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墨鄂州
-
2 # 星三克油24
我們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看一下:
①唯才是舉的意思是隻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舉薦。
②任人唯賢的意思是隻任用有德有才的人當官。
從字面意思來看任人唯賢更全面一些。
魏晉時期,選拔官員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具體操作方法是由朝廷派駐名為中正的官員。中正依據家世,道德才能三個角度評議各州中人物,具體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將評議結果彙報中央,中央則根據評議的結婚來對這些人才分別委以官職。九品中正制起初是非常有效,為曹魏政權有效的遴選了不少人才,當初曹操仗下之所以人才濟濟與此制度不無關係,這也是魏國最終得以統一三國的重要原因的制度保障。(晉實際上是魏的繼續)。但到魏國晚期及晉朝,由於門閥政治的興起,中正們評議人才逐漸忽略才德,而僅以家世為標準,所選人才基本上為世家大族,以至於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為庶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度僅是世族統治的工具。到南北朝之際,由於北方政權多為胡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更趨衰微。到隋朝科舉制度建立九品中正制度隨廢。
-
3 # 十字接頭
劉備和曹操都是一代梟雄。
這兩位和歷史上所有成功的大人物一樣,都是實用主義者,因為只有實用主義者,才能真正地攏絡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在用人方面,各有特點。無論是以才論,還是唯賢論,其實都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這個人是否對自己的事業能起到作用。
唯才,並不是說品德方面就不要了。
唯賢,也不是能力水平就不考慮了。
無論哪個,都是吸引人才、藉以號召天下的一個口號。曹操手下也有諸多道德人士,劉備麾下更不乏品行不端之輩。
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真英雄,都是不注重小節的。
-
4 # 不知離愁
必須是唯才是舉!大耳朵說的是唯賢是舉實際上用的是唯才是舉!徐庶,法正,龐統哪個是賢者?三爺暴燥,馬超棄父,二爺殺人犯!他劉家從老祖宗劉邦開始基因就不是賢人!他自己又是怎麼做的?還用賢?曹操敢說自己是真小人,他大耳朵敢說自己的偽君子嗎?如果真的蜀漢用賢能有幾人可用?不過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罷了!實際上三家用的都是才而不是賢!身在亂世誰敢說我不怕滅亡而用賢?誰也不敢!為何赤壁之戰關鍵時刻孫權要聽周郎之意而決外事?為何在夷陵之戰時用陸遜為都督?沒有才幹誰敢任用?用賢的結果是加速死亡這種用人方法在亂世誰都懂!不用許攸曹操如何能知道官渡之戰的根本在烏巢?不用鄧艾如何能輕鬆殺入蜀漢?這個用才的基本道理連董卓都能用在呂布身上!我們還用在這個問題上討論嗎?亂世用才可得霸業,和平年代用賢可教化牧民!這才是真理!
-
5 # 胖哥侃歷史
歷史已經給了我們答案。曹操唯才是舉,手下有能力的人很多,名聲壞的也不少。所以幾千年來曹魏勢力雖然是正統,在民間的印象卻不好。除此之外,曹操唯才是舉,不重德行也給後代留下了禍患。公元249年,輔政大臣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的政權。
而劉備的任人唯賢也給蜀國後期帶來了危機。蜀國後期人才凋零,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蜀國後期,國內更是人才凋敝,身為大將軍的姜維竟然鬥不過一個內侍。以至於屯田避禍。蜀國最後也被魏國攻破。
這兩種做法很難區分誰優孰劣。光有德行沒有能力的是為庸官,懶政和不作為對國家沒有一點好處。光有能力沒有德行的就更可怕了。這樣的人會為禍一方,顯然能力越強破壞力越大。
筆者認為若是盛世太平,用德行好的官員更好,可以無為而治。如果生逢亂世,用能力強的官員更好,可以克定禍亂。而曹劉二人生於亂世,個人認為曹操的用人準則更勝一籌。當然,更優的用人準則是德才兼備,一直到今天,德才兼備之人仍然是各大公司選人的終極追求。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說的是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持續。貫穿於這場爭鬥之中的則是一場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鼎足三方爭謀士,也爭武將,爭大人才,也爭小人才,都希望自己能謀士如雲,武將如林,因為大家深知,人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本文從人才的招納與管理方面簡單介紹了曹操和劉備的不同人才管理思想,希望現代管理人員能借鑑古人的經驗、哲理以及無數豐富多彩、發人深思的事例,來開闊我們的視野,擴大我們的眼界,搞活我們的思路,形成中國特色人才管理方法。
一、人才的招納
俗語有云:“爭天下必先爭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在三國這樣一個烽煙四起的時代,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曹操在選人方面打破了豪門士族的小圈子,不論出身,不論貴賤,將大批出身庶族寒門的人才收羅到自己的手下。他還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不僅政治、軍事人才他兼收幷蓄,當時一批特例獨行很難伺候的文人們,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甘願為其服務。以“建安七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就是他一手培育起來的。曹操還懷有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人才一視同仁,從來不計較之前對方為誰效力。