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
2 # 老虎他爹
不應該。
首先,漢字溯源本身還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不是一門完整的學科
漢字溯源還有很多沒解決的問題,許多隻是學界共識,隨著時代推移,現有的一些結論很可能被推翻,這樣等於讓學生學了很多偽知識,功課負擔也變得更沉重了,意義不大。
其二,語言的關鍵在於應用,現在在應用教學方面我們還沒解決好
拉出100個接受大學程度教育的中國學生,真正能寫文章的不會超過10人。很多人說話很好,寫東西卻很糟,讓人很難理解。
作為專業文字工作者,個人的體會是,漢語如1周不寫,寫作能力就會大大退化,如果1個月不寫,那麼基本就寫不了文章了。我個人曾在媒體工作多年,中間離職6年,再回報社,基本就不會寫文章了,經過大概1年時間的訓練,才重新獲得寫文章的能力。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答題不是文章,就是隨便聊聊,既不用太嚴謹,也不會考慮語法之類,閒的發慌的人不要沒事找事)
這種情況不僅中文教學中存在,英文教學中也存在,美國曾有一個統計,說大學畢業生中,能正確使用英文的人不超過6%。以往英文教學的共同成果是,很難培養出一個能寫文章的學生來。
外行會覺得語言應用的教學很簡單,其實不是,其中還有很多人類未知的東西,要突破它,可能100年都不夠用,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語文教育在這方面只能做到10-15分,即使如此,學生也經常抱怨語文功課太重。如果能提高到60分,就是一個偉大的成績了,不要再隨意增負。
其三,漢字的源頭與今天的漢字關係不大
漢字有其源頭,但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它本身的含義在不斷擴大、不斷改變,字只是工具,只有放到句子裡才能產生意義。
我始終對現有教學很不滿,就在於在字上下功夫太多,而學生整體閱讀量太小,所以學生不瞭解句法,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字,如果仔細看文章,主語與謂語、謂語與賓語、形容詞與名詞、副詞與動詞之間不搭配的情況特別常見,指出來時覺得很搞笑,但寫的時候自己就是不知道。
比如我曾經看一位老編輯的文章,寫道:“我前腿一疼,整個人就站不住了。”我就問他,你的後腿在哪?人類有前腿後腿之分麼?
老編輯聽了也覺得很搞笑,但不知道為什麼就這麼寫了。他的意思我很明白,就是一條腿在前,一條腿在後,這是一個特殊的箭步動作,可這麼寫就會產生兩歧,而兩歧是病句的一種。
漢語原本就比較模糊,就像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說,想要分清“老科學的家”還是“科學的老家”,所以兩歧的情況特別多,這就只能透過多閱讀來解決。單靠了解字是不行的。
到目前為止,漢字溯源只有學術意義,漢字有的源頭可以糾正今天的誤會,比如即和既,但有的就不行。特別是白話文的基本單位是詞,不是字,同樣的字在不同的詞中音、義都不一樣,溯源是沒有什麼用的。
如果是成詞溯源,那就太多了,學不勝學。
其四,文字以方便為好,不應太複雜
文字學過去被稱為死學,因為一旦鑽進去,內容太駁雜,且能創造出一種知識快感,可問題在於,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或不太能解決現實問題)的知識,只能作為個人興趣,不能要求人人掌握。
語言應該簡單更簡單,應該承擔起傳播知識、提高智慧的基本任務。
清代華人也曾將培根的光學翻譯成漢語,到今天人們也看不懂,因為都是古文,2/3的內容是今天學者都無法解讀的,這樣的天書又怎麼可能讓中學生看懂呢?可今天學過中學光學的學生,他的相關理論水平絕對要比當年培根要高明。
知識是好東西,但千萬不要將廢學、無用的知識也一併看成好東西。我們應該避免絕對功利主義,但這並不等於說,要完全排除理性視角。
-
3 # 嚴師說字
漢字溯源應該進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漢字不是英文符號,漢字溯源的過程就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漢字具有自定義功能,漢字的形成過程就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的過程。如齊(齊)到濟(濟)的過程,知道齊的本義就會讓學生知道竹簡的製作過程,就會了解為什麼要這樣簡化;知道濟的本義,你就會知道“經濟”一詞的意義。知道經濟與計劃有關。自漢語拼音實施以來,人們把漢字作為英文符號英文單詞來傳播,離開固定的片語就不懂單個漢字,如“泊”,老師也不明白“泊”的本義,就知道和停在一起讀“bo”,和湖在一起讀“po”。就會出現“鴻鵠”讀錯現象。
下面用“齊”和“濟”來說明漢字溯源教學的重要性。
