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汗青正浩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不留預備隊,也就是一局定乾坤,要麼大勝要麼崩盤。沒有預備隊,能夠把全部兵力投入戰鬥,最大限度增強戰鬥力。沒有預備隊,也意味著一旦出現意外,則沒有兵力應急。能夠不留預備隊的指揮官,不是太愚蠢就是太精明。要麼愚蠢得發現不了危險,要麼精明得預見到沒有意外發生。
淞滬會戰,蔣介石沒有聽從李宗仁等人建議留十幾個師做預備隊,一旦上海無法堅守則這些預備隊可以掩護大軍撤退。蔣介石用掉了最後一個師,結果是上海撤退時無兵掩護,撤退就變成了潰退甚至潰敗。國軍從上海一路潰退到蘇州甚至南京,造成耗費巨資的蘇福防線無兵可守不攻自破,造成南京疲兵再戰損失慘重。
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9個縱隊全體出動,5個縱隊圍攻孟良崮國軍整編74師,4個縱隊阻擊湯恩伯兵團的救援,這次用兵打到粟裕出道以來最大限度。結果粟裕成功了,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被消滅,基本粉碎國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粟裕和劉伯承都用完全部兵力,粟裕說用兵到了極限,又要阻擊杜聿明集團南下,又要派兵支援劉伯承消滅黃維兵團,又要威脅徐州不讓杜聿明全力南下。劉伯承更說是“傾家蕩產”,全部兵力又是圍攻黃維兵團又是阻擊劉汝明、李延年兵團救援黃維兵團。淮海戰役打贏了,加速解放戰爭程序。淮海戰役打輸了,影響解放軍過江。
-
3 # 小青年娛樂文化
豈料胡璉是有備而守,半個月內督促部隊構建了幾百個“子母堡”,華野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傷亡,攻擊頗為艱難;而鑑於兩個月前“孟良崮戰役”的教訓,蔣介石嚴令邱清泉和黃百韜不得逤巡不前,兩部在範漢傑的統一指揮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璉最為困難的時刻,黃百韜所部突破了華野阻擊線。
如果此時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預備隊,填上去再堵住黃百韜一天,土木系發家部隊整編11師將在劫難逃。可惜粟裕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華野攻堅所用的炸藥包都溼透了,聞知援兵即將到達的胡璉蒐集僅存彈藥,居然發起了反衝鋒,徹底打亂了華野的佈署,為避免腹背受敵的被動,粟裕下令撤出戰鬥。
範漢傑又調集李彌整編第8師等部隊,全力合圍華野西兵團,解放軍折損頗重,陶勇回憶突圍戰鬥“困難程度比長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戰役佈署的軍事專業中,對編成內的兵力、兵器進行任務分配時,必須預留出一定的機動力量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戰役“預備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作戰,在最危急的時刻預備隊都將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預備隊不僅要留,還不能輕易使用,非常考驗指揮員的時機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於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的名將,一個月後華野再戰沙土集,不僅打援兵力超過主攻部隊數量,還足足留出了一個縱隊的戰役預備隊。經四天激戰,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俘敵師長以下8000餘人,而外圍的邱清泉雖欲出手相救,卻根本無可奈何,因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進去,華東野戰軍打了一個翻身仗。
