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過路過邂逅過
-
2 # 資訊與評論
什麼是生命教育?說白了就是從生命的開始、發展到死亡的過程,要讓孩子愛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
1.引導孩子認識生命,瞭解自己,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會向家長問我是怎麼來的,而大多家長都會回答說,你是垃圾桶裡撿來的之類話來敷衍孩子,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書和電影來正確科學的教育孩子。
2.要讓孩子愛護自己的生命,保護好自己,包括安全教育和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愛護自己,周圍的動植物也是一樣,也要去愛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養一些動植物,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讓他們敬畏生命。
3.每個人都會經歷生離死別,對孩子來說,會非常恐懼,要用合理的方式告訴孩子,關於死亡。就從養動植物來入手,讓孩子更好的接受。
-
3 # 微雨潤苗
孩子,你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
當你老了,又會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這個世界。
而這兩次哭聲之間的過程,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只有一次。
生命,來之於父母,身體髮膚皆受之於父母,請務必珍惜。母親十月懷胎,又三年哺育,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鹹,無法與你一語道清。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在你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最值得感恩的,就是你的母親。
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不一定必須大富大貴,但一定要心地善良!請務必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你若善,福未至,禍已遠;你若惡,禍未至,福已離!
在你生命的每一刻,都必須記住:求人不如求己!靠山山會崩,靠樹樹會倒,靠人人會跑,
靠父母,父母也會老!你想要什麼,都必須自己去爭取!
你從哪裡跌掉,就應該從哪裡爬起來吧,別指望有人扶你一把。
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天,你都必須做到問心無愧。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喜歡人民幣一樣喜歡你,
所以,你只需做到俯無愧於天地,仰無愧於自己。
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個月,你都必須具備防人之心。人心隔肚皮,見外不見裡。
你的真誠,必須看清物件;
你的善良,必須認清敵我;
你的忍讓,不能肆意貶值。
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年,都要親賢遠佞,遇到小人,惹不起的時候,就儘量躲吧!
可交之人,務必真心,務必珍惜。
與朋友交,誠信置頂,多幫人難處。
與真正的朋友交往,吃虧就是佔便宜。
人際關係如同照鏡子,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也同樣對你怎麼樣。
無論命運如何待你,都請記住: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再難也要撐下去,再苦也要熬過去,再累也要活出光風霽月的人生! -
4 # 雨傘8699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小事物,一花一草一木,從這些有生命的東西來告訴孩子生命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到了,生命就會消失,爸爸去哪兒有一期,劇組給演員們化了老年妝,而這些演員的孩子們也是受到了一次深深的教育,當時看這一期的時候是在影片點播我和孩子一塊看的,當時孩子才六歲,我以為她看不懂,但是孩子看懂了,當時他最喜歡的玩具也不玩了,給我端了一杯水,然後眼中含著淚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跟我說了一句,現在我都記憶猶新的話:爸爸,我不要你變老。所以做家長的要利用好身邊的一切事物,有時一起無意中在一起綜藝節目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孩子的作用,我們從身邊的花花草草開始做起,讓孩子知道生命的可貴吧!
-
5 # 綿媽育兒
其實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一、養草本植物,帶著孩子從種子開始種下去,看它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凋謝。
二、親子閱讀。讀相關的繪本,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一片葉子掉下來》
三、在相關的活動或生活場景中進行。比如,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清明時節,我們都會去掃墓,這時就可以自然地給孩子解釋,掃墓是在幹什麼,為什麼大家在掃墓時都會表情肅穆。
-
6 # 教育苦行僧
如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原本是在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作為應對社會中的吸毒、自殺、他殺、性危機等危害生命的現象的對策而出現的。透過生命教育來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消解生命的威脅。
其次,我們要明白,生命教育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無論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先生,在她的《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指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她認為,幼兒的死亡教育真的很重要。
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以自殘,甚至結束自己生命,或是殘害他人生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新聞時有發生。四川廣漢一名11歲的女孩兒被一道數學題難住而服毒自殺,在家人和醫生的極力搶救下,終於脫離了危險;上海一名8歲男孩由於起床晚被批評,從樓上縱身跳下,幸好小男孩只是鼻骨骨折,並無生命危險;還有玩遊戲達到痴迷地步,而認為自己有某項特異功能,直接從樓頂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被老師或老師沒收手機,而跳樓或自殘的也不在少數……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手段殘忍的對待他人的案例也數不勝數,就如校園欺凌一樣!
