甚至從新師傅那兒學來新招兒打敗舊師傅,但是當師傅的麻煩了,捨不得扔掉自己的原創,不僅是捨不得,還有責任繼續與傳承下去呢。清朝和日本的關係以及各自對待西方文明入侵的表現就是這種師徒關係,清朝怕的是壞了祖製成何提統,所以只能學西方皮毛,日本原就是學習民族,拿清和洋一比自然就會仿洋,何況驅逐幕府迎請天皇歸政也算是合了一點他們的提統。
-
3 # 愛歷史君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一下。
日本選擇維新而大清選擇洋務運動?這個問題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是國家富強,擺脫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在19世紀中後期,中國、日本相繼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形勢都很危急!
最終的結果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日本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雖然還是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而大清國的“洋務運動”卻遭致慘敗,國家更加衰敗,大清帝國也難逃滅亡的命運?
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結局?
我們來縱向比較一下。
1.二者性質區別巨大:(1)日本的“明治維新”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發起的改良運動,這些原來的舊藩士已經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變為新興的資產階級;
(2)中國的洋務運動,仍然是封建官僚和地主階級主導,他們反對接受資本主義的改革,盡力維持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
2.兩者目的不同。(1)日本“明治維新”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國家的領導者都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也變成了君主立憲國家(雖然不是完全的)。
(2)中國的“洋務派”官員,其目的是維持封建社會,同時鞏固滿清統治者的統治,拒絕資產階級上臺,國家仍然是君主專制國家。
(中國“洋務派”勢力並不佔絕對優勢,最高層統治者並不想進行徹底改革)
3.二者內容不同。(1)“明治維新”,日本從方方面面進行變革,人們的髮式、服裝、制定憲法、建立新軍、辦工廠等等,日本變成了近代意義上的立憲制國家。
(2)“洋務運動”侷限性很大,“洋務派”只是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如辦軍事工廠、購買先進艦船武器等,對於最本質的問題——如改變君主專制,依憲法治國等卻沒有任何涉及。
(晚晴“洋務派”重臣李鴻章)
總之,一個是“治標又治本,另一個是“治標不治本”,結果不言而喻了。
-
4 # 風清雲淡81445355
關鍵不在選擇的路,而在選擇的人。一個是傾心傾力要轉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化政員,一個是頑固不化一心想利用西方科技鞏固封建專制多保守地主,結局一目瞭然。
-
5 # 靈山採藥人
一切改革的失敗都源於制度的不完善!
日本曾經經歷過長達六七百年的幕府時代。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幕府時代的幕府政治。有著這樣的歷史背景,推行明治維新政策,建立君主立憲制,雖有阻力,卻也給了新政生存土壤。明治維新成功了,使日本躋身於世界軍事強國之列。但改革不徹底,大量的封建殘餘,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
再來看中國,五千年中國史,也是一部帝王史,國家最高權利一直是皇家專屬,農民從來都只是附庸。
洋務運動是一場改革。所謂改革,即是推翻就有制度,為新制度騰出空間。洋務運動旨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簡單點說,就是用中國的傳統思想去管理西方學來的技術,怎麼看怎麼一個四不像。
你還用舊的思想,如何能學好新技術?
再有,歷史告訴我們,君主集權最大的弊端一直是改革的最大阻力,因為要是皇帝不想改革了,他完全可以推翻從來。春秋時期吳起變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莫不如是。
唯一例外的商鞅變法,持續了六代君王,許多發令,甚至延續到現在!不得不說,幸甚至哉。
長城擋得住異族,卻擋不住人心!人心思變,而又多變。一人之力,改革難成,一國之力,沃土千里。改革不在人,而在人心!