在這一點上,東北野戰軍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戰役一定要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否則心裡不踏實。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錦州戰役中,林彪使用五個縱隊攻城,以第4、第11兩個縱隊外加兩個獨立師在塔山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援錦,黃埔一期的侯鏡如手中只有11個師不足10萬人馬,而東野兩個打援縱隊和臨時指揮的獨立師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兩,按理林彪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將東北野戰軍最強大的第1縱隊作為“總預備隊”,佈署在阻擊部隊身後,既可以在攻城出現困難時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時及時頂上,林彪用兵之謹慎可見一斑。儘管攻城和打援都順利完成任務,第1縱隊始終沒有投入戰鬥,但預備隊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攻城和塔山部隊都有信心和底氣。有預備隊保持機動,則一旦複雜的戰場上出現異常情況,指揮員不致無兵可調。
兵法上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許多人誤以為這個奇字是出奇(qi)兵制勝的意思,其實謬也,此字讀(ji),就是預備隊的意思,是統帥手中的底牌和絕殺力量。一個優秀的統帥,不僅會合理留出預備隊,還會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向投入預備隊,從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直至勝利。
-
4 # UFO101
從古代到現代戰爭都有預備隊,古代叫總接應,因為戰爭從來都是充滿變數的,戰場的不可預知性決定了軍隊一定要戰爭中留預備隊應對戰場突發情況。預備隊除了應對戰場突發情況,也有戰場疲勞部隊輪換、戰場區域性突破等作用,如果戰場持續時間過久,前線部隊需要輪換,戰場上敵人出現弱點時,預備隊可以作為突擊力量以壓倒性優勢突破防線,對敵人致命一擊。
-
5 # 使用者3703034883
一支軍隊的領導者必須要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和領導能力、卓越的指揮才能和豐富的作戰經驗,才能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對於但凡有一點經驗的軍隊指揮官來說,在每場戰爭之前,他們都必須安排一支預備軍團,這支預備軍團不上前線,留在後方待命,為什麼軍隊領導者寧願縮減在前線搏殺的戰士數量,也一定要在後方留一支預備軍呢?
預備軍團雖然不能幫上前線戰士大忙,但是從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來看,對戰爭結果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預備軍,因為預備軍代表著後援力量,在前線搏殺的先鋒力量們體力耗盡、逐漸不能支撐下去的時候,後援軍的力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而且對於當時在戰場上精疲力盡的戰士們來說,他們的援軍到來會給戰士們莫大的精神鼓舞和心理安慰,如果局勢良好,戰士們往往會一鼓作氣,結束戰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
預備軍團的戰鬥人員數量和出場時機同樣重要,一隻精銳的後備軍團如果沒有把握好戰鬥時機,也就不能充分發揮其決定性的作用了。所以說預備軍團必須好好安排、正確使用,才能對戰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預備軍團的重要性,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因為預備軍團而扭轉戰爭局勢的例子都不少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那場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裡,德軍進攻部隊火力全開,雖然遲遲不能攻下,但是當時在莫斯科城內的戰鬥人員也就要精疲力竭了,在這時斯大林緊急作出決定,向莫斯科保衛戰派出了大批後援軍團,莫斯科保衛戰也因此取得了勝利,成為蘇聯戰鬥史上光輝的一筆。在中國建國之路上著名的長沙會戰中,預備軍團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6 # 雷神之錘
