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發光

    蘭亭之謎千年在流傳,真跡是否存在難說清,現時能看到的都是歷代高手出家臨寫,摹寫,雙勾而成的印刷品,水平不齊,但都有蘭亭風韻,太差的流傳不開,蘭亭故事秩事,藝術一著是學書人的一座豐碑,也是後人茶餘飯後的佳話美談!

  • 2 # 許明文

    蘭亭集序是徹頭徹尾的偽作,和同時期的,保留下來的其他真實作品一對比就知道了,尤其是那塊王羲之他老婆的墓誌銘。

  • 3 # 子衿書法

    最近有傳聞,王羲之《蘭亭序》真跡在甘肅的某地被發現,與現在大家認為最像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神龍版《蘭亭序》比較,不說是面目全非,出入也還是很明顯的。

    王羲之墨跡,在唐代貞觀年間,能收到的基本都搜光存於宮廷內府。唐代從安祿口叛亂起,唐玄宗李隆基棄京而逃,皇宮府庫自然逃脫不了洗劫的命運。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朝代更迭不斷,皇宮內府,都是重點搜劫的地方。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的《謨邪公傳》中,對侵入京城的將領就有描述。有搶奪金銀珠寶的,也有專搜書籍字畫的。每次朝代更迭,宮廷就要遭到一場滅頂之災。能搶的搶走,不要的一把火燒了……

    王羲之《樂毅論》真跡,曾被唐太宗得到。後被太平公主得到。她用錦袋包裹藏在箱子裡,卻被宮中的一個老嫗竊走,被人察覺,老嫗膽怯,慌張投入灶火之中,化為灰燼。

    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賊竊兵搶,戰亂紛紛,最後一件真跡,是存於日本的《逰目帖》,二戰期間,被投於長崎的原子彈化為灰燼。至此,世上再無王羲之真跡。

    現在,各類發現王羲之作品的訊息不時傳出。雲南安寧的一男子,說存於家裡的一個錦盒中,存有王羲之真跡,並開價八億!當地專家及電視臺的人趕去,結果,八億瞬間蒸發!只是一件印刷品。原先尚存的財富夢,仿品多少還能賣點線,現在乾脆整出印刷品來。

    王羲之的年代,至今一千七百年,紙的壽命最長一千年,還得是精心儲存。僅從這一點,所有王羲之的真跡,都不可能留存到現在。

  • 4 # 臨池管窺

    王羲之流傳至今的書跡,真、行、草合計大概有400餘件,分別散於世界各地,而經鑑定確認的真跡卻是一件也沒有。

    千百年來,《蘭亭序》是王羲之公認的成名之作,摹本刻帖不下數百種,而真跡已隨葬“昭陵”。因此,這件赫赫鉅製的真偽一直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自東漢始,伴隨紙張出現,收藏名家字畫就成為了皇室與民間的一項雅好。據載梁武帝是收集王羲之書跡最多的一位,達到15000餘紙,後經歷代戰亂佚損甚巨。至李世民時又是一個王書收藏的高峰,共集2290紙。此後“安史之亂”,華人口由6000多萬驟減至1700萬,大唐內府收藏的羲之真跡也幾近罄絕。唐肅宗李亨乾元三年,始恢復至218卷,惜原跡盡毀,自此王羲之真跡幾成絕響。

    《蘭亭序》是王羲之唯一一篇字數最多的書作。但卻是摹本。又因年代久遠導致史實資料缺乏,所以近代以來有愈來愈多學者質疑它的真實性。鑑定古代書畫,主要從紙質、墨跡、書寫工具、裝裱形式、時代風貌以及流傳的相關史料、內容、文風遣詞等方面去考證。如今傳世的《蘭亭》最早為唐摹本,紙張、墨質、裝褫等技術方面已不可考,只有從書法風格、內容、史料去泛泛推證。而關於《蘭亭》最早的記載也只到唐代,因而鑑定《蘭亭》需參證他其餘書作,僅書風尚有些許可循。

    王羲之成名之後,模仿者就從沒停止過。甚至時人仿的王書,義之本人都難辨真偽。王氏書傳到梁武帝時,便有不少膺品。加之古人作書喜偽託,至唐太宗時上好王書,下必盛焉,雖然藏品驟增,卻未必都是真跡。數百年後的北宋晚期,宣和內府所藏有王書二百四十三件之多,然碑帖拓本固多,而傳為墨跡者,寥若晨星。時至今日,摹本刻帖多次復刻,回回走樣,從殘蝕的複製品中,還能體悟到王書幾許風采呢?

