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烹茶煮酒聊詩詞

    陶淵明生活在晉朝和宋朝交替的年代,當時朝代更替頻繁,天下大亂。而陶淵明對這種改朝換代沒有興趣,乾脆找了一塊山地隱居起來,他親自幹活,對農村的生活有很深的感情,寫出了諸多讚美自然風景以及農耕生活的佳作。詩歌需要簡潔,風格自然,能用平淡的詩句表達最深刻的情感。比如家喻戶曉的的《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而王維生活在盛唐,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朝各民族之間戰爭頻發,王維四十歲之前寫過像《使至塞上》這樣描寫邊塞風光的詩,後來政治上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嚮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隱居後在輞川別墅裡過著閒適的生活,幽美的山水寧靜的田野和孤獨的心情不斷的從筆下流露出來。他善於細節描寫,構成獨特的意境。比如《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2 # 北煙朧月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耒,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功,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淵明《乞食》

    讀陶淵明的詩作,他不為生活而苦惱,不為現實而低頭,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她如初戀的不屈精神或許就是值得我們心領神會,千年流傳的原因。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人貧賤不能移,不為三鬥米折腰。有人德在人下,偷祿苟活。

    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曾在《與魏士家書》中用陶淵明的《乞食》評價陶淵明“屢乞而多慚” ,譏諷陶淵明太過注重氣節,不識時務,忘大守小,理應把板屈腰。

    然王維對陶淵明的鄙視絲毫未動搖陶淵明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卻反襯了王維在官場的偷祿苟活。

    王維此人一生留戀官場,起起落落。妻子死後王維發奮圖強,再戰官場,官運亨通,後又被貶謫。直到老年,王維依舊處於半退半隱狀態。

    王維的很多作品都有陶淵明的影子,他在詩裡多次提到陶淵明,《偶然作(之四)》“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幾乎可以作為對陶淵明一生的評價。

    《桃源行》這首王維的詩基本上是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從散文改寫為詩歌,是散文的詩化再現,可見當時王維是喜歡縱情山水桃源,更熱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陶淵明前半生仕途不順,屢次辭官終歸隱田園,他把仕途生涯稱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把歸隱山林形容為“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可見陶淵明深知他有憂國憂民之心,卻無治國為民之才無奈歸園田居。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無奈及怨憤,對田園的嚮往讓人覺得這首詞寫的很符合他當時的情境,我們也對他筆下的田園生活羨慕。他自小接受的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接受不了官場的貪汙腐敗,踩高捧低,寧願忍飢挨餓也要堅守心中底線,實為真君子。

    陶淵明辭官隱退後歸園田居,過著平凡的農家生活,在此期間他曾寫下多首佳作。奈何當時的社會環境,陶淵明的田園隱世風格的作品並不受大眾喜歡,語句太過淡泊,最終沉寂下來,陶淵明晚年也因疾病和飢餓而死。

    直到後世,蕭統喜歡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和性情,陶淵明的遺作才被世人皆知,整理成稿。此後一代文豪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的人格讓人敬佩,筆下的桃源讓人嚮往。

    相比於陶淵明的高尚人格,真正像他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同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詩人王維就是大多數人喜歡的風格。

    都說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野,相比於陶淵明的避世隱居在鄉野,王維的隱世更加的符合現代人的思想。陶淵明是窮隱,多數在下田勞作,過著柴米油鹽的窮苦生活,在窮苦中尋找內心的寧靜志遠,渴望心靈的安寧和祥和。而王維是富隱,縱情于山水,享受身體的舒暢,過著身心富足的隱居生活,至死不為柴米油鹽犯愁,因此王維的死更加的祥和,如佛一樣笑著逝去。

    王維的的一生兜兜轉轉到死都在做官,為功名利祿所累。他在官場忍辱偷生,常伴君王測,然起起落落最終王維對官場心灰意冷選擇半隱,將心靈寄情于山水,渴望心靈的純淨。

    王維的避世法則適合我們現在絕大多數庸俗人的生活,一生不受餓不吃苦。而相比於王維的苟且偷生,陶淵明的高尚人格則更是人們心中尊崇的君子的作風,文人的風骨。

    做人,首先作一個有骨氣的人,然後再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才是君子之風。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陶淵明把這一優良作風至死堅守底線。可見,高尚的人格魅力,是能經歷千年而不被磨滅的。

    王維到老年,曾評價自己一生“偷祿苟活”,而他譏諷陶淵明的話也成為了他人生的汙點。他到死才悟透,人生在世,全是空。而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只有經歷失去,才能夠看透人生,活出真我。

