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跨鬥

    必須寫!

    不僅作業中留的作文要寫,我們外出旅遊、看電影、看書都可以記東西、寫東西。

    生活是美好的

    為什麼不用真誠的文字把美好的生活記錄下來

    冰心、老舍、艾青、龔自珍的文章不就是生活的記錄嗎?

  • 2 # 天之夢9

    應該寫。經常寫作文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參考有關書籍和文章,有利於開拓自已的思路。總之,好處多多。同學們應該自己主動堅持。

  • 3 # 江湖浪子風情豪客

    雜文論壇:芳華歲月,青春醉美。人生時逢讀書學習的超凡脫俗境界,著實是難能可貴的良好機遇。休閒假日,專心致志,深思熟慮的撰寫一兩篇獨領風騷,光鮮靚麗的錦繡文章。一是,文化傳承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務實求索的研討考證。二是,有奮鬥目標,前進方向的開發利用有限空間,在學有所用,專有所長的基礎上,深入生活,開闊視野,修身養性。勵心志,壯國魂。為“圓夢中華,共創輝煌”彩繪人生理想蘭圖,拓寬健康成長的社會價值觀。努力爭做跨越嶄新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柱石和實至名歸的可靠接班人!!天降大任,家國興亡,中華民族精英才俊,人人有責!!

  • 4 # 會當凌絕頂16

    謝邀!寫敘事作文,最好是親身經歷或者親耳聽過,然後平時多積累素材,比如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上好的句子與段落,寫作是一件積累的事,寫好一篇敘事作文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舉個簡單栗子,幾乎所有小學生都組織過春遊秋遊,那麼基本都寫過這樣的作文,為啥有人寫得很好,趣味盎然有的就像流水賬,關鍵一點就在於詞句的組織和善於抓住趣味點進行描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而不是平鋪直敘,按時間先後羅列。以前我們秋遊有動手做飯這一個專案,因為都是小學生,這裡面的有趣點很多,大可以作為重點寫,把一些比較搞笑的場面與同學的表現,神態和語言描寫出來,大致三四百字,其他的諸如出發,老師的安全教育沿途的風景回去的過程都可以略寫!出發一百字內,沿途風景和自己心情一百五十字,這裡帶一下老師的安全教育,結尾一百字左右,一篇八百字作文就出來了!

  • 5 # 師兄說教育

    在敘事時學會設定矛盾衝突

    曾經我的一位學生拿著他的作文來找我說:“老師,我並不討厭作文,但您總說我寫的記敘文平鋪直敘,如同白開水,淡而無味,沒有吸引力。那如何才能讓記敘文變得曲折生動呢?”我就把另外一位同學的作文開頭讓他看了,與他自己的作文做了比較,他就明白了。

    1.突轉情節法

    今天我也就從這裡給你講起,這篇作文題目是《懂你》,那位同學是這樣寫的:

    上小學後的一次開放日,爸爸特意請假到學校來為我攝像。當爸爸滿心歡喜地叫我:“瀟瀟,看鏡頭——”時,同學們都看著教室後面滿頭大汗擺弄著攝像機的爸爸竊竊私語,傳來的是譏諷的聲音:“真能顯擺”。我尷尬地轉過臉,心裡恨死了那攝像機。

    一下課,我便衝過去:“爸爸,我再也不想看見這該死的攝像機了!”爸爸愣在那兒,笑容固定在臉上。半晌,他默默地收起機器:“對不起,我不拍了。”當時我一點也聽不懂他話裡的悲傷。

    之後的英語演講、生日會,我再也沒看見過爸爸和他的攝像機。畢業典禮回家後,我故作神氣地對爸爸說:“畢業典禮很精彩,幸虧你沒去。”爸爸垂著雙手站在那裡,一句話也沒說。

    這篇文章妙就妙在,在行文構思前,先在內容上陡然掀起波瀾,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開放日爸爸來學校專門給他攝像,同學們的譏諷讓他惱羞成怒,衝到爸爸面前,大聲地發洩憤怒,“我再也不想看見這該死的攝像機了”——這是波瀾一。緊接著小作者又推出了下一個波瀾——畢業典禮後,譏諷爸爸,“畢業典禮很精彩,幸虧你沒去”。這樣對父親的兩次傷害,就為引出下文埋伏筆、做鋪墊了。

