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籃籃育兒
-
2 # 嚴萍小瓏大人
昨天發現一個:
古代一個叫惠施的大大,別人對他的評價:他說,能夠轉化,但是沒說怎麼轉化。
我覺得這是一個古人預言了現代科技。
真是讓人佩服。
可惜沒有什麼流傳下來,只是在《莊子》末尾提了一下。
昨天發現一個:
古代一個叫惠施的大大,別人對他的評價:他說,能夠轉化,但是沒說怎麼轉化。
我覺得這是一個古人預言了現代科技。
真是讓人佩服。
可惜沒有什麼流傳下來,只是在《莊子》末尾提了一下。
吃瓜群眾最熟悉的或許是那年兩位公眾人物在某科普綜藝節目上的“巔峰對決”這場對決至今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代表理科生的是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魏坤琳,而代表文科生的來頭更大,也是頗受爭議的作家郭敬明。
我們來回顧一下他們對戰的過程,可以說是典型的理科男和文科男的思維差異的碰撞。第一局 衝突之初起挑戰專案簡介:10米長5米寬 ,4米高的鋼管叢林,共計50根鋼管,其中隱藏著未知數量的安全鋼管,和危險鋼管,挑戰者根據專家在叢林中給出的數字,限時5分鐘,推斷出安全鋼管的位置,隨後矇眼上杆, 全程不觸碰地面,成功且不重複的經過所有安全鋼管, 穿越叢林,則挑戰成功。
選手順利完成比賽,不過由於身為評委的郭敬明打的分數太低,選手最終無緣晉級。
郭敬明:我講的話不會很好聽,你(選手)來錯了比賽,你不應該來到這個舞臺上,因為這是一個非常不適合你的舞臺,你知道我在看你的表演,我就像是在看一個做菜很好的廚師,非要跟一幫短跑選手一起去跑100米一樣,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為什麼我會給出1分,就是這個道理。
魏坤琳:剛才小四說了很多次選手來錯了比賽,其實就是認為選手完全是靠體能。我要說的是人的智力其實有一塊是專門跟運動有關的,運動好也是屬於智力高的表現, 第一季的盲穿鐳射線給了5分,今天這個專案我會給6分。
(盲穿鐳射線挑戰專案簡介:在十米長的隧道里佈滿80條無規則鐳射射線,隨機選擇一條線路組合並有100秒時間記憶這條路線,挑戰者憑藉空間記憶能力,只有一次機會矇眼穿越,全程不觸碰鐳射線,才算挑戰成功。最終選手挑戰成功,但難度上沒有得到魏教授的認可)
郭敬明:盲穿鐳射線不是更難嗎?那個專案還沒有竿子,而且他還沒有那麼多交錯,不同的規則。
魏坤琳:那時候盲穿鐳射線的選手趙越,盲穿鐳射線的時候她把穿越過程拆解成了體操的各個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她對著鐳射線的陣列比劃了一系列的動作,她只需要記住這些動作就行了。而我們這個專案的選手沒有用動作記憶。
郭敬明:盲穿鐳射線辨別不了方位,這個專案同樣也是辨別不了方位啊。
魏坤琳:如果你拆解成肌肉記憶的話,就會非常容易完成。
郭敬明:這個也一樣是肌肉記憶啊,你看過鋼管舞比賽嘛他們中間有很多杆子之間,互相跳來跳去。
魏坤琳:你別忘了,在整個路徑中間,選手是沒有試探的機會的,這時候你的眼睛已經蒙上了幾分鐘,你的本體感覺已經變得非常糟糕了,中間為什麼他快不了,他換了一個杆子後拼命的握一下,到底身體的正北方向是哪兒,那杆子是完完全全平滑的,你會摸不著北。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身體當前相對的位置,如果不知道身體現在面對的是哪個地方,你跳一下試試看。
郭敬明:那盲穿鐳射線也不知道自己面向哪個地方啊?
