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隻冷眼看世界

    簡單說一下宋江。

    宋江,字公明,江湖人稱“及時雨”,因面黑身矮又且於家大孝,人皆稱做“孝義黑三郎”。有人說他義薄雲天,也有人說他小人一枚,評價褒貶不一。

    現舉個例子。

    先說義釋晁蓋這段。“生辰綱”事發後,觀察何濤得到了訊息,前來鄆城找宋江一起抓捕主犯。宋江假意答應,卻偷偷私傳訊息,助晁蓋等人脫險。原文裡這樣寫到:晁蓋問道:押司如何來得慌亂?宋江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著條性命來救你。見面第一句話,不先告訴其目前面臨的危險境遇,先告訴我的為人和目的,捨命救人來了。晁蓋也是有勇有謀豪爽之人,聽完宋押司的種種敘述,知道官兵快來,生命危在旦夕,不問如何出逃,握住宋江之手就說:賢弟大恩難報!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2 # 統領十萬噴仔枕戈待旦

    我們所熟知的宋江是施耐庵書中那個統領水泊梁山,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呼保義宋江。書中描寫的他是雖身在草莽卻素有大志,一心想報效朝廷,建功立業的這麼一個人,這一點其實和歷史上的宋江出入很大。

    歷史上並沒有108將,有的只是三十六個匪類。他們多為窮苦的農夫和漁民聚眾鬧事,打劫過往商旅。當時的宋朝也已經是昏暗不堪,苛捐雜稅讓老百姓生活不下去。

    當時他們在河北,安徽,山東一帶流竄,屬於流寇,並不是以梁山為據點,傲笑山林。而且也不像書裡說的那樣替天行道,劫富濟貧,都是一些無惡不作的山賊土匪。

    他們打家劫舍,肆虐百姓,不過最後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打敗,直接就投降了,並沒有詔安。至於徵方臘這個事其實到現在也並沒有充足的史料證明他去徵過方臘,只不過是歷史上的無名小卒,做的也只是打家劫舍的勾當,史書並沒有過多的介紹

  • 3 # 閒來聊史

    《水滸傳》主要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真實故事改編來的,宋江這個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史書記載,宋江聚集眾多草寇流民多次攻打地方州縣,朝廷派兵征討多次都失敗。趙宋王朝強制將梁山伯收歸國有,逼迫附近打漁為生的百姓繳納沉重的賦稅。被逼走投無路的百姓在宋江的帶領下揭竿而起,插上樑上起義軍的大旗,攻打州縣,開倉放糧,救濟窮人,附近的農民百姓紛紛響應加入,力量逐漸壯大。

    在《宋史.張叔夜傳》有記載,朝廷派張叔夜征討宋江起義軍,事先得知宋江一行人準備從海上攻打州郡,張叔夜在海邊埋伏設下伏兵,讓敢死隊誘惑宋江等人。結婚宋江中計,戰船也被燒燬,退路已斷,宋江副將被抓。

    宋江雖然發動了農民起義,做了起義軍領袖,但很快就被張叔夜的上千人圍困包圍,情非得已的情況下,宋江為了儲存實力選擇了投降。

    和電視劇裡面的一樣,朝廷也並非真心要招安宋江等人,不久後,宋江再次反叛,無奈勢單力薄。宣和四年,宋江被大將折可存鎮壓征討,慘遭殺害。

    歷史上真是的宋江,並不是電視劇《水滸傳》中那個一心要做忠臣孝子、不惜摧眉折腰的形象,而是一個能屈能伸、敢作敢當的英雄好漢。

  • 4 # 航天橋

    1.歷史上真有宋江其人,他也領導農民起義。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

    北宋末期,朝政腐敗,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農民苦於繁重賦稅盤剝,致流離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佔據梁山泊,招募義軍,聚眾起義。

    旋率眾攻打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益都),轉戰於青、齊至濮州間,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到宣和元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

    2.歷史上宋江和小說中的宋江區別

    兩人最大的區別在於真實的宋江拒絕了招安,而《水滸傳》中的宋江接受了宋朝朝廷的招安。但最終的結局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大宋幾百年的歷史裡,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

