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621016wl王凌
-
2 # 中博士的世界論
孔子有很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論,如: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等等還有不少,這些都是君子和小人之別,尤其重要的是孔子的君子小人,並不是現代人理解的意思,孔子的君子小人劃分最開始是對學生的分類,子曰:“有教無類”,孔子教之前雖然沒有分類,教之後就有了分類,孔子把人分為五類:無類人、小人、君子、聖人、聖賢。小人就是懂了一些知識後,就沒有長進,不能進行深造了,說白了就是普通人,就是大眾的多數,就是平常人,就是小人物;君子是有大悟,並能理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孔子周遊列國帶的學生就是孔子認為的君子之人。
上面君子的描述都不全面,孔子對君子之道有一個全面的論述,只有一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每一句涵蓋了“天時、地利、人和”,更涵蓋了“學道、傳道授業、解惑”,更加闡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這三句話的意思課本上理解嚴重錯誤,詳解見本人文章《全面解讀論語》。
這三句話就是君子之道,孔子最終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世界大同”,周遊列國發現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周遊列國失敗,退而求其次,實現了“學道、傳道授業、解惑”這一理想。
-
3 # 冷國儉
問答題,唯需回答問題即可。濫竽充數是專業人士。糾正一個問題,《論語》作者不是孔子,是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之言及孔子同弟子的對話,其作者是個千古之謎。
《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二十篇,五百一十五章。關於君子語段抄錄如下: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
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1.2)
3、君子不重則不威(1.8)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14)
5、君子不器(2.12)
6、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3)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8、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3.7)
9、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3.24)
10、君子去仁,惡乎成名(4.5)
11、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5)
12、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4.10)
1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
1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1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4.24)
16、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5.3)
17、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5.16)
18、君子周急不繼富(6.4)
19、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6.13)
20、文質彬彬,然後君子(6.18)
21、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6.27)
22、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7.33)
2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7.37)
24、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8.2)
25、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運鄙倍矣(8.4)
26、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8)
27、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28、君子不次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10.6)
29、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11.1)
30、君子不憂不懼(12.4)三見。
3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12.5)
32、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己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12.8)
3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12.16)
34、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
35、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
36、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13.3)
3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38、君子易事而難說也。(13.25)
3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13.26)
40、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
41、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
42、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
43、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
4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4.27)
45、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4.28)
46、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15.2)
47、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15.7)
48、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15.18)
49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
50、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15.20)
5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21)
52、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15.22)
53、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5.23)
54、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55、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5.34)
56、君子貞而不諒(15.37)
5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6.1)
58、孔子曰:“司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末見顏色而言謂之瞽。”(16.6)
5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而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6.7)
6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16.8)
61、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16.10)