齊(切系切qí)齊是由齊簡化而來。從甲骨文和金文來看,畫的是三棵竹子的一個竹節,相同高度竹子每節幾乎是相同的,劈開後可以作為刻字或寫字的竹簡。齊隸變楷化後把製作竹簡的過程融入了進去。齊中“亠”指示上頭;“丫”指示從上到下把竹子劈開;丫的左邊是刀,右邊是刀的變形,“ ”刀的反字,指示兩刀把竹劈子切分相同長度;下面的”是由亓的變形,指古代的几案,指把竹劈成片放到案板上切分,變形後也可理解放置兩塊等距寬度的木板做規矩,將竹簡切的長度一致。簡化後的齊是文和亓的省形組合的字,文指刻有文字或寫有文字的竹簡捆綁在一起,放置在几案上的畫面。讀音是切(qie)和系(ji)的切音(qie+ji),表示把切好的竹劈子有序捆系在一起製成竹簡,用於記錄文字。齊的本義就是製作竹簡的過程。可以引申1.平整、整齊,如修齊、良莠不齊、參差不齊、隊形整齊;2.完備,如齊全、齊備、人還沒有來齊;3.整治、整理,如‘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4.使同等、一致,如齊名、‘人心齊,泰山移’;5.達到同樣高度或長度,如見賢思齊、水齊腰際、河水齊腰深;6.跟某一點或某一直線取齊:齊著根兒剪斷 、齊著邊兒畫一道線;7.共同、同時,如齊唱、齊步、並駕齊驅、百花齊放;8.聲韻學上齊齒呼的簡稱,如開、齊、合、撮;9.國名。戰國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東南部一帶。10.朝代名,南齊、北齊;11.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所建國號;12.姓。
濟(計)是由齊和汁的省形“氵”會意而成的字。齊表示製作成的竹簡;“氵”表示墨汁。所以濟是墨汁和竹簡的搭配。濟借“計”聲表示墨汁和竹簡要合理搭配,計算好,任何一項多了都浪費。懂了“濟”這個字,你就明白“經濟”一詞的含義。比那些經濟學家從外來語中翻譯的概念更容易理解。
漢字隱含無數有價值的文化資訊。漢字有透過字形、字音進行“自定義”的功能,這種“自定義”是透過造字的原始表象定格下來的。因此漢字成了“活化石”,隱含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許多文獻資料中查不到的歷史懸案,可從漢字中尋找他的脈絡。
-
4 # 漢字谷主
現在的語文教育多是拼音法,詞句及語法規則等是借鑑英語規則而來的,本來語言之間的借鑑也很正常,關鍵是這樣的方法,把語文的根給丟了!
語文的根是什麼?當然是文字。
漢字是語文教育的基礎,因此學生必然瞭解漢字的造字原理及造字時的思維邏輯,才能更好的理解文字本身。
看看中考高考的狀元,丟分最多都是古詩文及作文,恰恰古詩文和作文的核心是對漢字的理解與應用,特別是詞句的應用。
漢字源頭來於自然影象、自然規律及社會習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獨體文中的象形字,是自然影象的抽象,這點好理解,而合體字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文組成,產生的文字與獨體文字身是有關係的。
這裡舉幾個例子,幫助理解,如:草,有一草,二草,三草,四草,均由獨體文一草而產生創造出來的。
這是自然影象,
抽象出:一草(屮),二草(艹、草),三草(卉),四草(茻),這也是地上草生植物自然生長的思維流向。
【屮】
--- 一屮,描述由地上植物向上(丨)生長自然現象,同時表示地上初生植物,初生成屮象形
造出的【生】=【屮+ 土】(地上草木生)【甫】=【屮+ 田】(田地初生屮)
【艸】
--- 二屮-【草】本字-【艹】,表示“艹”類植物及其製成物構成屬性。【草】=【艸】=【艹+ 早】【艹】字頭合體字-- 矇蔽、萌芽、苗茁菜等字。
【卉】
--- 三屮- 三表示多,表示眾多草類屬性植物彙總統稱。本義詞語- 花卉、草卉。
如果不瞭解漢字的本源,象奔、賁(噴、憤等)構字中“卉”,有可能也會理解為三屮,事實上,圖文由“三止”構成,由而非由“三屮”構成。
【茻()】
--- 四屮,表示有眾多“屮”,描述“莽莽眾草、莽莽草原、草叢”自然現象。
造出的字:【莽】=【茻+ 犬】【莫】=【茻+ 日】【葬】=【茻+ 死】
由上可看出,語文教育缺了“漢字溯源",不瞭解造字原理,語文水平是很難有進步及深入的。
.
.
-
5 # 李春光445
男由(田力)組成,牛也在田間出力。應在人下加一點指示,性特點為男。古代的男字是管理農具官吏。稱為,象現在西方稱為男爵。
-
6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漢字有三性內容,即顯性內容、隱性內容、神秘內容。以東字為例來說吧,早上看到太陽從樹林中升起來,中太陽在樹的頂上,即杲。太陽落下被樹林遮住了,即杳。這個內容叫小人文化,意思是少年學習的內容,這就是顯性內容。
隱性內容:東方分為甲乙寅卯四方,東與南、西、北、中央的關係等。這些內容叫百姓文化。
神秘內容:東字有鬼神屬性、陰陽屬性、內外屬性、五行屬性等。這些內容叫君子文化。
現在對漢字的認知只相當於小人文化的水平。這個水平還沒有普及,人們的智力是何等的低啊!為了提高人們對漢字的認知水平,“漢字溯源”應該納入教材。
漢字的隱性內容對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奇特的功能。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如果把漢字起源、發展、變遷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只要5、6年時間就夠了,剩餘時間用在閱讀和加強其他學科。首先我們要承認人類是先有文字後有語言,文字都是借用姓字;其次,認清先人造字只有血緣字、輩分字、婚合字、職能字四種,徹底否定象形、形聲等造字觀點。這樣才符合歷史規律,才能在文明文化研究中正本清源。可參考《中國姓氏研究報告》、《人類文明的源頭在哪裡》、《漢字統一的途徑是什麼》、《中國姓氏研究報告發布人類文明密碼》等文章看看,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