有調查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
所以,重視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在日常生活中怎樣進行生命教育呢?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七年級就有專門的章節來學習“生命、生命的價值”等,我想這是比較系統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師在關於生命教育的文章解讀中,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獨特美,從而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人生。
班主任可以透過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生命教育,透過社會熱點、案例,透過圖片、影片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明白生命的真諦。
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當做死亡,玩具壞了,無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比如寵物死亡、身邊的人去世,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國外的生命教育也值得我們借鑑在美國,孩子們會在家長或是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為癌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在臨終者的床榻,微笑著目送患者告別人世。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讓他們摸著孕婦的肚子,然後給他們講人是怎樣出生的,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生命。甚至小學生還被允許到太平間與遺體接觸,同時被告知一個人死亡對自己,對親人意味著什麼。
在南韓,各個城市會定期舉辦“模擬葬禮”,主要環節有專家講座、書寫遺書、進入棺材模擬死亡等。
總而言之,生命於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最寶貴的,生命是我們享受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可重複的。所以,生命教育就要讓孩子們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 並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意義。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能以博大的胸懷和堅韌的毅力去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為社會造福。 -
7 # 明月入懷618
前幾年,當得知年輕人自殺,就悲哀白髮人送黑髮人。就感覺孩子生命教育的不到位。
案例一:大學生因為失戀自殺。臨死前一直告訴媽媽“沒有她我不能活!”面對生自己的人,毫無留戀,竟然死於一段戀情。
案例二,一個高一學生,只是因為母親讓他早起會兒床學習,便從六樓頂縱身躍下。
案例三,一個高二學生,因為從段前三名退步到前十名,父母叨嘮,從頂樓也是縱身一躍!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物競天擇,大自然賦予,父母親人呵護。在一生中,任何挫折都超不過生命之重。任何人為的自我結束都是違法的,不道德的!
其實,人的死亡分為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真正地死去了。
這是,自然的過程。若是自然死亡“你若把我牢記,死亡不是最後的分離。”家人祭奠,懷念已故親人,也是對逝者精神的傳承,“事死者,如事生”也是最好的詮釋!
-
8 # 水亦田
作為老師,我買了一個螞蟻工坊,帶孩子們一起養螞蟻,看螞蟻帝國的洞穴生活,買了工蟻、兵蟻和一個蟻后,看看能不能生出小螞蟻寶寶
讓小朋友們從家裡帶發芽的土豆、大蒜、地瓜一起培植新的生命。
我努力做個ppt,給孩子們分享一下螞蟻的生活,植物的生長,人的發育。
[太陽]三月,全園教學主題是:生命。
我們在驚蟄節氣讓孩子們在院子裡找昆蟲,喚醒生命;三八節帶孩子們感受母愛,感恩生命;植樹節帶孩子們種植小樹,播種希望;春分前讓孩子們見證新幼兒園的建設;下週我們一起養螞蟻,親眼目睹集體與自然抗爭的力量。
回覆列表
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第一,看一次適合孩子相應年齡段的科教電影,讓孩子知道生命怎麼來的。曾經有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孝順,有教育學家告訴她:讓孩子看看媽媽懷胎和分娩的科教電影吧。生產床上,面對生死,痛苦掙扎,才誕生了新的生命。一般的孩子,看了都深受感動,知道了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教育更需要觸及靈魂。
第二,帶孩子參加一次追悼會(謹慎進行),讓孩子知道生命怎麼走的。看完了分娩,再去醫院看看,看看病人的痛苦,然後帶孩子去參加一次追悼會,當然參加之前要進行好教育,有些孩子天生膽小,要謹慎進行。知道了生老病死,才會對生命有感覺。
第三,讓孩子親身體驗生命中的相關環節,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
有的學校讓孩子背上十多斤沙子,體驗媽媽十月懷胎之苦。讀海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把眼睛擋起來,體味盲人之不易。去聾啞學校做一次公益,體味不能說話不能聽音的感覺。看到自身的健全,體味生命的美好,學會珍惜。懂得生命的目的,是為了熱愛生命,珍愛生命,讓生命出彩。可讀讀相關文學作品如《熱愛生命》;鼓勵孩子見義巧為、智為,不可盲目勇為。
第四,開展好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
開展挫折教育,讓孩子正確看待挫折,樹立百鍊才能成鋼的觀點,百折不撓,懂得挫折和苦難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能坦然面對今後生命中的挫折。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有益補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感恩父母就要從珍惜自我生命開始,不能輕言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