62、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17.4)
63、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17.21)
64、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7.23)三見。
65、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17.24)
66、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18.10)
67、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矜不能。(19.3)
68、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可泥,是以君子不為也。(19.4)
69、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19.7)
70、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歷。(19.9)
71、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19.10)
72、君子之道,焉可誣也?(19.12)
73、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19.20)
7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19.21)
74、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20.2)二見。
75、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0.3)
君子,巜論語》中約83見。
至於孔子皆能否做到,其為聖人,毋庸置疑。這些富於哲理的語錄,是生活感悟的結晶,是生命深邃的體驗與醒悟。是社會實踐高度概括與總結,是心靈的閃光,是心靈深處之靈動而產生的凝鍊,自然生動而感人。自然而然地不是強迫地指導著芸芸眾生。
公元20190919
公元20190918
9、
-
4 # 陳廣逵
《論語》不是孔子寫的。《論語》是由孔子弟子記載、儲存、提供並初步整理的,由再傳弟子新增的,記錄孔子與部分弟子言行及個別學習內容的“片段”式散文集。
我依據的文字,去掉篇名、標點符號等,《論語》全書僅一萬五千九百四十六字,這其中還包括原本重複的。
《論語》中“君子”凡107見。
“君子”是與“小人”相對應的概念。這一組對立概念,既抽象又具體,從不同角度劃分,可以分出若干組別: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道德低下的是小人;學識修養高的人是君子,學識修養低的人是小人;志向遠大的人是君子,目光短淺的人是小人;寬宏大量的人是君子,氣量狹小的人是小人;做事大氣的人是君子,做事小氣的人是小人;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是君子,身分低沒地位的人是小人;富貴的人是君子,貧賤的人是小人……
當然,人們一般認為君子是道德境界高尚的人,從這個層面看孔子是真君子。《論語》中談及的君子之風孔子都做到了。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主義、有追求的人,為了弘揚“仁”,維護“禮”,他堅守“義”,做到了“信”。做為聖人的孔子有高人一籌之處,又沒有完全脫俗,通俗一點說,孔子是一個對自我嚴格要求,積極進取的有思想的人。孔子不是神,也不是妖,他待人處事“無可無不可”是一個沒有私心的實實在在的大好人,是個品行正直而又不固執、不任性的好人。
-
5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首先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只是個普通打工者。論語中的君子都是特定人物!老夫子把人分成君子小人就註定了階級對抗!知易而不識易。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坦蕩蕩,老夫子確從沒坦蕩過,教人這樣做那樣做,做不到行不言之教,即拿不起也放不下!君為輕民為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兩權相爭取其中!一直都在打太極,就是解決不了問題。
-
6 # 猛哥厲史
再看他對君子的論述
1.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不會像器具那樣,只在某一個方面有用處,而應博學多識,在多個方便都有著相應的技能。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
孔子的技能在當時算是多的,但做不到“治國理政”,外交時有個夾谷之會,孔子下令腰斬了齊國多名喜劇演員。
2.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子貢問孔子怎樣做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孔子回答說:“把想說的話,先踐行了,再按照你做的說出來,這樣便可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了。”
孔子讓別人守孝三年,不得娛樂;宰我認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在背後大罵他不仁。可孔子自己在母喪當年就想去吃霸王餐。從這點來看他是個偽君子。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別人,但卻不以私情互相串聯;小人會相互勾結,但卻在道義上不能團結眾人。
孔子跑官要官就是託關係、走後門,用私情和別人串聯。從這點來看他非君子所為。
4.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對待天下的人與事,沒有一定要去做的事情,也沒有一定不去做的事情,只會遵循道義去做該做的事情。
孔子痴迷為官,周遊列國十四年,就是一定要當官,甚至反臣給官他也想幹。並未遵循道義。說明孔子說一套做一套。
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關心的是德行,而小人關心的是土地田產。君子想到的是法律刑罰,而小人只會看到眼前的實惠。
孔子本身是反對法律的,子產和晉國“鑄刑鼎”向社會公示法律條文後,孔子氣得詛咒晉國滅亡。孔子重視禮,不看重法律,他甚至認為法律是有害的。
6.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夠知曉大義,小人只會看重切身利益。
孔子及其賢徒們在衛國白吃幾年飯,人家一出事,他們就跑了。這就是孔子及七十二賢的“義”。
7.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遠離了仁義,又怎麼能夠稱得上是“君子”呢?君子在一頓飯的時間也也不能違背仁義道德,即便是在最緊迫的時候也能夠按道德去做事情,即便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能夠按德行去做事情。
8.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君子能夠做到慎重的說話,而敏銳的行動。
這一點孔子也沒做到,經常脫口而出,自相矛盾,並未慎重說話。孔子一會無實據地亂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一會又說:“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要遠離盛德?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出自《論語·述而》。慼慼:憂愁。君子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蕩安詳,小人心胸狹窄常常迫促憂愁。孔子這句話是對比君子與小人的內心常態。
孔子曾讓子貢搞外交以阻齊伐魯。子貢一行,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用的是陰謀詭計而非坦蕩蕩的行為。
10.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論語·子張》。食:同“蝕”。君子的過失,好像日蝕、月蝕那樣。他犯過時,人人可看見;他改過時,人人都仰望他。這句話是說君子也會有過失的,但他的發生過失和改正過失都是正大光明的,因而人們不會減弱對他的景仰和尊崇。
孔子到了武城,聽到管絃和歌唱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了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習了道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是同他開玩笑罷了。”
被學生指出錯誤後,還死不認錯。卻說自己之前是開玩笑的!這就是孔子對犯錯的態度。和自己提倡的君子的做法完全 相反。
回覆列表
抱歉,一知半解,不敢班門弄斧。只記得老師教過一句子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思而慎於言有道而正焉。慎言慎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