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往日今昔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座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卻仍然完好無損的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是大明王朝的開拓者:朱元璋死後的陵墓,它坐落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總佔地面積高達170餘萬平方米。

    1997年。考古專家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勘探,最終得出結論:明孝陵墓室儲存完好,並沒有任何被盜現象!按照常理來說規模如此之大,地理位置又這麼明顯被人盜掘那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但事實確實無人敢盜、無人能盜.。

    成唐想來,明孝陵之所以能夠儲存至今,除了它出色的防盜技術之外還和它的特殊歷史地位是息息相關的!在清朝初年,為了鞏固江山和收買人心,清康熙皇帝多次祭拜明孝陵,甚至是留下了“治隆唐宋”這樣一句話,為了確立清朝是繼承明朝正統這一說法,清朝中後期也一直派遣重兵看守明孝陵。

    1851年,洪秀全率領太平天國攻佔了南京城,他進入南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明孝陵,為了確立太平天國的正統地位,洪秀全更是在明孝陵邊跪邊哭,向朱元璋述說自己已經拿下了江南地區,不久以後就要北上討伐滿清,希望朱元璋能夠保佑自己成功!

    後來太平天國運動被曾國藩覆滅後,為了再次申明清朝才是繼承明朝的正統,清政府也是第一時間就跑到明孝陵祭拜,並且還對明孝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

    1912年,在辛亥革命結束,清宣統皇帝退位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也特意跑到明孝陵祭拜,立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願望。

  • 2 # 細談砸評

    這個就要首推秦陵了,為什麼從古到今無人敢挖,無人敢動。無論是戰火紛飛,還是群雄並起的混亂年代都沒人打它主意。華夏文明5000年,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偉大的帝王,他們的陵墓多數都被盜挖過,秦陵卻安然無恙,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但奇蹟的背後也有必然。

    秦始皇是封建王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皇帝,他的一生偉大而傳奇。他統一中原,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築萬里長城等。

    他登基不久就在驪山給自己修築陵墓,總共動用勞役70萬,歷時39年,一直到他去世,秦二世接著修2年才完工,可見規模之宏大,舉世罕見。這樣大的一個陵墓又是第一個皇帝,裡面寶貝肯定不少,但為什麼沒人去挖?

    《史記》作者司馬遷他描述的秦陵地宮: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司馬遷的記載可以看出來,古代盜挖秦陵很危險很難。

    一、秦始皇在陵墓裡放置了數不清的機關,整個墓室修成了他統治的江山形態,江河大海用水銀代替。水銀是劇毒,在墓室裡已經形成天然毒氣屏障,誰也不願意冒死人的風險吧!

    二、秦始皇當時對建築要求非常嚴格,從他修長城就可以看出來,磚上要刻工匠名字,如果不合格就要被殺頭。修陵墓也肯定如此,首先挖得深據考證有50米,因為深墓壁就按照城牆標準,弓箭不能紮上去要彈回,可想而知這強度有多大。

    三、保密工作到位,修築陵墓的工匠全被坑殺在墓道內,墓道口在哪至今是個密。

    四、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可以說是圖騰式的一個人物,他的墓地被稱為華夏的龍脈。華人信仰先祖,從古到今恐怕沒人願意去踩這個大不韙的底線吧。

    那麼現代為什麼也沒辦法考古發掘呢?

    《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週迴五里有餘。”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釐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

    如果根據史書記載的規模,專家估計光挖掉地宮上的封土就需要600億人民幣 ,這都還不包括後續的技術費用。就算挖開了封土,地宮這樣深要保證完整發掘,這又需要多少年?兵馬俑坑我們用了30年才發掘1/3,秦地宮我們現代技術探測到的範圍也僅地面面積的1/10,地宮中心的1/3。

    所以秦陵在古代不敢挖,現代不能挖。真要考古,那得等現代科技在上一個臺階才行。

  • 3 # 數字貨幣智慧量化

     在中國,盜墓的歷史源遠流長。出於對價值連城的陪葬品的覬覦,古代的盜墓賊往往很瘋狂,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富家權貴,誰的墓都敢挖。網上曾有一篇文章說“中國最神秘的三座墓,一個找不到,一個挖不動,一個不敢挖”,這個不敢挖說的是秦始皇陵。其實這是不準確的,秦始皇陵發現盜洞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而且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早在宋朝建立之初,包括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墓葬在內的眾多墓葬都已遭到盜掘。

    網路配圖

      我們先不論宋朝這則記載的真假,單就盜墓者而言,只存在盜墓能不能成功的問題,不存在所謂的敢不敢的問題。否則秦始皇陵的盜洞又作何解釋呢?不僅如此,東漢末年的曹操為了籌集軍餉,首先設立“摸金校尉”軍職,盜墓這一活動直接官方化和公開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盜墓賊雖然是一種不光彩的職業,但卻有嚴格的“行規”。首先從地區上劃分,盜墓賊分南北兩派。其中北派中又分洛陽(河南)幫、關中(陝西)幫等很多派別,各派之間互有地域劃分,不能隨意進入別派“轄區”盜墓。