    按我們預想的發展情節是父親再沒去學校給他攝像,可小作者接下來卻給了我們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他寫到:

    初二的大型班會,為了準備發言稿,我翻箱倒櫃尋找靈感,忽然翻出一袋子錄影帶。我一盒盒地播放,裡面有從我出生到小學那次開放日的所有影片,我彷彿能看見鏡頭後父親微笑的臉。意料之外的是,袋子底下還有很多錄影帶。我開啟一看——裡面記錄了我英語演講時的驚慌失措,記錄了生日會上我開心的笑臉和畢業典禮上我戴著畢業帽的樣子。影片沒有一個是在最佳位置拍攝的,可能是怕我看見。那一塌糊塗的英語演講,爸爸驕傲的聲音傳出來:“我女兒真棒!”;生日會上爸爸對我說:“生日快樂!”;畢業典禮上他激動地祝賀我:“恭喜畢業!”。

    你看,這位同學的父親怕他尷尬,便以這種有些笨拙的方式,記錄了他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他的父親一直都在,一如既往地守護著他,疼愛著他——只是他一直不懂父親的用心,而現在終於讀懂了父親。

    這種掀起波瀾的構思方法叫“突轉情節法”。

    情節突然轉變是指事情向前發展,和讀者想象的不一樣,完全超出了人們所預料的正常軌道,引起讀者驚奇的感受。但又符合情節發展的規律,讓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同時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小作者就是用這種情節突轉的方法興起波瀾,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達到感染讀者、教育讀者的目的,同時又巧妙地扣題並昇華了主旨。

    你明白了嗎?優秀的記敘文在於機智的構思,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故事味,曲折的故事情節會讓讀者手不釋卷。

    2.設定懸念法

    剛才,我們講了“興波瀾”的第一種方法“突轉情節法”,下面我再給你推薦另一種方法,“設定懸念法”。

    設定懸念法又稱賣關子,是作者為了激發那種緊張與期待的心理活動,在行文中有意採取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就是設定一個懸而未決的矛盾,視情節迴旋推進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一般都會在文章的開頭或者中間設定疑問或矛盾衝突,引起讀者某種強烈的期待或熱切的關注,使讀者欲罷不能,沉浸到作者創造的情節中去,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揭開謎底。這樣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搖曳多姿、韻致無窮,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比如有這樣一篇作文,題目是《聽那________的聲音》。文章開篇,小作者寫她和爺爺滿心歡喜地提著一隻牡丹鸚鵡從花鳥市場回家,不料它竟驚慌地圍著籠子上躥下跳,短小的鳥喙中發出尖銳的警報聲,短促,刺耳,又惹人心煩,甚至它還用自己的身體猛撞籠子!

    至此,讀者的心也被揪緊了,鳥兒為什麼會尖叫,為什麼這麼驚恐?這一情節足以引起讀者的急切關注,這就是設定懸念。接下來為了讓它平息下來,小作者連忙找來一塊黑布,將整個籠子覆蓋。然而那悽慘的叫聲如爆炸般放大、加強,彷彿在撕裂它那嬌小的嘴舌,在對這幕黑布做著無謂的反抗。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可讀者已經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作者創造的情節中去了,想要揭開謎底。

    懸念繼續鋪設,時間、地點、人物依舊,小作者這樣描寫道:

    不知哪天清晨,朦朧睡夢中,幾聲脆亮又婉轉的聲音慢慢流淌進來,猶如一位花腔女高音緩緩上行的滑音,迷人的顫音輕觸著每一個音點即逝。幾束Sunny灑入我的視野,漸漸清醒了。我走向客廳,“彩手絹”輕落在我的腳上,粉腳丫子藏在毛茸茸的身體下,隨著我的步伐扭動著滾圓的身體,“嚦嚦”“嚦嚦”,歡悅的唱起了歌。我也不禁沉浸在其中,不覺嘴邊揚起了一抹微笑……

