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手手機撿漏

    個人感覺,孩子主要還是以教育為主,儘量別動手打孩子,動手打孩子,會給孩子留下心裡陰影,勁量跟孩子多一點溝通

  • 2 # 霍貴高

    有人說,孩子不打不成器,也有人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當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在某種條件下才適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不能打,用不用打,應該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並非一成不變。頑皮遲鈍的孩子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打,脆弱敏感的孩子一般不要打;年齡較小的時候可以打,比如七八歲以前,年齡大了,自尊心強了,一般就不打了;遇到突破道德底線的嚴重情形,可以酌情體罰,一般小事儘量別打。

    孩子成才與否,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家長的期待也不一樣。為了讓孩子成人,需要的時候可以打;為了讓孩子成才,就不要打了。因為,成人了,就有了道德標準,有了理想目標,成才是必然的。

    如今,好多人提倡不體罰。其實,不打孩子,是一個教育誤區。應該承認,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教育不起作用的時候怎麼辦呢?放棄這個孩子嗎?當然不能,只能打,只不過要講究方式,注意程度而已,儘量不要給孩子造成傷害,又能起到教育效果,是最理想的狀態。凡事過猶不及。也就是說,不打和打過分了,都是不對的,惟義所在!

    一切教育手段的選擇,都應該因人、因時、因事而異,都應圍繞孩子成人這一個目標,都應以一顆慈愛之心對待!這樣,才不會打孩子過重,才不會把打孩子當成情緒發洩,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3 # 大裴看教育

    “不打不成器”,有一定的道理。這裡的“打”,有幾層含義。

    第一層:真的動手打孩子。什麼情況適用?考試沒考好、不聽父母的話、和同學打架……負責任地告訴你,以上諸多情況多不應該動手。考試沒好考的,去分析沒考好的原因,逐一分析解決;不聽父母話的,先反省,上來就動手的後果,一定是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和同學打架的,先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再對孩子動手只會增加孩子內心的不安和逆反。

    那究竟什麼時候動手打孩子合適呢?“事不過三”,一次耐心勸導,兩次再講明利害,讓孩子知曉事情的重要性,第三次甚至多次,孩子根本不聽,而且故意拿出故意犯錯誤的態度,這時候,可以適當的“棍棒教育”。記住,一定要適當。

    當孩子出現“熊孩子”行為的時候,講勸不聽,就應該讓孩子長些記性,當父母舉起手腕的那一剎那,落在孩子的身上,對雙方的心裡都會產生教育的作用。前幾天,某位父親讓孩子拿起棍棒打自己,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從內心裡感到了教育的力量,沒有真動手,父親的話卻句句敲打在孩子的心坎上,起到了正面的有效的教育作用。

    如果,只是在口頭上嚇唬他,"你再怎麼樣就會打你",而沒有任何實際行動的話,這時候不打不成器這句話就失去了意義。

    第二層:“打”在更多意義是上對孩子的嚴苛要求。待人有禮貌、舉止文明、講話文明,每個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嚴苛教育。這也是父母髒話連篇、舉止不文明,很難培養出文明孩子的原因。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縮影,孩子的一舉一動無不體現著家長的教育理念,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則,最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與其給孩子不斷地“擦屁股”,不如提前進行教育,告訴他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這個層面上看,“打”是一種更深的學問。尊重孩子的天性,又要對他進行要求,父母的態度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晴雨表,家長的表情、動作,對孩子的行為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和孩子一起成長,如何運用“打”這個方法教育孩子,家長更要加強學習。

    “不打不成器”,是一門學問,願所有家長共同學習,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加油!

  • 4 # 蒙林養心書齋

    世上沒有什麼事物是萬能的,“打”自然不能保證一定使孩子成才。可如果能懂得“打”這種教育手段的使用技巧,還是可以有比較好的教育效果的。

    一、“打”的使用順位要嚴守。

    “打”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體罰,應該理解為敲打、懲戒。它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批評、嚴厲批評、罰寫檢查或作文、抄寫經典文章、減少零花錢等等。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個錯誤且沒有任何進步,溫柔的懲戒方式也已經使用過了,這時揍一頓是有必要的。如果上來就揍,動輒打罵,那效果肯定是不好甚至還有可能事與願違。

    二、小學五年級之前,該“打”就得“打”。

    10歲之前的小孩子,很多時候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有些道理也有可能不知該怎麼講。這個時候,適當地揍一頓,教他點規矩是很有必要的。等到孩子上五年級(即10歲之後,心理學中青春期的開始年齡)後,最好還是以平等交流為主。有了10歲之前的嚴格教育作基礎,這時的交流只要掌握基本的交流技巧也往往是能走進孩子內心的。如果孩子之前缺乏嚴格的管理,而現在已經步入青春期且身上有不少毛病,那教育起來就比較有難度了,得想辦法觸及他的內心才行。至於能不能觸動他,什麼時候觸動得了他,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說,教育要趁早,遲了不好搞。

    三、“打”要與談話、指點等配合使用。

    “打”過以後的善後工作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它決定了懲戒的效果到底有多大。“打”過之後,最好能俯下身子語重心長地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告訴孩子自己的良苦用心,然後再對孩子作具體的指點。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家長還應該特別關注孩子的行動,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勵。