魏坤琳:我說了,拆成肌肉記憶以後就很容易記憶,你去看一下任何搞運動的他們是怎麼靠運動記憶完成的。
郭敬明:好的,你說的都對。
此時同為節目嘉賓的張召忠站出來支援魏坤琳:海軍的飛行員,經常在海上掉幾個跟頭之後他知道哪個是天空哪個是海面,如果是空軍的飛行員,沒有經過訓練,在空中翻跟頭翻完之後他會誤以為海就是天空,這時候就會很容易掉下去,他能夠時刻定位,而且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他能準確地找到,這屬於腦力的一部分。
郭敬明:我是突然想到魏教授剛剛說轉換成肌肉記憶的問題,如果按你說的,肌肉記憶也是腦力的一部分,按照這個理論來講我們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大腦發出的,那都可以說是最強大腦,你覺得這個合理嗎?
魏坤琳:人的感知覺無論是聽覺視覺還是今天展示的本體感覺,全都是在智力裡面,我們的舞臺上有聽覺的,有視覺的,為什麼不能有本體感覺的。
郭敬明: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憑心而論,你願意讓他代表我們中國去參加世界比賽告訴全世界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最強大腦嗎?
魏坤琳:如果有一個腦力專案是考本體感覺的體育和本體感覺結合的話,就是這個選手了。
第二局 衝突之升級挑戰專案簡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階中學高一學生陳智強,他挑戰專案是星際迷航。挑戰者要面對兩片128平方米、一樣蘊含著數以萬計的星星的星空大屏,嘉賓在數以萬計的星星中,任意挑選三顆消失,挑戰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對稱的星空圖準確鎖定消失的星星的位置,找到兩個即挑戰成功。
郭敬明:我有一個疑問,選手沒有看過之前的星空圖,那他怎麼判斷他現在所看到的是我們去掉幾個點之前的還是之後的?
魏坤琳:我來解釋一下,其實左邊和右邊是一個對稱的兩邊,對稱了以後選手去比較,然後找出缺失的在哪裡。
郭敬明:那其實就是拿兩張圖然後大家來找茬嘛,是這個意思嗎,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記憶這個星星在星空中的位置,那我可以改我的預判分嗎?
魏坤琳:不可以改了,規則之前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你自己給分之前沒理解清楚)
郭敬明:如果這樣面對著兩幅圖來找這個位置的話,我可能就1分,因為他不需要記這個位置他不需要記憶,比較兩張圖找不一樣的東西,那難度一下子驟然降低了。
魏坤琳:這是小四自己的看法,你覺得是1分嗎,要不這樣,你現在就站到選手那個位置上去,你看看如果用目光掃的話,能不能找出那個(取掉星星)的位置來。
郭敬明:你不能讓我去完成這個題,我說的邏輯是,我以為他會完成這個題的方式和他現在完成這個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我的邏輯是在這裡,並不是說我能夠完成這道題。到底比的是觀察還是記憶,如果你跟我說比的是觀察,那其實一下子難度就降了好多。你說的是兩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靠記憶,第二是靠視覺搜尋,比如說之前有個挑戰專案,選手看完是需要記住這個葉脈的樣子,然後去裡面找,但是如果你是讓我觀察這個葉脈,然後拿著這個葉脈,跟這些放在牆上的葉脈一個一個這樣去比的話,這個難度就驟然降低了。
魏坤琳:選手的難度分這麼高,其實是因為視覺搜尋能力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也是極其困難度,因為點數太多了,我做另外一個類比,第一賽季的魔方牆,挑戰時間給的是40分鐘,但這個跟魔方牆比,面積大了很多,現在挑戰時間15分鐘,然後是這樣的呈現方式,所以我只能做這樣的類比。