    不可否認,王羲之曾經寫過《蘭亭》。成書於東晉後不久的《世說新語·企羨篇》是最早的提及:“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敘》,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的記載。晚唐的《隋唐嘉話》中也提到《蘭亭》於梁亂中流出,智永得到後獻於陳,陳滅後為隋所得,後智果又從隋內府借到《蘭亭》後拓制數百本流傳於市。縱觀歷史,短短几十年,都可使真象消於彌失,甚致以訛傳訛,何況在那朝代更迭頻繁,戰亂紛擾的時期?或許《蘭亭》的原作早已佚失;也許自唐太宗得到的《蘭亭》本就是智永的仿品。總之這一切都很難考證了,畢竟王羲之真跡已喪失殆盡。。。

    文物鑑定最可靠的結論是出土文物與史料相映證。單從書法風貌上鑑定《蘭亭》真偽,雖然直觀但也最不可琢磨。史料缺乏與出土實物的差異導致了《蘭亭序》真面目一直蒙上了層神秘的面紗。但也許正因《蘭亭序》這神秘的身世,才是使它千百年來魅力不減原因吧!

  • 5 # 不二齋

    現在網上時不時的爆出某某擁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這樣的新聞,並且還把這件事請說的很神秘,要麼是祖上是什麼什麼大官,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的,要麼是做了一個奇怪的夢,第二天出門在野外撿到的,總之都說的很玄乎很神秘。結果專家一做鑑定,就成了假的了。

    實際上,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跡早就已經失傳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王羲之的墨跡《蘭亭序》其實是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歷代的書法家和皇帝也都費盡心思去尋找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可惜都無功而返,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太喜歡這幅書法作品了,被他帶進了自己的陵墓了。

    如果真的出現在民間,那在書法家就是一件驚天的大事,它的價值就真的不是8個億的問題了,是無價之寶啊。如果和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很很大的出入,或者如郭沫若說的,馮承素的《蘭亭序》是假的,是唐代人偽造的,那甚至整個書法史都要被改寫,書法家們所崇尚的帖學的根基也會動搖。這是一件改變書法史的作品,是在不能用錢去衡量了。

    透過以前的歷史,我覺得《蘭亭序》在民間出現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最大的期望都寄託在昭陵的發掘了。不過從現在的史料看,馮承素臨摹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可信的,而且和王羲之的真跡是很像的。

  • 6 # 史無止境

    《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奉為“書聖”。據說,宋代大學者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20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

    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就是這樣一幅無價之寶,現今流傳的卻是唐代及其後的臨摹本,那麼,真跡何在?是已經在戰火中焚燬還是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裡?

    《蘭亭序》真跡在世上最後一次出現是在李世民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喜愛書法文字,尤其喜愛王羲之的筆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廣為搜尋。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興致來時臨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一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後來,經過查訪才知道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據《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模擬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後訪知在辨才處,三次召見,辨才詭稱經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後辨才誇耀所藏,出示其懸於屋樑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蕭翼回到長安後。太宗命拓數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

    《蘭亭》真跡葬昭陵。

    何延之自雲,以上故事系聞辨才弟子元素於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唐末五代之時,天下大亂,後梁耀州節度史溫韜,乘機大掘唐帝諸陵,蒐羅財寶,時人號其為“劫陵賊”。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倖免,由於昭陵修築異常堅固,他讓士兵費盡力氣打通了75丈長的墓道進入地宮,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正寢東西兩廂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開啟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裡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MISTRA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

    開啟一看,200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至宋朝元豐年間,這件國寶一度再現,有人持帖,並有一異石,名曰“織女支機石”,自稱皆出昭陵。旋即不知何人購去,千古寶物,就此從世間消失。但也有人認為史書雖然記載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但是並沒有指明其中包括《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藏的任何記載。溫韜盜匆忙草率,未做全面、仔細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更隱密之處。

    還有一種說法是《蘭亭序》沒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序》隨葬,而是將《蘭亭序》交給了同樣喜愛筆墨丹青的李治。李治多病,臨終前,他在病上遺詔,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在《蘭亭序》失傳之後,就有人懷疑《蘭亭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在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序》隨葬乾陵的說法。

    《蘭亭序》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由於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龍”小印,所以將其定名為神龍本《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墨色最活,躍然紙上,摹寫精細,牽絲映帶,纖毫畢現,數百字之文,無字不用牽絲、俯仰嫋娜,多而不覺其佻,其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基本上可窺見羲之原作風貌。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被視為珍品。馮承素摹的《蘭亭序》紙本,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高24.5釐米,寬69.9釐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為郭天錫所獲,後歸大藏家項元汴,乾隆時復入御府。

    《蘭亭序》真跡的下落眾說紛紜、爭論不休,這也成了一個歷史文化之謎。也許只有到以後昭陵、乾陵正式發掘之時,我們才知道《蘭亭序》是否已經真的不知所終了吧! 你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魏的五子良將立下一流的戰功,為何只獲得二流的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