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鬍子拉碴的小羅
-
2 # 蕭蕭夏
漢服不特指漢朝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現代女孩子(也有個別英勇的男孩)穿漢服,有的純心傳承中國古代文化,這是極少數。多數以Costume Play(角色扮演)為目的,將漢服當成一種裝飾工具。有的扮相雅緻秀美,也可能長相身材hold不住漢服而顯得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漢服不特指漢朝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現代女孩子(也有個別英勇的男孩)穿漢服,有的純心傳承中國古代文化,這是極少數。多數以Costume Play(角色扮演)為目的,將漢服當成一種裝飾工具。有的扮相雅緻秀美,也可能長相身材hold不住漢服而顯得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1]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裡的冠服體系 [2]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 [3]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4] ,源自黃帝制冕服 [5] 。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6]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 [7]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8]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9-10] 。漢服還透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北韓、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一、襦裙類:
襦,即短上衣,按款式分類,有對襟(亦稱直領)、交領(亦稱斜襟)、坦領(亦稱U領)等;裙,即下裙,通常為一片式合圍裙,按製作方式分類,分為褶裙、片裙等。
襦裙又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等。搭配半臂穿著又稱半臂襦裙。可搭配披帛。袖型不限於窄袖,亦有直袖、寬袖、廣袖等。
襦裙的特點在於上衣短,下裙長,裙束於腰以上,以顯身材修長。裙帶用布帶或宮絛,不用寬腰帶或腰封。
1.交領襦裙
2.對襟襦裙
3.坦領襦裙
4.齊胸襦裙
實際上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也存在著一些區別。高腰襦裙的束帶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齊胸襦裙束帶位置則是在胸以上。
齊胸襦裙最早見於南北朝,經歷了隋、唐、五代才淡出歷史舞臺,大約有1000年的歷史。唐代之前出土的陶俑,或繪畫,多見有揹帶的款式,發展到唐代,才呈現出我們現在認知中的齊胸襦裙。
附一:半臂
半臂多配合襦裙穿著,現代出現了單穿半臂作為漢元素的穿法。
1、對襟半臂
2、交領半臂
3、坦領半臂
附二:大袖衫
附三:褙子
附四:圓領袍(唐制)
圓領袍,至少在漢朝初年就出現的一種漢族服飾,早期作為內衣存在。魏晉南北朝後,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
唐代流行男裝女穿,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款式就是圓領袍。唐圓領有別於後世之處,在於領子較緊窄,衣長、袖寬尺寸不拘,前襟直下,以佈扣固定。
唐女圓領多顏色鮮豔,下配條紋褲,腰配革帶。
圓領袍的翻領穿法:
附五:
短褐
這裡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短”通“ 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又稱裋褐。
裋褐為上衣下褲的形制,上衣為交領衣,長度一般在臀部,褲為直筒褲。此款本為男裝,適用於居家勞動,現代發展為男女通用。
二、深衣制
深衣制不同於上衣下裳分開的形制,是上下縫合的。通常穿於襦裙外,裡面需要中衣、褲、裙為襯。深衣以寬袍大袖居多,祭服等禮服都屬於深衣類。
1、 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種,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
曲裾以繞襟的週數分為單繞、雙繞、三繞。以衣長的長短分為長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封圍腰,長帶結系。
曲裾出現,與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襬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併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曲裾男女皆可穿著。
垂胡袖長曲裾:
廣袖雙繞短曲裾
2、直裾袍