三國中有這麼一段描述:許攸是袁紹的重要謀士,但當許攸來投的時候,“時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對待敵方人才尚且如此,天下謀士奇才慕名而來的不在少數,當時曹操麾下可謂是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而,在招納人才方面,曹操有時候也會不擇手段,對待徐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曹仁以優勢兵力戰劉備於新野尚且戰敗的情況下,其原因是劉備背後有個高人指點——化名單福的徐庶,曹操得知此事後,一心想把徐庶收為己用。透過多方瞭解得知徐庶是個孝子後,曹操偽造了徐母的筆跡,把徐庶騙來為其效力。這樣做法多少有點不光彩,但是這也充分說明了曹操惜才愛才之切。相比而言,劉備在人才的招納方面完全打“仁、義”牌。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早已成為虛心納才的一段佳話。在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之後,劉備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坐下彼此談話。劉備禮賢下士,以仁德之心感化了天下眾多謀士奇才,終建帝業。
二、人才的管理
“無人才,無管理,市場遙不可及;有管理,無人才,利潤求而不得;有人才,無管理,業績只是空談;有人才,善管理,財富滾滾而來。”優秀的人才資源只有和傑出的管理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曹操用人方面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手下兩大最為傑出的天才謀士荀彧、郭嘉,原來都是侍奉袁紹的。而到了曹操這裡後,曹操每每對他們的智慧讚歎不已,從來不懷疑他們還念舊主之情出壞主意害自己,要知道荀彧可是受到了袁紹的非凡禮遇和重用的,郭嘉也是看到袁紹昏庸而棄袁投曹的,甚至事後還作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來比較袁和曹。但是郭嘉每出奇計,曹操都能依計而行。曹操對下屬也非常的包容,在與袁紹打仗的初期,曹操處於絕對劣勢,有很多曹方兵士都偷偷寫了投降書給袁紹。誰知,敵軍的重要謀臣、曹操的同窗好友許攸來投降,局勢發生了逆轉,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大敗袁紹,氣死了袁紹,並擒殺了他的幾個兒子。可是,當他知道投降書的事情時,卻並沒有勃然大怒,反而當著全體將士的面將所有投降書都付之一炬,此事從此不再追究。 劉備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也秉承其一貫的仁義作風。桃園三結義,讓劉備得到義薄雲天的關、張兄弟,三兄弟“食則同席,寢則同榻”,劉備對其體貼入微,關張二人從此為其鞍前馬後、肝腦塗地在所不辭;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先生出山後,劉備處處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將軍中大事一概交由他來處理;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樣一席話,直接給在場的所有人確定了日後諸葛亮的政治地位。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並且充分授權,這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劉備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取人之長,優勢互補。關張趙黃馬及諸葛亮都是個性非常鮮明的人,能攻能守。在用人方面,劉備還很注重平衡的重要性,崗位設定互不重疊,權責明晰,這一切使他的團隊達到了最完美的人力資本組合,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
三、總結
總的來說,劉備用人盡其才能,而不能盡用人才;曹操盡用人才,而不能盡其才能。曹操善於“洞察人性,洞悉人心”。他知道感情的維繫比利益的維繫更為重要;而劉備卻與曹操的想法大相徑庭,他提倡“感情留人”。劉備去世後,其賴以留人的感情也失去了依託,那些沒有受到劉備恩澤的人才,只能看到後主的昏庸無能,看不到蜀國的前途,自然也沒有了投奔蜀國的理由。隨著諸葛亮等一批老臣的相繼去世,蜀國的人才也凋零到“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尷尬局面。可見單憑感情留人是不能夠持久的。想比較而言,“金錢留人,事業留人”的人才觀可持續性更強點,但是時間一長,手下人的忠誠度卻常常出問題,隨著司馬氏的強大,臣子們紛紛倒戈,“到哪不都是混碗飯吃嗎?”,這正是下屬對上司缺乏感情的真實寫照。 因此企業在對人才資源的管理上,不能單純強調“金錢留人”、“事業留人”或“感情留人”的哪一點,而應當並重。不但要給予人才相應的報酬待遇,還要幫助他們去實現自身的價值,更要尊重和維繫他們的感情以提高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這樣,企業在順境時能夠吸引到優秀人才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能力,而企業在逆境時,也能留住他們幫助企業共度難關。 管理人才是一門藝術,不同的企業會面臨不同的情況,但是隻有被管理者對管理者有信心,才是事業成功的前提條件。而要使被管理者對管理者有信心,管理者自身具備的品德素養是最重要的因素。曹操與劉備對待人才都能表現出充分的信任,他們手下的謀士奇才也就對他們有信心,甘願為其服務。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見得失”。三國傑出的管理者,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塑造了一面鏡子,折射出了管理者的素質所凝聚的魅力。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企業要綜合曹操與劉備的長處,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授權,取人之長、優勢互補。從曹、劉二人的管理思想中,從發人深思的事例中,我們現代人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開闊視野。這對於我們的現代化管理,形成中國特色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