      北派特點是“巧力”,盜洞的方位、形狀都特別有講究,甚至還發明瞭很多工具,比如洛陽鏟就是首先由北派盜墓賊發明的。南派的特點是“巧技”,尤其擅長風水堪輿,使用“望”、“聞”、“問”、“切”四法往往能準確找到墓葬所在。清朝末年的廣州盜墓賊焦四就是南派的“代表”,此人透過聽風、聽雨、聽雷、看土,就能判斷出地下是否有墓,墓中是否有金銀隨葬,是多還是少。

    網路配圖

      當然,由於大墓隨葬品非常多,所以盜墓賊往往都是挑選價值最高的、容易攜帶的離開,但有一樣東西卻例外。什麼東西呢?玉!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發掘的漢景帝堂兄楚王劉戊的陵墓,在考古學家發掘之前,劉戊的墓就遭到盜掘,但玉壁、玉龍、玉璜、玉衝牙、玉蓋杯這些東西都擺放完好,並沒有被帶走。

      而金縷玉衣也只是其中的金絲被盜走,玉衣卻留了下來。要知道,玉器不僅便於攜帶,而且價值遠高於黃金。漢代的金縷玉衣用的都是羊脂白玉,每一塊都要價值連城。其實並非盜墓賊不識貨,而是在古代,玉器往往是皇家之物,象徵身份等級,非平常人所有。而且那個時代又沒有所謂的銷往海外一說。

    網路配圖

      所以,就算盜墓賊把玉器盜出,也無法脫手換成財物,反而會招來殺身之禍,得不償失。

      黃金就不同了,黃金看不出皇家標識,融掉後也可以輕易出手,風險更小。但到了近代以後,隨著帝制瓦解,盜墓賊也就不再有其他顧慮,包括玉器在內,什麼值錢盜什麼了。

  • 4 # 飄飄乎欲仙

    理論上來講,沒有什麼墓是不能盜的,因為盜墓賊是不講人倫天理的,他們只為金銀珠寶。所以不管墓主是誰,只要存在盜墓者想要的那麼就會引來覬覦。恰巧本人對這方面略知一二,那麼我就說下至今為止已經發現且尚未被盜的皇帝大墓吧。 1秦始皇陵 ,這個是可以肯定沒有被盜的,因為實在是太大了,普通的盜墓賊根本挖不穿並且裡面有大量水銀。 2海昏侯劉賀墓 ,已被髮掘。 3隋煬帝墓 在江蘇揚州,因死於江都兵變就近下葬故而出土文物較少。 4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 據說蘭亭序藏在其中。 4 遼代帝陵,因為記載減少所以至今未發現,但是遼國皇帝普遍厚葬所以如果發現那麼定能震驚世界。 5 南京朱元璋明孝陵 北京明十三陵除崇禎帝被盜,萬曆帝定陵上世紀被考古發掘以外其餘皆未被盜。 6 順治帝孝陵 雍正帝泰陵 嘉慶帝昌陵 道光帝慕陵 清朝關內的只有這四位逃脫民國時期的各種官盜民盜。 (原創)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並沒有什麼不能盜的墓,只有沒有能力盜掘或者沒有盜掘價值的墓。

    說起盜墓這個行當,可能很多朋友覺得“盜亦有道”,會有一些顧忌。其實呢,或許古代某些盜墓者有基於“義”的行規,但是並沒有規定誰人之墓不可盜掘。像有些朋友列舉的一些名人墓,比如關羽墓啦、包拯墓啦,以為這些人的墓會逃過盜墓。其實這是很深的誤解,這些墓要麼是盜墓賊也不知道確切位置在哪裡,要麼也曾經被盜。

    就說包拯墓吧,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合肥東郊發掘了包拯家族墓地,其中有包拯的原葬墓,還有一座遷葬墓。發掘時發現,包拯的原葬墓很早的時候就被盜掘了,考古學家推測,這次盜掘應該是發生在宋金戰亂期間(包拯墓的考古發掘簡報刊載於《文物資料叢刊》)。

    再說一個比較近的例子,北宋時期,陝西藍田的呂氏家族在政壇上比較活躍,呂氏四兄弟號稱“藍田四呂”,他們死後也埋葬於此。2006年,公安部門破獲一起銷售盜墓所獲文物的案件,查明這些文物來自呂氏家族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盜墓賊之一,竟然是呂氏的後人。為了牟利,這些人連祖先之墓都可以盜掘,更何況他人的墓葬呢?

    △被收繳的呂氏家族墓文物

    所以說沒有不能盜的墓。

    接下來說沒有能力盜掘的墓。

    有些答友也提到了,比如說秦始皇陵的地宮,因為埋藏很深,而且上面又覆壓著高大的墳丘,一般的盜墓賊根本沒有能力挖這麼深的盜洞,所以秦陵的地宮很可能還沒有被盜掘過。再比如說元代皇帝的陵墓,因為採用了密葬的方法埋葬於茫茫草原之中,表面又專門放馬群踩踏,從而不留痕跡。所以至今連它們的準確位置都沒有找到,就更不用說盜掘了。

    此外,還有些墓是壓根沒有盜掘價值的,比如漢代的刑徒墓地,形制非常簡單,地面挖個淺坑,把人丟進去就是,隨葬品也極為貧乏,只有一些磚瓦和個別銅錢,對於盜墓賊來說,費力氣去挖這樣的墓,實在划不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特跟格蘭特希爾的職業生涯,誰的成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