郭敬明:你不用說服我。
魏坤琳:我不需要說服任何人。
第三局 衝突之高潮挑戰專案簡介:6名舞蹈演員同時演繹5段舞蹈,近千個動作,95的相似性,專家用動作捕捉技術同步採集。形成與之對應的30段動態光點影像,挑戰者觀察舞蹈演員現場表演後嘉賓將光點影像打亂,再選擇任一舞蹈演員,挑戰者必須從30段光點影象中找出改名舞蹈演員所跳的5段舞蹈,全部正確才能挑戰成功。
選手挑戰之後,魏教授只給了6分的難度分。
魏坤琳:這個節目很精彩, 光點很紛亂你,但他還是能識別出來,其實人腦的神奇就在這個地方,人腦擅長找到有關人的資訊,就好像我們對人臉識別特別擅長一樣,另一個是我們對人的運動資訊特別的敏感,這個在我們領域叫做生物運動,那科學家就做實驗,看如果把人的本形去掉,只留下光點,那人能不能識別出來,答案是可以,人光靠光點,光靠他的整體的運動形態,我們可以猜出人的身份、性別,包括走路的情緒是什麼樣子,都能猜出來。所以這個專案只有6分。有難度的地方是他觀察時的正面視角,而判斷是根據俯視視角的影象判斷的。
郭敬明:我其實不大同意說,你看完一個視角後,你可以自動去想象另一個視角,確實你可以假想當我從頂上看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但是人往往只能去假想,你真正看的時候你還是會非常的不一樣的,比如有一些動作,只有那一個女生做,其他女生是不做的,比方說剛才有5個女生是蹲著的,但與此同時剩下的一個女生是站起來的,這個確實可以作為我們所謂的破發點。這就是我想說的,剛才選的目標女生,她是蹲著的女生中的一個,第二個女生選的是一個干擾項女生,她跟另外一個同樣身高的女生,他們幾乎做了一樣的動作,第一段是干擾項女生做的,第二段同樣一個曲目復歌迴圈的時候,是目標女生做的,看的時候我有專門做了記錄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其實這個選手的難度分並沒有魏教授所謂的4分這麼低。而且我還不得不說回到前面幾次的挑戰專案。
郭敬明轉向同為嘉賓的周杰倫,繼續說道:你知道我們有一個專案(衝突升級時的專案星際迷航),兩張圖也是光點,而且那個光點是不動的,就是兩張圖同時放出來,讓選手對照著去找拿掉的幾個點,你猜魏教授打了多少分難度分?
周杰倫:以你這麼激動地說我猜他應該打了3分或是4分。
郭敬明:他(魏坤琳)打了9分
魏坤琳:我覺得小四說的很多話都非常業餘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案,你說的很多東西都非常業餘。
郭敬明:還有一個就是上次有個跳鋼管舞的男生,他只需在鋼管上走通一個特定的路線……
魏坤琳:怎麼感覺跟一個女人吵架一樣,翻陳年老賬,全都翻出來了。
郭敬明:好了,那我不說了,好嗎
魏坤琳:不是,我從未見過在舞臺上有嘉賓講話不是一條一條的來回地說,而是說這麼長一段
我都插不上話。
郭敬明:你不用插上話,因為在你說話的時候,我也沒有打斷你啊,也沒有插你的話啊,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教授,你可以對一位男嘉賓說“我怎麼感覺在跟一個女人吵架”的時候,我覺得不管你的修養,你的學識都出現了問題。”
之後郭敬明憤然離場,再之後魏坤琳道歉,郭敬明回來繼續錄節目。
魏坤琳也繼續他的科普:第一,生物資訊其實是人腦分析的……
不過對於吃瓜群眾來說,這時候科普已經意義不大了,節目播出後,各種批評北大教授魏坤琳歧視女性歧視文科生的聲音此起彼伏。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節目中飽受郭敬明質疑的選手陳智強,在後來的國際比賽中代表中國隊完勝外國選手,並獲得那個賽季象徵著最強大腦的腦王稱號。從這一點上講,頂著北大教授理科學霸等光環的魏坤琳,無疑是最終的勝利者。
可以說,文科生贏了過程,而理科生最終贏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