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新華社報道,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的紀念活動11月11日在法國舉行。作為戰勝國的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等都參加了紀念活動。而作為當年戰敗國的代表,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參加了活動,你認為默克爾會感到尷尬嗎?
8
回覆列表
  • 1 # 卞競婉

    100年前的11月11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世界規模的戰爭,涉及國家之多,波及人數之眾,傷亡人數之眾多均為有史記載的第一次。故將其定義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嚴格意義上來說,一戰並無正義一方,是歐洲幾個帝國爭奪歐洲霸權和瓜分世界所造成的矛盾聚集的總爆發。是一場早晚都要發生的戰爭。這是一戰和二戰的最大區別。二戰雖然更慘烈,但二戰卻是錯誤政策和麻木導致,具有可避免性。但一戰顯然無法避免,因為一戰前的法德、俄奧(奧匈帝國)、英德這三對矛盾體已經無法調和,需要一場戰爭來徹底解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因為一戰的目的沒有完全實現,一戰的主要戰勝國英法兩國對戰敗國採取了錯誤的政策,導致德國的心理產生變態。加之希特勒趁機挑動的民粹主義,最終導致了世界性災難。所以,如果單論一戰的話,德國並無太多的內疚。畢竟是歐洲幾個帝國之間的利益爭奪。德國之所以謝罪和愧疚,主要是因為二戰。所以,默克爾參加一戰結束的紀念活動並不會有太多的尷尬。

    法國紀念一戰結束百年的活動儀式在凱旋門舉行,參加儀式的大多都是一戰的重要參與國,比如英國、德國、俄羅斯、美國的領導人。其中有戰勝國,當然也有戰敗國。法國總統在講話中呼籲要“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將和平放在首要位置,避免歷史悲劇再度重演”。在參加活動的各國領導人中,特朗普自然是熱度最高的。除了美國的世界地位外,特朗普自帶話題、自帶“幽默”的個人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他沒去參加美軍官兵在法國墓地的紀念活動就遭到了美國媒體的猛烈抨擊。還有一位領導人的與會也很引人注目,她就是在不久前宣佈不再謀求連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人們很想知道默克爾參加這類活動的內心感受。雖然一戰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儘管德國的國際形象已大大改觀。但默克爾畢竟是當年那場戰爭的主要參與者和戰敗方德國的代表。她會有什麼樣的感觸呢?因此有網友問,默克爾會不會尷尬呢?

    如果想說明默克爾會不會尷尬,首先要簡單回顧一下一戰的起因和戰事。一戰的導火索是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爾維亞視察時被槍殺,於是,一個月後的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向塞爾維亞發動了進攻。緊接著,德意志帝國也參加了進攻。很顯然,奧匈帝國之所以敢發動戰爭,是得到德國的慫恿和支援的。既然有人打響了第一炮,也就有了第二槍。於是,在一戰前的幾大矛盾體之間開始了大廝殺。戰鬥中形成了兩大陣營,即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陣營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協約國陣營有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美利堅合眾國等。這裡要特別說明義大利這個搞笑的國家,開戰前義大利屬於同盟國陣營,可在開戰後卻又叛變成為了協約國,而且在二戰時亦是如此。一戰的戰場包括歐洲、中東、地中海、非洲、乃至亞洲的一部分。總共有6500萬人參加了一戰,死亡1000萬,傷2000萬。戰爭波及了15億人口,有30多個國家參與了戰鬥。其規模和傷亡人數都是有史以來最大和最多,所以才定義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的國別名稱可以看出,它們基本上不是帝國就是王國。很顯然,是帝國間的矛盾造成的。其中主要有三對矛盾體。分別是法國和德國的矛盾,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的矛盾、英國和德國的矛盾。法國和德國的矛盾主要是法國為了報普法戰爭的一箭之仇。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的矛盾是因為俄羅斯的斯拉夫兄弟塞爾維亞,也就是巴爾幹地區的利益。英國和德國的矛盾就是作為世界性大國的英國不想讓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英國更希望俄羅斯和德國能夠保持平衡。我們梳理一下這三個矛盾體的焦點便不難發現,將這些矛盾合併同類項的話,其實就是德國的“大歐洲夢”和英法的歐洲平衡論之間的矛盾,中間夾雜著俄羅斯和德國、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爭奪。陣營也就自然一分為二了。直白的說,一戰的起因其實就是這幾個帝國之間勢力範圍的劃分和戰略思維上的衝突造成的。而對於德國來說,其責任就是慫恿和支援奧匈帝國打響了第一槍。所以,默克爾參加一戰的紀念活動並不會尷尬,最多是內心有點不是滋味罷了。而真正會使默克爾尷尬的是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片來自新華社和百度)

  • 2 #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作為一個大群落的首領這點胸襟也沒有就不可能站的高。

    成功與失敗相競相伴,鬥敗了、沒什麼可尷尬的、鬥勝了也沒什麼可驕傲的,畢竟都付出了不小代價。

    胸懷小、境界低、脾氣大、人性差、翻過去、氣人有……的材料能走多高?多遠?

    你飯盒大的油箱能跑多遠?

