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夜話
-
2 # 杭州阿貴
書畫評論用討好一說我個人覺得有不妥一說,一個好的書畫創作作者不會太在意別人看法褒也行貶也罷!不可能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他們的創作靈感,如果因為你的褒義說法他會更進一步那也是好事一件。個人認為應該不會有這麼大功效,倒是貶才會讓他更瞭解自己缺失彌補不足之處。
只有那種所謂“專家”的創作人才會更願意聽你的馬屁說辭。當然誰都喜歡願意聽好話,一個有見識有涵養的作者應該更願意聽真話!畫家畫的作品是藝術品也是商品,他畫的作品光聽好話而賣不出去,哪裡有空聽你的馬屁說辭你覺得他願意嗎?
而反之一個好的創作人能夠獲得你鼓勵並願意聽取你的意見和建議!
多少故去畫家都是願意聽取他人意見,提高自己創作水平提高自己的風格以便更好讓人接受,古人寫詩也是“狂掃千秋雪,盡享一杯飲”!
-
3 # 橡皮擦掉的距離
首先要宣告的是書畫我不夠精,所以也從不敢妄加評論,但書畫評論畢竟是屬於文學範疇的,本人雖然書讀得不多也不怎好,但語文還是正規地學過幾年的,加上我自認為並不輸給平常人的理解能力,我咋就讀不懂有些人寫的所謂文章呢?記得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講過白居易寫詩請老嫗解讀的故事,也可能是在老嫗的幫助下,才有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琵琶行》傳世,難道有人會因為其詩善於敘述、語言平實便以淺俗貶之?
承然,天下文章一大抄,可要達到“會抄”的境界,還是需要修煉的。有作家戲稱自己是碼字工人,那僅僅是自嘲而已。寫文章的目的也不是要比誰認識的生僻字多或是誰知道的詞語多吧,那種故弄玄虛,雲山霧罩,不知所云,前言不搭後語,更談上主題和中心思想,想到哪說到哪,整篇文章好像意識流,你的下意識、潛意識、無意識,請恕我實在跟不上你跳躍的思維,我就在想,尊駕您是不是每天出門前都是先穿鞋才找襪子啊!
動轍精神、內心、思想,麻煩你先搞清楚字詞的本義好嗎?連最基本的譴詞造句都不懂,就敢寫評論,真不知道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是無知者無畏?如果說用身體或回車鍵寫作的詩人們是有侮斯文,那起碼還能讓人看得懂,然後有的放矢地去開罵。故意弄得玄之又玄,你自己是不是也是一頭霧水啊,否則怎麼會這樣的稿子都敢拿來登?難道讀起來拗口就是文言文,沒人看得懂就叫高深?別以為有點磚頭瓦塊的就誰都能搞建築,明明只有壘雞窩的本事,奉勸你就別硬要去丟人現眼地去蓋樓!
所以,還是要先分析作者,分析朝代,綜合性分析之後才可以作出客觀評價,僅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鴻鵠迎罡
當代書畫界,大多數藝術評論家在為書畫家撰寫藝術評論時,喜歡說好聽的話,喜歡吹捧書畫家,往往誇大其詞地評論。書畫家的實際水平可能只有五成,評論家硬要拔高,說成是七成實力,一個一般書畫家會被評論家吹捧成著名書畫家,一個著名書畫家會被吹捧成大師級書畫家。
因此,我們看過去,會發現當今書畫界大師滿天飛。畫竹子的被吹成了“當代竹王”,畫貓的被吹成了“當代貓王”,還有什麼虎王,鷹王,畫馬第一人,等等。寫書法的被吹捧成“當代楷書大師”,“篆書大師”,“隸書大師”,“草書大師”,等等。似乎只有大師才能給這些人定位,才符合這些人的身份。
我舉幾個例子。曾經有一年,西安美術學院一名教授,同時也是著名畫家和美術評論家,他在一次講話中,這樣評價賈平凹,他說:賈平凹先生修養全面,稱得上當代蘇軾。這句話剛說完,立刻引起臺下一陣騷動。而賈平凹也在主席臺上坐著,聽到這樣過分的溢美之詞後,不好意思地雙手揉了揉臉面。
還有,當代許多評論家評價著名書畫家範曾時,也喜歡大肆吹捧,而範曾對自己的吹捧則更加讓人難以接受,完全是大話。範曾在《範曾自述》一書中這樣自我評價:當我有了這樣的明確的發現之後,我的藝術的進步簡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全社會震驚,我的畫也以空前的速度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僅僅十年時間,我像從激烈的地震顫動中,大地被擁起的奇峰,直插雲天。
這樣的評價簡直就是自抬身價,是自我炒作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相互吹捧的不正常現象?根本原因還是當今藝術品市場比較火爆,名家的書畫作品能換來更多金錢,帶來更多經濟利益,書畫家和評論家之間被利益關係捆綁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書畫家吃上肉評論家能分得一小塊肉”是雙方心照不宣的事。
因為書畫家被吹捧成著名書畫家,作品的關注率和成交價都會直線上升,書畫家賺錢後,書畫家背後的幫手同樣會跟著賺錢。
-
5 # 燈影書畫
不能否認,在現今書畫界一些人中間確實存在著一種浮躁的現象,其表現之一就是互相吹捧和自我吹捧。
一,互相吹捧
