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克斌書畫
-
2 # 張善軍書法
考據、文字之學需要以碑碣為原始材料,於是,大量的古代碑刻被髮掘、蒐集、研究。大概連那些考據家們也沒有想到,秦漢魏碑的被重視在書法上引起了一場革命。從此,帖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圓大黑亮、缺乏生機、無個性的“館閣體”也逐漸推出歷史舞臺。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如趙之謙、吳昌碩、康有為、梁啟超等獨樹碑學大旗,並躬身實踐,終於各立面目,卓有成就,從此,以雄強、險峻、剛毅、質樸、不拘成法而又縱橫恣肆為特徵的書風開始形成,並逐漸影響到中國書法生生不息的程序。
自唐以來,歷代書法大師都曾有碑帖結合的成功經驗,如李北海、歐陽詢等等,直至清代中期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劉熙載、康有為等理論總結,以及鄧石如、伊秉綬、金農、翁方綱、沈曾植等書家的努力,為書壇注入一絲清新剛健之風。晚清碑學可以說是在封建社會書法史上劃亮一道火花,並影響到後來的民國書法。
碑的特點是簡潔明快,磊落大方;帖學書法風神瀟灑、韻味生動、清秀典雅,排斥劍拔弩張、鋒芒畢露和奇詭豪放,有一種不飾雕琢、平和自然、細膩含蓄的美感。不論用筆或結構,都具有一種無疑是經過長期的精心推敲,但卻又是渾然天成的美。這是書法最高的美學境界,是書法美的高度表現,這也是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故而,碑帖相融,要做到平中有奇、秀中有力,可謂“含剛健於婀娜” ,而後歸於沖淡、平和、寧靜,這也可以看作書家修養境界的流露。
-
3 # 山野大伯
學書法的人,一般都會從碑帖入手,因為古人留給我們的書法,只有碑文留存下來的居多。
我們學習碑帖,先學其形,再學其神。由於石碑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化、腐蝕,很多字都已破損,要想從碑文中尋找到正確的筆意是非常困難,所以長期寫碑會出現字型僵硬,死板。近代及現代的大書家,出版的字帖也很多,如專習此類字帖,會失去古意。我們學書法,是沿著一條既有古意又有現代審美觀的路上前行。所以,我們應先從碑帖入手,臨摩其形,然再臨近代、現代名家之帖(這個名家也是臨這碑帖的),從名家字裡尋求筆劃軌跡,再回頭臨碑帖。碑、帖結合,才能在書法上有長足的進步。
-
4 # 徐榴堂
碑和帖的問題比較複雜。
首先要理清什麼是碑,什麼是帖。其次書法中的寫碑、寫帖並非指的是學習的物件,而是一種風格取向。
第一個問題,碑是指石頭上刻的文字,包括墓碑、紀功碑、摩崖和墓誌。這一類書法是嚴肅場合的書寫,廟堂氣足,典雅端莊,一絲不苟,如群臣面聖,規規矩矩。
帖是指書法手跡及複製品。相對於碑文而言,書寫較為輕鬆隨意,較能反映書家的情趣與情感。而且題材多樣,風格活潑。複製品中,對著光亮照著描的叫響搨本,如傳世王羲之的各種墨跡,基本上是唐人的響搨本。摹寫後刻在棗木、青石上的各種法帖,如《淳化閣帖》、《三希堂帖》。
碑和墨跡複製本從保留原書風神的一致性來說,總體來看不相上下。雖然碑有刻手水平高低和是否忠於原作、不妄自亂刻的問題,但碑書基本上是一手面目,是直接用硃砂或白粉書寫在石上鑿刻的。雖也有翻刻的碑,但數量不多。而帖,則有可能是輾轉反覆多次摹寫、摹刻的結果。
從書法學習角度講,碑要選刻工精湛的碑。啟功先生推崇李世民的《晉祠銘》,認為刻的好,猶如白粉寫在黑紙上。帖最好是手跡印刷品,有了一定基礎後再寫刻帖。
第二個問題,清代碑學興起,形成了一股追求金石氣息的書法新潮流,由於這批書法家都從漢碑、魏碑取法,所以他們的書法也稱碑書。問題題乾的“寫碑”實際指點的就是這類書風。碑書一派是排斥唐碑的,基本上凡是受王羲之影響的書法,都被尊碑派列為帖學。
尊碑與崇帖之爭現在還在進行,但二者是審美取向不同,並非水火不容。碑、帖風格融合取得成就的也大有人在。
至於碑帖結合怎麼做,這需要因人而異視具體情況而論。總的來說,首先寫碑要基礎紮實,碑書的用筆習慣和筆意不能丟。在臨習帖的時候,也要繼續寫碑,兩者同時比較取捨。如果碑的基礎不夠穩健紮實,那麼,學帖之後可能碑的底子很快被沖刷掉,那也就無從去談結合問題了。
-
5 # 狂喜淡墨a
書法碑學與帖學如何有機結合。有的行書參進碑意,比如清代若干書家都有了嘗試,比如何紹基,趙之謙,鄭板橋,康有為,其中何紹基與趙之謙的,行書有篆隸及魏碑味道。于右任的草書參進碑學。而今的啟功就是將南北朝魏楷融於自己的筆墨中,看似無法辨別,大家都知道啟功對於南北朝的書法特別的習練。
大家熟悉的歐陽詢筆法躉足隸意,顏真卿晚年楷書參進篆籀之筆意。
如何結合,只要學習碑學書體,筆畫結體的規律,可以兩種融合,一則取其筆畫,一則取其結體,都是可以增加書墨的厚度,即典雅古意。流美與雄強的糅雜,形成剛柔相濟。
具體入碑學,屬於習練,選擇一種喜歡的碑體,而用功臨摹。成熟後方有碑帖之間相濟。
-
6 # 雲風揚153
我認為碑學與帖學各有所長,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下大工夫,即可創作出好的作品。