  • 3 # 文心雕龍780

    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戰爭,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非正義之別,是後起之秀德國與老牌殖民強國英國法國的戰爭,戰爭的過程以及結局都知道,不再贅敘。德國作為一戰的主要領頭人,在戰爭中表現最為突出,它意在奪取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特權,將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英國徹底趕下臺,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還是贏了。

    德國在戰後遭到了殘酷的剝削,德華人痛恨戰勝國英法,從而導致二戰,二戰後德國得到一次徹底的改造,徹底放棄了法西斯,同時歐洲其他國家也在發生變化,今天仇恨的種子早已經熄滅,西歐擁有一致的價值觀,都是世界上非常富裕、文明的國家,因此,作為當年的參戰國德國,默克爾應該沒有什麼尷尬的地方了。畢竟都過去了,反思過了,絕不讓悲劇重演。

  • 4 # 古姿觀察

    默克爾不會感到尷尬,而是會感到榮耀和自豪。因為能夠來到這裡,參加這個儀式代表著德國為全世界所接受和肯定。這個其實跟德華人對待是非對錯的態度有直接關係。德華人的民族性格嚴謹,強調秩序和計劃,給人一種有條不紊的感覺。注重個性,而淡化集體,所以歷史上的德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鬆垮垮的分裂狀態。

    (默克爾參加儀式)

    然而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改變德意志邦國們本來鬆散的狀態,統一後的德國打破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自1870年到1945年,發動了三場大戰,歐洲大陸生靈塗炭。德華人又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誤的。所以德華人對待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有著很深的認識。戰後的德國,不但自行盪滌了軍國主義傳統,防止納粹法西斯主義的復活,而且也有意的淡化自身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害怕激化民族主義情緒,使得悲劇再次重演。

    (德國國門勃蘭登堡)

    事實上很少能夠有民族敢於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所以德華人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自由、民主、博愛、包容、多元是德國的主流價值觀,也是當前歐盟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只要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那麼都會明白這個道理。一戰和二戰的戰爭策源地雖然是德國,但是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德國普通人,甚至不是德國這個國家和民族,而是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包裝下的專制與獨裁。正如貢比涅森林一戰終戰地的牌匾寫的那樣:

    “德意志帝國的罪惡驕傲於1918年11月11日在這裡死亡,被其尋求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征服!”

    (一戰紀念牌匾)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戰的紀念鐵牌,這句話帶著很濃厚的法蘭西民族主義情緒,其僅僅認識到了問題的一半,而並非全部。所以也正是因為這種侷限性,法德之間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次默克爾和馬克龍共同揭開的新牌匾上寫道:

    “在1918年11年11日終戰一百週年之際,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曼紐爾·馬克龍先生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哥拉·默克爾女士在此重申法德和解為服務於歐洲與和平所貢獻的價值。”

    (馬克龍與默克爾檢閱依仗,路透社)

    事實就是這樣,只有法德和解歐洲大陸才能實現和平。當前歐洲面臨著新的挑戰,難民危機所引發的極右翼民族、民粹主義風潮正在腐蝕著歐洲的價值觀。美俄之間的對立與緊張關係,讓歐洲變得更加不安。在這種情況下,藉著一戰紀念儀式重申一下法德和解所塑造的歐洲價值觀念的重要性。這麼做其實也是做給特朗普看,強調多邊主義對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然而特朗普似乎對此並不感冒,馬克龍專門為其打造的“巴黎和平論壇”,其也不屑一顧。

    (默克爾與馬克龍)

  • 5 # 愛之育之

    德國對其挑起二次世界大戰的行為,進行了徹底的反思。

    在歷次紀念活動中,都能以深刻反省的姿態,取得各國的涼解。

    默克爾赴法國參加紀念活動,態度謙卑。

    悄悄埋頭與馬克龍舉行碰臉禮。

    向公眾表示,德方的真誠與友誼。

    充分反映了,現在德國已被西方完全接納,並逐漸成了歐盟領頭羊的事實。

    故,雙方丟棄前賺,共存共榮。

    #凌遠長著#

  • 6 # 使用者6658910154

    謝邀!默克爾不會尷尬,因為作為一戰、二戰歐洲戰場戰敗國的德國,在二戰時全境被盟軍佔領,國家機器被徹底摧毀,一方面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為了避免其再次發動戰爭,以美國、蘇聯為首的軍事集團聯手根除了德國可能發動戰爭的國民歷史觀、搶走了軍工科技成果及人才、摧毀了德國軍工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德國被美蘇同時瓜分佔領,其國土本身就成了冷戰對峙的最前沿,國家被一分為二並被兩個超級大國牢牢控制多年,西德在美國的控制和支援下,經濟迅速恢復並長期位居世界前列,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兩德合併,西德無論從國力和意識形態都全面取得統治地位,默克爾就是原東德的核物理學家。一句話,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來說,德國是一個有前科的能孩子,不能讓它再存野心,事實上,七十多年的"教育″,德華人除了尚存認真和高傲的稟性外,似乎也沒有什麼雄心了。

    但日本不同,日本是美國扶植起來制約中俄的一股強大勢力,因此不能讓日本消磨掉原有的野心和鬥志,因此美國沒有也不能對日本從國家機器到國民意識進行摧毀式的再造,從而出現了當今戰爭歷史觀完全與德國不同的日本。這是國際政治鬥爭的產物!

  • 7 # 希爾維

    雖然德國以戰敗國身份參加紀念活動,但並不僅不會讓德國尷尬,反而是德國受到世界接受和肯定的表現,但對於德國總理默克爾而言,最尷尬的是法國老人將其錯認為馬克龍妻子的插曲。

    默克爾參加紀念活動並與法國總理馬克龍一道揭開新牌匾,重申法德和解對歐洲和平的意義與價值,這充分意味著德國憑藉戰後良好的認錯態度和“自縛手腳”的行為已經完全得到了包括法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原諒和認可。

    但活動中的一個插曲比較有趣,64歲的默克爾被錯認為40歲馬克龍的妻子。當時,默克爾和馬克龍在活動過程中與一位101歲的法國老人交流,老人在激動地和馬克龍握手後,轉向默克爾說道,您就是馬克龍夫人吧。默克爾趕緊向老人解釋,用法語解釋了兩遍,情急之下,法語都沒有按陰陽性變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有哪些名言?越經典越深邃的越好!還有~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