在作戰行動當中,無論是戰術,戰役,還是戰略上都需要保證一定的預備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戰原則,預備隊的目的主要就是應對突發情況,也是作戰計劃的一個部分。
通常來說,在防禦作戰當中,預備的目的為防備出現的缺口,應付突發情況的情況,在進攻當中,預備隊的主要用途就是發展勝利,當一線部隊開啟敵人的缺口之時,預備隊及時投入可以繼續發展勝利。
沒有一支預備隊,實際上一旦出現計劃以外的情況將很難應付,在各級作戰當中,實際上都強調有一定的預備隊,通常來說,在某些作戰當中,尤其是在防禦作戰中,對預備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往往可能有1/3的部隊用於預備隊,在進攻當中,預備隊的用途也一樣很大,只不過在什麼階段安排的問題,這個屬於相當複雜的安排。
預備隊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並非可以隨便的,或者說,不需要,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一旦出現問題之後無法補充,當敵人突破時,沒有兵力去封鎖突破口,或才,突破敵方防線後沒有力量去發展勝利,這都是一個令人很尷尬的事情。
-
7 # 優己
不管誰來打仗,預備隊肯定是要留的,而且決定戰爭走向的肯定是預備隊的兵力與戰鬥力!首先我們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預備隊就是後勤力量的保障,打仗要給前線戰士輸送給養輸送彈藥,否則一頓亂槍過去前線士兵就得全部拿燒火棍打仗了。一般來說的到了戰鬥最關鍵時刻,抄著扁擔衝上去的就是這些火頭軍。歷史上由火頭軍決定勝負的戰爭還真不少,比如大唐名將薛仁貴就是火頭軍出身的,按著大唐軍法,從軍兩年內的都得去當預備役雜役,只有兩年以上的才能上戰場,薛仁貴熬不住,戰場抗命先出彩了,三箭射殺七將,還有一箭是殺三人的。
其次,充當預備隊的往往還有統帥的衛隊。在戰場上經常會有針對敵人指揮部的斬首行動,假如統帥部不留衛隊那麼碰到敵人偷襲則指揮部就會被打掉了。這是必須就預備隊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作為防守的一方往往會出現戰士傷亡導致防守陣地出現缺口,這時候就需要預備隊去補防這些缺口,否則敵人攻進陣地之後地形優勢就會被抹平掉,到時候根本守不住。而進攻方由於攻擊不一定順利,這時候也需要預備隊上去替換下來攻擊部隊,讓前線保持戰鬥強度,不給防守方有喘息機會。
-
8 # 飛翔D荷蘭人
除了班一級作戰不留機動兵力其餘建制作戰都會留小到一個戰鬥小組 大到集團軍群的 機動預備隊排一級作戰排長會留下一個戰鬥小組 這樣各班作戰有變動可以隨時補充進去多數為各班抽調。三人至六人的樣子視任務性質。連裡普遍用兩個排作戰通常三排會做一些支援性任務 比如集結號裡九連全連往上壓三排還是要抽人抬傷員 普遍為一個完整的建制班。營一級除了要保留一小部分支援火器通常分兩個梯隊佈置機動兵力 比如一連,二連包含機炮連大部的加強完成主要攻擊任務 三連用一個排或者再加強一個班用於輔助任務比如佯動穿插之類的。另外營長會在手裡留下一個加強班作為第二梯隊 第一梯隊就是沒有領到任務的三連剩餘兵力。隨時補充或者待機支援一連或者二連作戰。基本的營以下戰術會這麼使用兵力。可能大家會認為這樣扣下一個連 戰鬥人數不就少了嗎?其實完整建制的戰鬥建制要比同等人數的臨時建制戰鬥力強的多。如果三個連都留下相同的人數都頂在一線 就會有三種不同的情況需要處理。營長調人 沒法掉 三個連的機動兵力互不隸屬互不指揮。集合起來沒法打仗 還不如要一二連擴大攻擊面 然後給予一定的加強 這樣只要處理兩個變化點就可以了 一旦需要支援就可以命令一個整建制的排去支援戰鬥。這個排直接歸屬被支援的連指揮 戰鬥完成後歸回建制就可以了 有排長 指揮自己的班長 班長指揮各個戰鬥小組。人頭熟好指揮不亂。就是進行一次加強後 營長手裡還有至少一個建制班。可以進行二次機動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步兵班,火器配備齊全的滿員戰鬥班都可以獨立支撐一個小高地封鎖公路。一個班陣地構成也挺複雜的呢)
-
9 # 職場華佗
就象企業的重大決策要留預案防止最壞的概率出現;軍隊同樣要留預備隊以彌補末考慮到的漏洞和防止意外事件突發後無兵可用。
-
10 # 黃帝a千年傳說
預備隊是應付不可預料的戰機,對手也許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沒有預備部隊那就輸定了,如和高手下棋,千計百算還是想不到對方會來意想不到一招,所以必須預備隊!
