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7137581681

    原文

    齊大飢.黔敖(1)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餓者蒙袂輯屨(3),貿貿然來(4).黔

    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5)!”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

    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6),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7)!

    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註釋

    ①本節選自.《禮記 檀弓下》.

    (1)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

    (2)食(sì):拿飯給人吃.

    (3)蒙袂(meì):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ù):身體物理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蒙袂輯屨: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

    (4)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

    (5)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6)從:跟隨.謝:表示歉意.

    (7)微:不應當.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譯文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正因為吃被無禮的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讀解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地骨氣,絕不低三下

    四地接受別人地施捨,哪怕是讓自己餓死.

    咱們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

    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不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餓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餓精神和肉體之

    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在

    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捨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

    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屍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承宗和袁崇煥的關係你認為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