    四、不“打”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受到愛。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平時要讓孩子感受到這一點。等到需要變臉的時候,孩子也才不會誤解父母的懲戒。

    “打”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和其他手段一樣,只要掌握了它的使用技巧就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 5 # 煙竹塘風情

    一、正確理解“打”的含意

    “不打不成器”是一個成語,本意是不打磨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比喻不教育就不能成材,沒有出息。在這裡“打”是打磨、打造,比喻為教育之意。

    而題中的“難道打就一定能成才嗎”,這裡的“打”很容易引起非議,如果理解為“教育”之意,一般情況下,孩子透過有效的教育是能夠成才的;如果理解為“擊打”之意,那就有傷害孩子的可能,很值得商榷。

    “打磨”雖然要敲打器物,但重在磨。打磨有教育的比喻意,但是打不能代替教育。教育,重在教導、培育。

    二、愛與管要把握一個“度”

    當前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成了熱議。有人認為教育孩子的重點在“愛”,有人認為重點在“管”。其實都偏離了教育的宗旨,把教育的方向絕對化。

    1、愛不能溺

    家長愛孩子沒有錯,孩子本來就需要愛,在生活方面應該給予細緻的照顧,在心靈方面必須給予溫曖的愛撫。但是家長愛孩子不能過,如果把孩子放在掌心裡、抱在懷裡鬆不開手;或者一切由著孩子的,一切聽從孩子,這不是愛孩子,而是溺孩子,嚴重一點是害孩子。

    孩子長大後,是要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處理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如果孩子從小“弱不經風”,怎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

    2、管不是打

    孩子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接受教育的過程。既要接受家庭長期的教育,又要接受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

    (1)家長的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必然的。家長嚴格要求孩子改正錯誤也是必須的。但是有些家長誤認為嚴格管理孩子,就是簡單粗暴地打罵孩子,這就超出了嚴格管理的範疇。

    (2)教師的管

    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中也會犯錯,有個別孩子因性格執拗,甚至不去改正錯誤。教師也必須要去嚴格管理,但一定把握一個“度”,“打”最多也僅為教師管理學生的口頭詞,但不能體現在行動上。

    總之,家長、教師必須要管孩子,但是管中一定要體現愛,愛中一定要包含管!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6 # 啟智優學

    孩子不打不成器。這句話是叔本華說的。

    他還有一句名言:粗暴是比任何論證為好的一種論證。

    作為一位哲學家,為什麼會說出這樣簡單粗暴“沒內涵”的話呢?

    其實,叔本華這兩句話針對的是孩子。而孩子,他們的知識和判斷力都不夠,有時沒有辦法講道理,必要的時候,只能用暴力了。

    但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靠打的。雖然說孩子有時比較難講道理,但講多了孩子還是能明白的。所以,只有在必須讓他馬上知道對錯的事情上,才使用“打”的手段。

    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必須揍,比如事關國家或民眾的安危的事情(戰爭時期出賣資訊)。

    必須讓他一輩子記住的事情要揍得狠,比如偷東西,擾亂公共秩序等。

    另外,是不是打了就一定能成才?這就要看每個人對“成才”的定義了。不過,有策略地揍出來的孩子比較守規矩倒是真的。

    “揍”,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比較嚴厲的處罰手段,不能一天到晚都用。否則孩子習慣了捱揍就更皮更不好管了。家長也不要打習慣了,演變成了家暴,性質就完全變了。

  • 7 # 嚴寬並濟

    “不打不成器”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還是適用的,特別是男孩,一部分女孩也是難管的很。

    一、從家長方面講

    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有威望,也就是讓孩子對你心存敬畏。如果你總是和他開玩笑、你自己說話又隨便,他就會拿你的話當耳旁風。即使你和他講道理,他也不會聽,如果這時他犯了較為嚴重的錯,你訓斥他,他也嬉皮笑臉,不當回事。這時候你打他幾下,讓他自己認識到錯,效果會更好。

    如果你平時比較威嚴,對孩子不苟言笑,孩子本身就怕你,你的話就會靈驗得多。如果孩子犯了錯或不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你只要訓斥他幾句,他就能馬上改正,這種情況不用打。

    溺愛是錯誤的擋箭牌。如果你屬於那種溺愛型的家長,孩子頑皮耍賴、無理取鬧,你把它當做天性。孩子懶惰嬌慣,不能自理,你總認為孩子還小。那麼你不是在愛孩子,你是在“害”他。俗話說,“慣子如殺子”。小時候不捨得打,長大以後"可能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二、從老師方面講

    老師不能叫"打",老師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規則”,如果學生違反了這種規則,老師要有合理的“懲戒”。學生犯了錯誤,如果連懲戒都沒有,那麼規則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學校也就會亂了套。

    有的不負責任的家長會說:老師應該“教育”,不能動手。的確,現在老師都不想體罰學生了,結果呢?學生違紀現象越來越嚴重,荒廢學業的越來越多,道德品質也有很大的滑坡。誰能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打"這種手段要“因人而異”,能不採用就不採用。但是對一些特別頑劣的孩子還是“別無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重茬死苗換茬一年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