碑學者用筆趨澀,帖學趨疾。用筆十遲五疾,遲以定型,疾以取勢,快慢結合,富有節奏。碑學注重線條的厚重與蒼澀,結合帖學的精細入微,八面出鋒,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
碑學者崇尚質和實,帖學主張虛靈,二者結合雄健中亦見溫雅,顯示雄秀面貌。
-
7 # 德能勝才
寫碑帖的時候,啟功先生說的很有經驗之談,那就是透過刀鋒看筆鋒,不能刻意追求碑帖的金石味道,要筆畫連貫,通暢,就會破解碑帖的生硬感了。另外根據個人經歷,建議,書法不能自學,自學等於自殺哦。
碑版由於刻石工匠不是作者,在筆法上稍微多一點,少一點筆處,整個字就變了。另外碑刻受天氣的腐蝕細微的筆法肯定會丟失,所以很難表現出筆法來。而墨跡版的字帖就好的多了,筆法、筆路,輕重提按會一目瞭然,對理解書法幫助巨大。
再臨習碑版的時候,只有對書法有很深的理解了,自然就會把墨跡的牽絲,映帶,筆鋒入紙的角度,提按,行收等筆法融入到碑版裡,不要著急,慢慢就會體會到的。
想要有高點的造詣或學的快,最好找個好老師口傳身授,才會少走彎路,進步也快!
-
8 # 劉曉俊藝術與電影
大家好,我是(劉小俊ART),我喜歡藝術,熱愛生活。我喜歡音樂,美術,電影,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造型、舞蹈、戲劇等,我喜歡生活中的這些藝術形勢。因為這些藝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更全面,更豐富,我享受這種藝術人生,我也在藝術的道路上學習,瞭解,進步,針對題主這個觀點,以下是我的分析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喜歡
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下大工夫,即可創作出好的作品。
碑學者用筆趨澀,帖學趨疾。用筆十遲五疾,遲以定型,疾以取勢,快慢結合,富有節奏。碑學注重線條的厚重與蒼澀,結合帖學的精細入微,八面出鋒,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
碑學者崇尚質和實,帖學主張虛靈,二者結合雄健中亦見溫雅,顯示雄秀面貌。
4.在藝術創作體現了他全部的智慧和藝術技巧。
-
9 # 冬森
帖學與碑學之分野,在書法界似乎由來已久。然而,真正區分清楚似乎並不容易!最近讀書,見有關於碑帖結合的討論。論者反對碑帖結合,認為碑帖無法結合,且碑帖結合沒有理論基礎。言辭確確!然而,討論的前提似乎是應當明確:碑帖的各自範圍。帶著這個問題,我進一步讀書。結果問題真的來了:原來不同論者關於碑帖的界定迥異!原來,贊同碑帖結合和反對碑帖結合的論者,不是在爭論,而是在自說自話!二如果認為書法的核心在於筆法,那麼帖學與碑學分野的核心似乎是:形成帖的“筆法”與形成碑的“刀法”的分野。刻帖的出現,是否從實踐層面說明“筆法”與“刀法”的融和?三如果認為“碑”、“帖”書法都存在某種“美”的東西,那麼,關於“美”的理論就應當是碑帖結合的理論基礎
-
10 # 劉堯醉翁
我認為,碑學不與帖學相結合也是可以進行書法創新,並非是帖學和碑學相結合才是書法創新的好方法。兩者融合會更好!學書之人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學法,各有各的觀點。
回覆列表
碑帖是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碑學和帖學之分是清代中期以後提出來的,距離現在也有兩三百年的歷史,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心血來潮,得到了主流書法界的認可,並且延續到現在,可以說是清代書法的一個很大的創新,並不是簡單的趕時髦,它有系統的書法理論和強大的書法家團隊,有代表人物和經典的作品。明代以前,大部分人學習書法都是使用帖,清代嘉慶時期,阮元提出了重碑輕帖的理論,把妍美的古代的墨跡、刻帖稱為“帖學”,把古拙、粗獷的刻石書法稱之為“碑學”。所以碑學並不只是單單指的魏碑,還包括隸書、墓誌和摩崖刻石。後來的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輯》中更加強調了重要碑輕帖的理論,提出“北碑南帖”之說。實際上,碑和帖都是都是書法的總要組成部分,只是它們流傳下來的形式不一樣,無論碑和帖都有精品,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精品。後來的書法家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並不偏激的認為帖好還是碑好,開始用帖學的方法去學習碑刻,用帖學的用筆去理解碑刻,所以啟功先生也說要“透過刀鋒看筆鋒”,其實就是一種碑帖融合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大部分書法家的認可。
碑帖融合幾百年了,是書法家共同的審美選擇,是書法的創新。到了現在,書法界對於碑和帖都特別包容,無論你是學碑和學帖還是碑帖融合,只要寫得好,就會被認可,就能在展覽上入展或者獲獎,沒有清代的那種碑和帖的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