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無為而有益
-
2 # 黑白歷史說
“歷史上有四位諡號“神”的皇帝。分別是宋神宗趙頊,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西夏神宗李遵頊和大理神宗段智祥。廣為人知的是宋神宗與明神宗。
這兩位皇帝在位時,都有一個大事件,銳意進取,大興改革,最後措施失當,搞得民怨四起,怨聲載道。
而二位皇帝駕崩之後,眾臣議其諡號,給了二位一個“神”字。
這個“神”,可不是神仙之意,也非神通廣大。
諡法雲: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神”在諡號中是褒貶均有,名為褒獎,實則暗貶。
意思是在位期間,雖然有意匡扶天下,銳意進取,多施新政,卻朝局紛爭,百姓受苦,政治爭議。
翻譯成現代語,就是好心辦壞事!
一、神在趙宋宋神宗大膽啟用王安石,實行“熙寧變法”。出發點是好的。當時北宋冗官冗兵,行政拖沓,百姓疾苦,急需大刀闊斧的改革,去其殘枝爛葉。
可是在實行時,損害地主及貴族利益,遭到眾臣反對,並從中作梗,朝局一時唇槍舌劍、勾心鬥角,多有損害。
再加上改革人員,任用不當,出現了與百姓的矛盾激化。
改革被迫中止。王安石被貶。動盪的朝局逐漸歸於平靜。
《宋論》“夷考宋政之亂,自神宗始。神宗之以興怨於天下,貽譏於後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煩爾。”評述宋朝由盛轉衰,自神宗開始。趙頊雖非殘暴之君,卻能力有限,妄自改革,導致天下多有微詞。
二、神在朱明明神宗朱翊鈞更是一位比較“神神叨叨”的皇帝。前期信任張居正,行“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大行其道。
效果顯著,卻也讓各階級矛盾升級。後來張居正死後,明神宗抄了張居正的家,挖出他的屍體鞭屍。似乎恨透了他。
之後,又發生“國本之爭”,關於太子立嫡之事,長達十五年。鬧得朝堂亂七八糟,萬曆皇帝罷工二十多年。
整個大明江山處於東林黨之手,民怨沸騰,統治地位走向衰微。
結語“神”之諡號,意為君弱臣強,施政不明,百姓埋怨,卻又不至於亡國亡君。是盛世轉衰的皇帝。
如果將一個朝代比喻成一個人,那“神宗”階段,就是中年危機時期。沒能順利度過,讓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走向衰老。
“神宗”名號響亮,其實比之“孝”“仁”等諡號,實在差距甚遠,算是一個貶大於褒的諡號。貶佔六,褒佔四。
-
3 # 巴州刺史
“神宗”是廟號,不是諡號。
“神宗”廟號看似有褒義,然而實際上,隱含著一種說不清的貶義。
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的廟號是“神宗”,一位是支援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趙頊,另一位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
看到這兩位皇帝的一生,你就會明白“神宗”二字明褒實貶的意味了。
一、為什麼皇帝有廟號?給皇帝上廟號,主要是為了便於祭祀和彰顯有德之君。
因為廟號簡單而且有蓋棺定論之意,比起動輒長達幾十個字的諡號來說更有實際意義。
廟號最初始於商代,但直到隋朝以後,才會給每個皇帝都上廟號。
廟號一般是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選擇來定,但其實“宗有德”這一條執行得很不嚴格。
除了有功皇帝的“祖”之外,幾乎其他皇帝都是“宗”。
二、宋神宗,變法半途而廢宋神宗趙頊,宋英宗長子。在兩宋歷代君主中,可以算做有為之君。
趙頊19歲登基,38歲英年早逝,在位也不過19年。
繼位之初,趙頊看到了北宋多年來積貧積弱的局面,也明白“冗官冗兵冗費”是癥結所在,有志於改變這種局面。
宋神宗積極支援和任用王安石,開展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但由於變法策略失當,以及保守派攻擊讓宋神宗產生動搖,最終“王安石變法”功虧一簣。
同時,兩次對西夏作戰效果很不理想。“五路攻夏”沒有取得什麼戰果,“永樂城之戰”遭遇慘敗。
變法半途而廢,攻夏雪恥又功敗垂成,讓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宋神宗”憂鬱成疾,英年早逝。
宋神宗的廟號,是司馬光等保守派參與擬訂,從立場來說,決然不會有肯定功績的意思在內。
一個“神”字,暗含了司馬光們對趙頊不斷折騰得不滿!