-
6 # 老陳閒畫
1871年8月29日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明治政府宣佈“廢藩置縣”,實施一元化行政改革,幕藩體制完全終結。幕藩體制類似中國秦朝之前的分封諸侯制,各藩的藩主(藩的首領)效忠幕府將軍(幕府首領),生活在各藩的藩士效忠各自的藩主,人們心中沒有“國家”概念,“藩”就是人們理解的“國家”邊界,脫藩是重罪,大多數人終身不出藩界。藩主的地位以“石”為計量,也就是以大米產量為標準,比如十萬石以上藩主或二十萬石以上藩主各有什麼權利義務等,各藩主以妻兒為人質及定期到江戶居住以表示效忠。
就是在這樣的體制背景下,1853年7月8日,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佩裡將軍率艦隊抵達江戶灣口,威脅幕府開國通商。之前,東方大國在鴉片戰爭的慘敗已經深深刺激到了日本,日本改變海防政令,變強硬的大炮攻擊為理性應對外國船隻。幕府客客氣氣接待佩裡,對佩裡的要求也想等一等拖一拖,說德川將軍病重,等一年好不好。佩裡也好說話,行,等一年就等一年,說好明年咱還來的哈。
次年,佩裡如約而至,經過四輪談判,簽訂《日米和親條約》,和平開啟日本鎖國的大門。
國門開了,英、法、荷、俄、德等列強自然跑來利益均沾啦。但幕藩體制下的人們尚沒有國民與國家的概念,推翻幕府體制建立統一國家是樹立國民一體意識、成為近代國家的前提,其後十餘年倒幕鬥爭雖然波折,但日本堅定步入明治維新的時代,走進資本主義國家陣營,並在短短二十三年後(1871年8月29日廢藩置縣至1894年8月1日甲午戰爭宣戰)的甲午戰爭中大敗東方大國,成為大清王朝崩潰的主要外部因素。
再看大清國。相較日本幕藩體制實實在在提早了兩千年摒棄分封實現中央集權。東方大華人們心目中的“國家”邊界比之蕞爾小華人們心目中的“國家”邊界遼闊太多太多,當然,這個“國家”觀念並非近代國家意識,而是“家天下”意識,即以君權神授、三綱五常架構起來的認知體系,這個知識系統極其完備,學而仕,但凡識得字讀得書便是走向帝王左右,做皇權專制的左膀右臂,這個牢牢鉗住人們的精神枷鎖就是儒家思想,一代代讀書人源源不斷成為維護皇權專制體制的新鮮血液。儒家治國理念之頑固之堅硬,以致歷經兩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燒了,咸豐皇帝出逃熱河,也絲毫沒有動搖皇權至上的認知。為了保衛皇權,當權者歸納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極大的豐富了儒家思想體系,“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中央政府內有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坐陣,地方上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及後起之張之洞操刀,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風生水起。對外交涉、訂立條約、購買西方軍火器械、以“洋法”練兵、興辦軍用和民用工業、辦學堂、派遣留學生等等,自強之路看起來有板有眼。大清夠有錢,差點把日本人嚇尿的北洋艦隊夠威風,然而一切都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
綜上,日本“脫亞入歐”,成為資本主義列強以及大清“祖制家法碰不得”以致落後捱打皆是歷史必然。
-
7 # ASK說不說事兒
日本國被美華人打了一次,就被打殘了!就跪了!被迫接受改變了!並且一直是仰視著歐美。清朝不一樣,清朝的天下是打出來的,歐美的所謂堅船利炮可以暫時打贏一場小小的海戰戰役!要想消滅清朝天下,還真的別想!當時的清朝可以說是根本沒有把所謂的列強當一回事兒!直到所謂的“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才把個皇帝驚著了!不過皇帝是知道,因為一切變化太快了,以至於清朝軍隊的精銳部隊還沒有來得及進京護駕,京城就破了(複製了明朝,李自成攻克北京,皇帝身邊無兵可用),京城軍隊一來,皇帝立馬就罵這群黃毛鬼子,去你姥姥的吧!老子還是朕!改變戰爭的思想,製造洋槍洋炮一樣打的洋鬼子。清朝再弱洋鬼子也奈何我不得,中國的傳統,在東方大陸能夠改朝換代的只有天朝自己臣民,元朝能統一因為蒙古部落是遼朝、金朝的臣民,清朝能統一是因為滿州的女真人是明朝的臣民!去東方化(漢字化後)的日本就不行!永遠不行!
-
8 # 火器工坊
這是因為中國和日本的政治背景完全不同。
日本當時屬於什麼,幕府將軍統治下的封建社會,天皇如同虛君。各地大名雖然接受幕府的領導,但是具有較為高度的自治權。比如薩摩藩,就是日本諸位大名中和西方接觸最多的,也是最先西化的。
因為具有一定自治權,大名們是可以擁有少量軍隊的,就是不多,那也是手握兵權。一旦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名憑著新式軍火和軍隊聯合在一起,就能掀起一股推翻幕府的力量。
另外日本雖然實際統治權在幕府將軍,但是天皇這個精神領袖的地位卻是神一般的存在,只要天皇配合,革命的大名們便可以得到大部分日本民心,從而贏得戰爭主動權。
相比之下,大清則是截然不同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社會,地方上的行政權是由中央指派的,就是巡撫或者總督,也沒有權力擅自貿易或者練兵。
再加上如果要立憲,損害的也不只是皇帝的利益,整個中央四品以上官員都要受到限制。另外列強的入侵,本身也沒有損害這些政府高官的利益,自然他們也就沒有什麼對政體進行改制的理由。
再者中國做東亞霸主做的時間太長了,自以為天下無敵,完美無缺,對外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包括在軍制上,大清並不認為自己的軍隊有什麼大問題,請的軍事教官更多的也只是訓練新式軍火的運用。所以大清的洋務運動,也只是在原來腐敗的體制下去糊上一層看似強大的外表罷了。
回覆列表
日本維新時刻只有一千萬人口,資本主義帝國崛起都是小國崛起的邏輯,人口少可以容易的轉嫁資本主義發展伴生的社會危機,向外移民。
中國作為四億多人口的大國危機只能砸在國內,就像民國那樣國家更加虛弱四分五裂一盤散沙,那個時代你學資本主義是在作死,加藤博文勸李鴻章學日本改革,不是想讓中國強盛起來碾死日本,而是算計讓你趕快自殺,李鴻章拒絕不是他愚蠢,而是他很明白那是一條死路。
中國社會對近代史邏輯的理解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