回覆列表
預備隊是一個軍事術語,指的是作戰中作為機動使用的兵力編組。而由於近年來鋪天蓋地的各種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人們對於預備隊這個概念也較為熟悉了。在戰況緊急時,指揮官通常就會來一句:“把預備隊給我派上去!”然後危機就迎刃而解。似乎預備隊的作用就是“救火”,那麼,在真正的戰場上,預備隊是否真的是必須留的呢?預備隊又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預備隊其實古已有之實際上,預備隊並不是一個近代才出現的概念。早在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提出了“鬥一守二”的概念,即只出動三分之一的兵力參加戰鬥,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預備隊。馬其頓軍隊、古羅馬軍團中也有留預備隊在後方以備不時之需的做法。
三國時期,在夷陵之戰時,蜀漢軍隊遭遇大敗,趙雲率軍從江州趕赴救援,雖然由於路途較遠,時間倉促,並未對戰局起到太大作用,但也算是古代戰爭中預備隊的一次實際使用。
晚清時,由於承平日久,軍隊將領對於指揮和部署思維僵化,在戰鬥之中,預備隊逐漸由主將的親兵兼任,親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主將,因此預備隊應對突發情況的功能也得不到發揮。這一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得到了完全暴露,日方史料回憶稱,清軍的預備隊總是躲在後方,在戰況不利時往往是第一個撤出戰場的。
近現代戰爭中,預備隊的理念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軍事理論與實踐的不斷進步,預備隊的概念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預備隊並不只在戰鬥中使用,進一步出現了戰役預備隊、戰略預備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十分先進,其實際應用也非常精彩。
蘇聯軍隊並不僅僅簡單地將部隊分為作戰部隊和預備隊,而是更加細化地分為了若干個梯隊,進行縱深梯次戰役佈勢。在進攻作戰中,首先在選定方向投入衝擊梯隊,用於突破敵戰術防禦,在突破防線後,立即投入暫時等待在後方的發展突破梯隊。發展突破梯隊由機械化步兵、坦克、騎兵等快速部隊構成,在敵軍防線出現短暫的漏洞時迅速突入,撕開防線,搶奪重要地點,將戰鬥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在這之後,敵已被全縱深壓制,此時再投入新的預備力量對敵實施戰役追擊,以求徹底擊潰敵軍。
在防禦作戰時,蘇軍設定兩道防線,在防線之間佈置若干反坦克地域,同時將快速部隊作為機動預備隊使用。當敵軍試圖突破防線時,預備隊迅速增援前線。若敵軍速度較快或力量較為強大,突破第一道防線,就會在蘇軍防禦縱深陷入佈滿反坦克地域的“迷宮”裡,遭到不斷的打擊。
蘇軍將部隊編為若干梯隊,在前一梯隊完成任務,攻擊停頓後立即投入蓄勢待發的後續梯隊,將前一梯隊取得的戰果接過來繼續擴大。這樣的佈置超越了傳統意義上預備隊單純的“救火”作用。
此外,蘇軍在對戰略預備隊的運用上也有出色表現。在德軍進攻至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時,雙方陷入膠著的城市攻防戰中。蘇軍將防衛莫斯科的龐大戰略預備隊暗中移動到斯大林格勒,出其不意地殲滅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逆轉了南線局勢。破其一點,使德軍自蘇德戰爭開始時的進攻勢頭戛然而止,從此戰爭形勢發生了轉折。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對於預備隊的應用也有相當成熟的經驗。例如,東北野戰軍常常會使用戰鬥力最為強悍的一縱作為預備隊。雖然一縱不直接投入戰鬥,但他們的存在使得在前線奮戰的其他部隊沒有了後顧之憂,能夠全神貫注地完成任務。
現代戰爭,預備隊不可或缺不難看出,預備隊從小到大,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正是軍隊機動方式的轉變,運動能力的增強,使預備隊在戰爭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到了現代,各國的軍事理論都沒有放棄預備隊的思想,反而將預備隊更加細化,分出了防化預備隊、反坦克預備隊、工程預備隊、合成預備隊等不同單位,以根據需要的不同投入不同的預備隊。
中國在新一輪的軍改中成立了五大戰區,其中中部戰區被其他四個戰區環繞,可隨時支援其他戰區,可以看作是全國的預備隊。美軍甚至還有“海上預置”的做法,即在熱點地區附近,將一部分戰役、戰略儲備物資和裝卸裝置打包安置在運輸船上,在美軍需要投入作戰時,這些物資可以有效地保障初期的消耗。這種做法也許只有財大氣粗又掌控制海權的美國佬幹得出來吧。
總而言之,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是任何指揮員都不可能事先完全估計到的。這要求必須有一支隨時可以出動且速度較快的力量作為預備隊。在戰略上,一個國家同樣需要有隨時能應對突發事件的預備力量,以備不時之需。這樣看來,預備隊確實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