    週末我也會將它從籠中放出來,而它平靜地在晾衣架上盪鞦韆,像一張彩手絹從空中悄無聲息地飄來飄去;安安靜靜地在陽臺上漫步,玩弄掉落的樹葉。

    尖叫變成了歡樂的鳴唱,驚恐變成了平靜,這又是為什麼?小作者沒有解答,但讀者懸著的心好像放了下來,小鳥應該是適應了新的環境了吧。

    作文的最後,情節又發生了逆轉,有一天,小鳥突然失去了生機,腦袋耷拉著,不再歡快的鳴叫了。他這樣寫道:

    它眼睛半閉,蜷曲的身子顫抖著。我惋惜著,它一直囚禁在這裡,它是多麼渴望著高遠的天空,廣闊的樹林。眼淚掉落在它身上的那一霎,我聽到了它“咕咕”的悲鳴聲,彷彿它也聽到了我的心聲,它毫無力氣地啄著我的手指,然後慢慢,慢慢,化為沉寂……

    謎底終於在此時揭開了,原來,我以為讓它悠閒地生活在家裡便是給了它自由快樂,但它的家應該是窗外這藍天,這樹林……

    這一段的描寫是震撼人心的,意外的結局令人痛心又發人深省。

    你是不是發現了,如果小作者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答案,小鳥渴望真正的自由,這樣平鋪直敘,見首知尾,只能敗壞讀者的興致。所以恰當的設定懸念,不但能讓情節更加曲折生動,跌宕起伏,還能極大的滿足讀者的審美要求,令讀者捨不得放下。

    好了,這一講就上到這,這一講學到了什麼,一波三折是怎麼回事知道了嗎?

    你在敘述一件事時,應當去想,可不可以讓情節來個突轉?能不能“賣個關子”?可不可以變化一下敘述的順序?要不要在什麼地方宕開一筆,舒緩一下節奏?……總之,你要竭力避免平鋪直敘,想方設法吸引讀者。就一個題材多練習幾次,試著用兩種以上的結構方法反覆琢磨,“找到感覺”,不愁克服不了平淡無趣的毛病。

    當然,記敘文 “興波”的方法不止今天介紹的這2種,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到一種方法。但是你要注意,不要為了要興波瀾而隨意寫一些離奇無關的情節,為了敘事曲折而破綻百出,否則,過猶不及,甚至會弄巧成拙。

  • 6 # 湯老師聊作文

    將一個故事講好,單純完整的敘述是不夠的,需要很好的將情感的起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產生起落有致、高低迴環的美感。記敘文寫得好的孩子往往能很好的運用一些技巧,將情感的波瀾表現出來,而寫得平淡的孩子則恰恰相反,其實缺的是巧埋暗線的技巧。

    做到這一點要注意兩個方面。

    一是要學會理出文章的“線”。

    我們想寫一樣東西,心裡面其實伏著洶湧的情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心理轉變的暗線,比如由難過到開心,由誤解到理解,這個轉變不是一蹴而就馬上就顯現的,而是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就好比音樂有高低起伏,輕重緩急,形成了音律美,文章內在也存在起伏,這些起伏就是我們需要抓的線。

    第二點是學會將起落有致的情感“埋”進文章裡。

    找出線了還不夠,需要讓這條線“猶抱琵琶半遮面”,產生耐人尋味的美感,這就需要用到“埋”的技巧。今天我們特別強調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透過巧用周遭事物表達情感、宣示態度,進而摒棄說白言白,談黑言黑的方式,將感情的起伏悄無聲息“埋”進去。使文章讀來含蓄而有回味。好比說靜,你喊上一百遍“好靜啊”“這裡好安靜”,人家也不會得出靜的感覺,頂多心想“原來如此,知道了”。若你說“四下只幾聲蟲鳴,不時飄向寂寥的夜空”,你不言靜,讀者已默默得靜的印象,還會自發利用想象去勾勒這個“靜”的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量花椒採摘後怎樣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