直裾是華夏服飾文化體系中深衣的一種,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是因為古代的褲子都沒有褲襠,只有兩條褲腿穿到膝蓋位置,上面用帶子系在腰部。這種沒有褲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面的衣服遮擋,褲子就會露出來,在當時被視為禮節的禁忌。所以外要穿著曲裾。以後,隨著服飾的改進及服飾制度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有所改變,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在先秦及西漢前期較為盛行的繞襟曲裾因其穿著繁瑣逐漸被直裾替代。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曲裾並流行和普及。
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男女皆可穿著。有長直裾、短直裾、魚尾直裾等款式。
魚尾直裾:
短直裾:
三、 襖裙類
襖裙類屬於上衣下裳制,主要流行於明代,襖特指帶裡襯的衣服,無襯則稱為衫。
襖裙的上衣穿於裙外,衣身通常為A字型,衣領收束較緊,衣身寬大,包裹嚴密。袖子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裙,也可配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這樣的著裝風格與明代高度集權的皇權和保守的社會風氣相關。
明制襖裙與北韓服裝有鮮明的傳承關係,當時的北韓作為明的附屬國,官方服制皆承明制,其國王所服即是明代親王服制。後世北韓女裝多有變化,但依然可見明制襖裙的影子。
而衣掩裙的著裝則一直影響到民國時期,到了民國時期,襖裙仍是上衣下裳的制式。長襖為高領、窄袖;短襖為低領、寬袖,袖長齊肘,袖口肥大寬直。下襬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領而直下的斜襟等。這時襖的裁製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並喜作彩繡裝飾。
1、①交領短襖(衫) 上圖為文物,下圖為現代製作:
②交領長襖(衫)
2、豎領斜襟襖(衫)
又稱明立領,通常用金屬子母扣或珍珠、瑪瑙扣,不用盤扣佈扣。
此款在文物中只見長襖,並無短襖版型,現代則有短襖形制衍生而出。
圖1為文物,圖2為現代商家制作。
3、豎領對襟襖(衫)
長款存疑。
上圖為文物,下圖為現代商家制作。
4、方領襖(衫) 此款一般有肩褶。長款存疑。
5、圓領襖
有右衽版型和對襟版型兩種。圓領襖特指明制圓領女襖衫,除此之外,另有多種圓領款式,不在此列。
此款長短皆有。
右衽版型:
上圖為傳世實物,下圖為現代商家制作,內穿交領中衣,配馬面裙。
對襟版型:
附一:披風
披風是罩衫的一種,與褙子相似,亦有說披風即明制褙子。其款式有直領、豎領兩種。
直領披風:領子開至胸前,以金屬、玉製或帶子繫結。袖口較寬。男女皆可穿著。
圖1為明代容像畫,圖2為文物,圖3為現代商家制作。
豎領披風:領子綴以金屬子母扣,胸前用細帶繫結,袖寬大小皆有。
此款目前只見於女款。
附:雲肩
雲肩,又叫披肩,最遲在東漢時已經成為了普通人的衣飾。早期雲肩多數形似翅膀墜於肩頭兩側,不過從沂南漢幕壁畫中的百戲圖來看,也有圍脖子一週的雲肩。大約在宋金時期圍繞脖子一週的雲肩逐漸成為主流。明清時期更為流行。
雲肩多在歲時節令或婚嫁時佩戴,民間常在雲肩吊穗上綴以銀鈴。
傳統漢服皆是平面剪裁,唯獨雲肩採用立體剪裁,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繡制而成。大多數雲肩用四個雲紋組成,叫四合如意式,還有柳葉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題,例如富貴牡丹、多福多壽、連年有魚等等。
此種樣式因工藝複雜,尚無現代商家復原製作。現代有老工藝匠人傳承。
漢服女裝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裙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不宜袖長、裙長過短。尺寸以寬大合身為宜,不宜過於收束侷促。
漢服剪裁需有前後中縫,一般也要求有接袖。
漢服女裝基本款式分類:
一、按時代分類(以各個款式流行的時代為準,不以出現時代為準)
漢代及以前:交領齊腰襦裙,曲裾,直裾
隋唐五代:齊胸襦裙(由交領向對襟發展),大袖衫,半臂,坦領襦裙,圓領袍
宋元:褙子,對襟齊腰襦裙,比甲(背心)
明:襖裙類皆是明制。
二、按適用場合分類(以現代眼光分類
常服類:齊腰襦裙,齊胸襦裙,直裾,半臂,坦領襦裙,圓領袍,褙子,明制短襖。
禮服類:曲裾,齊胸襦裙(較華麗的),明制長襖(大襖)、披風等。
三、按用途分類
內衣:中衣裙褲(即穿於外衣內的交領衣、褶裙、褲子),中單(穿於外衣內的通身長衣),抹胸(即吊帶背心,又稱抹肚,心衣,抱腹,主腰。肚兜為清代稱謂,不在此列)。
相當於睡衣、秋衣、內衣。
常服:襦裙,褙子,短襖,直裾等,相當於家居服。
罩衫:大袖衫,比甲、褙子、披風,長襖等,既可作常服,也用於出行或拜會等正式場合。
裝飾:披帛,宮絛,繫帶,雲肩等。
另:
曲裾在當時並不只作為禮服,其內有時穿襦裙,有時只穿中衣。曲裾外不能另加罩衣。
斗篷並無資料顯示其真實存在過,故不納入漢服體系,僅作為配飾。
多有模糊不解之處,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