三、明神宗,不上朝卻大權在握明神宗朱翊鈞,是明穆宗之子,嘉靖帝之孫。幾十年不上朝,卻又幹了不少大事,朱翊鈞是個很難給廟號的皇帝。
明神宗年少繼位,大權掌握在首輔張居正、太后李氏、大太監馮保組成的鐵三角手中。
由於明朝此時也面臨內憂外患,在太后和馮大伴的支援下,首輔張居正厲行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應該說給朱翊鈞的統治打下了好的基礎。
然而很可惜,朱翊鈞親政之後,態度忽然發生180度大逆轉。先是清算張居正,隨後就不再上朝。
雖然不上朝,但朱翊鈞並沒閒著,到處派太監出去收礦稅,攪得民不安寧。收來的礦稅,卻進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國家既擔了名又沒得到好。
除此之外,朱翊鈞還幹了幾件大事,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平寧夏哱拜之亂,東征北韓御倭寇,平播州楊應龍。
東征北韓打倭寇,這個沒得說,必須做,而且基本上做的不錯,維護國家主權和地區和平。
平寧夏哱拜,是給邊境安寧。而平楊應龍,則是對西南土司開刀,是否有意義不好說。
而用兵對陣努爾哈赤時,薩爾滸大敗給了女真人坐大的機會,埋下了最大的禍根。
因此,朱翊鈞死後,給他一個“神宗”也是很妙,功過都在其中,大家猜吧。
“神宗”二字,並非表示二位皇帝有如神助,個人覺得這更像是說他們“神經質”,愛折騰又沒取得太好的成就。一個神字,奧妙盡在其中!
-
4 # 真正鱷魚不哭
先說明一下,“某宗”不是諡號,而是廟號。
古代帝王都有諡號,廟號則要建功立業比較有成就的帝王才有,連漢景帝這樣後世評價不錯的都沒有資格得到。一些沒什麼成就的皇帝,比如著名昏君趙飛燕她老公漢成帝,雖曾獲得一個莫名其妙的廟號“統宗”,但不為輿論認可,後來竟被去除。
後世這個制度執行得越來越不嚴肅,到唐朝以後,就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稱宗了。
諡號和廟號作用相似,都是要評價君主一生功業,做一個蓋棺論定。上古時代君主權力有限,大臣們動輒給看不慣的君主惡諡,什麼厲王幽王靈公蕩公躁公大行其道。秦以後君主專制加強,大臣們不敢再那麼肆無忌憚,除非對前代亡國之君,一般要考慮用美諡,起碼不能有明顯貶義。廟號因為只有一字,選擇起來更要仔細斟酌。
神宗廟號肯定沒有明顯貶義,不然皇帝那裡也通不過。按諡法: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應變遠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萬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顯仁藏用曰神;則天廣運曰神。《周易》也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大致意思可以解讀為:怎麼評價這傢伙呢,唉,簡直沒法說。
其實就是皇帝得罪了大臣,故意用這種曖昧不清的字眼來諷刺他。宋神宗搞變法,明神宗設礦稅,都是嚴重損害了官僚士大夫利益,特別不為他們待見,所以要大力貶損他們。
-
5 # 文史辯論談
神宗是廟號,而不是諡號!這兩者有較大的區別,自周代以後,每個帝王都會有諡號,但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只有進入太廟以後會有廟號。
但是由於唐代以後,幾乎做過王位的都可以進太廟。因此,唐宋以後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謂神宗,並不是說這個帝王是個“神”,而是說這個皇帝真tm神。
歷史上用神宗做廟號的在東亞地區有很多。宋神宗在位期間,支援王安石變法,後來又頂不住壓力,廢除新法。差不多同時期,越南歷史政權也有一個神宗,他幼年繼位,在位期間地震頻發,越南李氏王朝開始走向向衰落。高麗神宗王晫在位期間,幾乎沒有什麼實權。大理神宗段智祥在位期間,發展農業,廣攬賢才,為中國雲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可能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二十餘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在在位期間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但這也耗盡了明王朝最後的氣力。在薩爾滸之戰當中,明朝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此外,在明神宗在為時期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他多年不上朝卻始終掌握明朝的權柄,說明此人絕非無能之輩。但很遺憾的是,他沒有主動與世界接軌,反而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在宋代以後,無論諡號還是廟號幾乎都是褒義,很少出現貶義的了。
-
6 # 卡夫卡科技觀察
不是好的諡號。神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神神叨叨,不是名君的樣子。按儒家觀念皇帝應該清政愛民,不問鬼神。而兩個死後被諡為神宗的宋神宗和明神宗,一個比較迷信(其實不如真宗迷信),一個喜歡修道,都不是典型的名君。但客觀地說,兩人其實幹的不錯,在位時還算有所作為,國家也太平。
所以,對儒家那一套,不必太在意。
回覆列表
諡號制度形成,比較正式的說法形成於西周早期,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性的評價。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
皇帝的諡號一般分為以下三個型別:
第一,表揚型的諡號,即所謂上諡(美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上諡。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如漢文帝、漢武帝、漢景帝、隋文帝等
第二,批評型的諡號,即所謂下諡(惡諡),煬、厲、靈等都是惡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等。如隋煬帝、周厲王。
第三,同情型的諡號,就是所謂平諡,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如楚懷王、明思宗。
宋神宗並不是什麼好諡號,你可以看一下神的含義
神:民無能名曰神;壹民無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無方曰神;聖不可知曰神;陰陽不測曰神;治民無為曰神。
宋神宗算個平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