    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3.其他歷史資料

    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謂:“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張守《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宋史·徽宗紀》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東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宋史·張叔夜傳》所敘最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上記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歷史上也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透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起義的影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江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佔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於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他聚集36個人,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起義,專打社會上的不平,殺富濟貧,反抗北宋王朝的殘酷統治,引起統治者的恐慌。起義發生不久,宋徽宗趙佶便詔令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但由於宋朝軍隊久不征戰,缺乏訓練,戰鬥力極差;又由於宋江“其才過人”,屬下的36個人都是強悍猛勇之士,個個英雄,所以,這次征剿不僅沒有消滅宋江起義軍,反而使其威名遠揚。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宋江等人沒有像《水滸傳》等文藝作品所描繪的那樣,入據800裡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橫行齊魏”,馬不停蹄,千里轉戰于山東、河北一帶。宋江率眾攻打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益都),轉戰於青、齊(今山東省濟南)至濮州(今山東省鄄城北)間,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在數萬官軍的圍追堵截中,起義軍攻城陷地,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雖然人數不多,但卻似一把鋼刀,令統治者聞風色變,“官軍莫敢攖其鋒”,成為一支很有影響的農民起義隊伍。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宋江率部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州縣。宋徽宗趙佶聞知,採納亳州知州侯蒙“赦過招降”的建策,頒旨招安,侯蒙旋卒,此事不了了之,宋徽宗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今山東省臨沂),與官軍周旋年餘。宣和三年初,轉向南攻打沂州(今臨沂),戰鬥打得十分艱苦,結果終因寡不敵眾,被知州蔣園率兵擊敗。二月,起義軍繼續南下,攻打淮陽軍(今江蘇邳縣西南),接著,佔據楚州(今江蘇淮安),進入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境內。在這些激烈的戰鬥中,宋江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軍事才能,指揮若定,謀略過人,戰術靈活多變;同時,正如後來元代陳泰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所說的那樣:“宋之為人,勇悍狂俠”。宋江作戰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帶頭衝殺,打出了威風,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認其有勇有謀。就在同一月裡,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方臘,也率義軍連破處州、秀州(均屬浙江),其攻勢凌厲,使北宋王朝十分驚恐。為了瓦解、鎮壓這兩股農民起義軍,亳州知州侯蒙向宋徽宗上書,道:“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沒有敢抵抗的,說明他必有超過常人的才能。不如赦過招降,讓他率兵討方臘以贖過,或許還能平定東南之亂。”宋徽宗對這個主意十分讚賞,立即下詔給剛剛以徽猷閣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令其設法招降宋江。   

    張叔夜到達海州後,起義軍正準備攻城。宋江和起義軍副將吳加亮等人,仔細分析了海州濱海的特點和城防情況,決定從海上突破,於是直取海濱,俘獲了大型船隻10餘艘。然而這一切,都被張叔夜所派的偵探窺視到了。張叔夜連忙招募敢死隊1千餘人,在近城設伏;然後,再派出小股士卒趕往海濱誘戰,同時將精兵埋伏在海邊。雙方開戰後,伏兵蜂擁而上,舉火燒燬了宋江的船隻。宋江雖然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見船隻著火、退路已斷,也不免有些慌亂。這時,張叔夜又乘勢發動全面進攻,俘虜了吳加亮。宋江在重兵包圍之下,痛感大勢已去,不得已率部接受招降。   

    宋江的結局   

    宋江接受招安以後,又幹了些什麼事情?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爭論頗大,主要圍繞宋江有沒有去徵方臘的問題展開。方臘起義是與宋江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從起義規模上講要比宋江起義大得多,影響也大得多。關於宋江投降後被宋朝派去鎮壓方臘一事,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如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楊仲良的《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後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義,宋江從農民起義領袖變成了屠殺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這就是史學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誌銘》。墓誌銘中明確記載宋江未去徵方臘,折可存是在徵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所以有人認為方臘起義被童貫鎮壓後,他又一次起兵反宋。宣和四年(1122年),起義最終被折可存率兵鎮壓,宋江也遇害身死。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學界爭論不休。但有兩點是肯定的,宋江從發動起義到最後失敗,只有一年多一點時間;起義失敗不久,他便死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華北小麥嚴重乾旱,到現在差不多定局了,還有挽回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