    陶淵明和王維的結局,讓我們感受到人生不同的活法。有人活的精神富有,有人活的為宣告所累。而他們的活法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只有真正看透的人選擇陶淵明的隱世,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多是如王維一樣一生為生活所累,享受不了內心的寧靜,更逃脫不了世俗的喧囂。

    而與我們不同的是王維的晚年悟透了這一真諦,臨死超脫自己,以佛化解心結,安然離世。

    人生在世,本就活著不易。我們做不到陶淵明的灑脫與享受失去,也做不到王維的生存觀念,看不透紅塵。那就保留心中的一片淨土,在自己內心種一片桃源,不為功名利祿所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將高尚的人格長留心間,如此才不白活一生。或許將來的某一天,這片桃源會在某年某月靜待花開,芳香自來。

    願我們的人生,留一片淨土,常駐桃花源,不為名利,不為過往,將希望的果實埋下,等待來年的收穫。

    心若倦了,給心放個假,享受短暫的寧靜,駐足心中的桃源,遠離喧囂,遠離紅塵紛擾,享受活著的失去,只有失去,才會獲得解脫,而我們解脫了嗎?

  • 3 # 一往文學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是盛唐詩人的代表。

    作為詩的國度,山水田園詩的出現很早,在《詩經》和《楚辭》的時代已初現端倪,但真正意義上第一首山水田園詩是曹操的《觀滄海》。第一位大力創作山水田園詩的是晉宋易代之際的陶淵明,他以自己親自躬耕的經驗,創作了大量的田園詩,打破了玄言詩一統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王維繼承並發展了陶淵明以來山水田園詩的精髓,同時由於時代的原因,山水田園詩派的創作蔚為大觀,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山水田園詩派,王維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雖說陶淵明和王維都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但他們的創作"形似而神異",在詩作風格上有很大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時代不同,經歷不同

    陶淵明處在晉宋易代之際,社會動亂,大半生處於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混戰的黑暗時代。在其徹底歸隱田園之前,曾經有過三仕三隱的經歷,在仕與隱之間徘徊,出仕的時候想歸隱,歸隱的時候想出仕,在自我矛盾中度過大半生。最終他對仕途徹底失望,迴歸田園,親身躬耕,體會農民的生活,以一種遺世獨立的精神狀態去觀照自己在田園裡的一切生活,並以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將之幻化成一篇篇優美的田園山水詩篇。

    王維處在唐王朝不斷上升的階段,青少年時期就富有文學才華,開元九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與官場徹底決裂,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由此,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更多的是從士大夫的角度,缺乏真實體驗,呈現的是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豔羨之情。

    2. 陶詩重寫意,王詩重寫境

    寫意是陶淵明最主要的創作手法,詩人要傳達的是田園躬耕生活的情趣,喜歡用有限的語言傳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如《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用簡潔明瞭的語句,呈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採菊圖,彷彿與世隔絕,用具有啟示性的語言,引發讀者的思考。

    與陶淵明相比,王維較少運用寫意,而是大部分運用寫境,用大量的筆墨描寫田園風光,表現自己對於田園生活的感受。如其名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場秋雨過後,處處一片清幽的景色,動靜結合,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副美好的山村景象,後兩句筆鋒一轉,既有陶淵明詩歌的寫意手法,又兼具寫境的特色。

    3. 陶淵明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王維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

    陶淵明較多受到老莊"自然"思想的影響,並不斷繼承與發展,這些在他的作品裡都有體現,如在《歸園田居》其一:"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又如《歸去來兮》"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以上詩句中,後一句雖然沒有用到"自然"的字眼,但也表現了自然之意。在這些詩句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遺世獨立,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形象。

    王維自幼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消極遁世的世界觀和明哲保身的政治態度,始終與政權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有著"詩佛"的稱號。當仕途得意的時候,他內心傾向於仕途的發展,當仕途失意的時候,他選擇迴歸田園。到了晚年,他迴歸鄉村,過起了怡然自得的隱逸生活,這在他後期的詩歌創作中可以充分體驗到,在《鹿柴》中"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在《辛夷塢》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竹裡館》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些詩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但思想卻是消極的。

    綜上所述,陶淵明與王維雖同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但他們的詩作"形似而神異",各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陶淵明詩以平淡自然為美,王維以空靈幽美的境界取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應該善良,但身上不能沒有幾根刺,只是別隨便扎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