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軍abc

    清末民國一個女孩賣多少錢?

    一般來說,如果貧窮之家養不活自己的女兒,能給自己的女兒找個活命善良人家也就心滿意足了,還談什麼多少錢呢?憑願收留人家主人的良心而定吧!如果賣買雙方協商視其賣女兒的情形和買女孩的用途(童養媳或丫頭等)價格也不會一致的,我們只能說一般情形一塊銀元差不多隻可以買三倆個女孩吧!

    清末整個民國時期社會動盪,物價非常不穩定,各地物價也不一而足,非要估算購買力的話,我們就用民國時期發展相對穩定的“黃金十年”上海的生活水平做一個比較。

    1926年—1936年間,上海白米一個銀元能買16斤,豬肉4—5斤。以現在大米三元一斤算,摺合人民幣48元,以現在豬肉15一斤計算,摺合人民幣60—75元。

    如果我們簡單的用基礎食品來推算,那一個銀元在當時的購買力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所以我們要再透過其他方面來看一個銀元的購買力,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數字。

    胡適在任職北京大學文科教授的時候,他的一個月生活費為8塊銀元(包括洗漱等日常用品,結交請客等),他在校外租房每個月為六個大洋,而食堂的包月伙食每月5.6元,一個實習醫生一個人吃穿用度只需三個銀元。這樣算下來,按北京現在的生活水平,一個北大教授一個月生活用度怎麼也得一萬左右吧,北大附近租一套房怎麼也得五千左右吧,一個實習生在北京一個月的正常開銷三四千怎麼也是要的。這樣綜合算下來,一個銀元的消費力摺合人民幣一千多點也在清理之中,要不然也不會有一個銀元可以請幾個人搓一頓涮羊肉了的消費記錄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土地的價格,在內地落後地區,三四塊大洋就可以買一晌地(相當於3畝),可以肯定,這地只會在城鎮附近,換成現在,好傢伙,你在三線城市周邊買三畝地沒有大幾十萬怕是買不下來吧(還得有關係)。這一塊大樣能換算成現在多少錢我就不說了,大家都是明白人。

    最後再比較下奢侈品,民國時期,趙四小姐買了一隻翡翠鐲子花了八百大洋,現在這樣的滿綠的鐲子怎麼也得幾百萬,張伯駒花了四萬大洋買下《平復帖》,現在是國寶,無價。

    之所以舉了上面的這些例子,是要說明一個問題,單純的用基本的必須食品來換算古代貨幣值現在多少錢是極不科學的,很多專家用一種東西來換算而且信誓旦旦的說古代錢幣值現在多少多少錢,我都覺得可笑。不過我們從民國的米價和肉價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米和肉這些基本生活元素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十分值錢的,那時候的米和肉的價值是現在的十倍不止,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個時候很多人吃不飽淪為乞丐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一文錢到底有多大購買力吧。

    民國時期並沒有發行一文銅板,一文的銅錢也停止鑄造,最低面額的銅板為十文,各省皆有鑄造,樣式各異,以湖南、四川鑄造量最為龐大,基本上各省都有流通。

    我們不妨以報紙的價格來換算,當時一份報紙為三分錢(各地基本一致),而一個十文銅板可以購買兩份。一個銀元為100分,也就是說一塊銀元約等於銅板180—190個銅板,也就是1800—1900文。

    而一文當時的購買力到底怎麼樣呢,我們不妨看看魯迅老先生寫的《孔乙己》,從中一窺端倪:“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這篇文章魯迅寫於1918年冬,而當時的魯迅已經37歲,而這篇文章是記敘他十五歲的事情,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的發生年代大概在1900年前後,當時用的是銅錢,而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就能買到一碗酒、一碟茴香豆,即使到了1920年,想必也不會漲了多少,我們就以這個例子來換算吧。到如今,一碗酒至少得五兩,用最便宜的散酒計算也得二十左右一斤,這一碗酒差不多是十塊錢,一碟茴香豆單買也得兩塊錢吧,這樣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參考價,一文相當於現在的一元錢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魏文帝曹丕再多活幾年,魏國會不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