其實身在書畫界裡的人,都是具有一定藝術學養的人,並非不懂哪些書畫是真好,哪些書畫是差點,心裡還是有個高低的評判的。可是由於抱著“多為人不惹人”的態度,在評論某某的書畫作品時,就捨去批評,而極盡溢美極詞,因為這樣會贏得書畫者的好感甚或感激,為自己在書畫界鋪就一個良好的人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和氣一團的樣子。同時,“夸人如誇己”,把別人誇得天花亂墜,自己也跟著漂了起來,似乎水平也很高的。於是乎,你吹我我吹你,互相吹噓互捧互拍愈演愈烈。
二,自我吹捧
不知從何時起,圈裡有些人甚至有些名聲赫赫的所謂的“大家”也以吹噓為能事,把自我吹捧作為一種推銷和抬高自己的手段。不是有一個畫家自封為藝術大師而且自詡已接近巨匠了呢。這樣的人偏就有一些人追捧,唱和,於是這人便真得把自己當成大師和巨匠了。其他一些人看這招好使,便跟著效仿起來。一是樂意聽人吹,一是喜歡自己吹,對人吹自吹感覺非常的好。如果沒有人吹,自己也不吹,倒覺得不自然了,鬱悶了。
互相吹捧和自我吹捧是書畫界的一種悲哀。究其原因,從大的方面講,是近些年來書畫藝術品市場持續向好,一路攀升,而名氣大市場佔有率就高,就有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銀。被吹者有了名氣就能見得好處,而吹人者也可從中分一杯羹,這是利益驅動。從小的方面講,是有些書畫家和書畫評論家自身修為不夠,治學不嚴謹,把藝術當成了商品,把吹捧當成了手段,丟掉了文化人的良知,被利益和私心迷住了心竅。
-
6 # 手機使用者戴正新
首先要說,書畫評論是文人雅士之為,故話語含蓄、閒雅;同時,絕無粗鄙之言。古人評書論畫多以相知者為物件,絕少對不知不解者妄加評論,也杜絕了粗俗之言;此外,古人評書論畫自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和標準,真正的書畫之士,是不會逾越的。尤其是在書界醜與美是相對的兩個審美標準。醜表壯美,美表悠美。今人對此多有不解,故覺得古人評書論畫多溢美之詞,甚至有恭維討好之嫌。這應該是文化上的差異。古人評某人書作醜,不是說不好,相反評價某人書作漂亮,則一定是說這人的書作俗氣。今人評書論畫沒有了古人的文化環境,不排除存有阿庾奉承之嫌。首先是評論者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家,而又不得不評,則鸚鵡學舌,套用古人的話,專揀好的講,完全顧及不了文化背景。對此,我謂之避禍,或謂之為裝斯文,或謂之討好。再說回來,看或聽評論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行家,聽不懂看不明評論者的言辭,導致二者交流上的異位,認識上的誤判。更有甚者,將當今的書畫市場的宣傳與古代文人雅士的評書論畫混為了一團。
-
7 # 書道遊鴻
我看也不盡然。因為從古到今,書畫評論文章寫得比較客觀,即既能道出佳處,也能指出不足的也不在少數。這主要要看評論者與被評論者的關係。他們之間,如果關係一般的,相對比較客觀;關係有瓜葛或者較親密或者被評論者有一定名氣的,礙於面子,其評論也就會褒獎多,微詞少。即便明明知道其作品有諸多不足,也只能避開或私聊,不會公開。一般來說,書畫評論文章褒獎過多,與被評者實際水平相差太遠的,是評論與被評論者有特殊關係,說白一點就是相互有需求或有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係,在此毋需多言,只要將其深入分析瞭解一下就清楚了。
至於說書畫評論出現目前這種亂象,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書畫水平的優劣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同一幅作品或同一位作者,褒者可以將其捧上天,視之為珍寶;貶者可以將其踩入地,視之為廢物。或褒或貶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再說,被評論的誰都愛聽好話,寫評論的,誰都怕得罪人。即便是宣傳報道的媒體也在刋登這類文章時儘量掌握平衡,做到兩邊不得罪,免得惹麻煩。如此一來我們能夠見到的當然就是如提問者所說“書畫評論用詞會極盡討好之能事”的文章居多了。
-
8 # 臨池管窺
當前的社會是不鼓勵批評的。這也體現了上世紀百餘年來評論家和作家之間不正常的狀態。上世紀前半葉,由於長期的大批判,評論家的地位是越來越高了,甚至於代表了政治的某種聲音。已做古了的啟功老先生就曾為此抱憾終生;而後半葉的評論家往往又偏重吹捧,沒有批評或可有可無,田蘊章先生十多年前的一些評論,至今也還盛囂塵上,為許多人耿耿於懷。前者因為政治,而後者卻變為了利益。。。其實批評也好,讚揚也罷,這兩種聲音的背後,都不是人格美,原創美的結晶。
當代的書畫評論,首先要擺正態度。假如評論家是作者的老師、學生、親人、朋友……?是否他就成了偉大的書畫大師了呢?但事實並非如此。評論家的任務是發掘美,因為大家不懂書畫,不知作者有沒有名,所以要看評論家的文章。評論不能替代作品,但必須要依託作品。批評家應該從一幅書畫作品中看出比別人更多的東西,這是基本功。透過一幅字或畫可以看出一個人,透過一個人可看到一個時代,透過時代能看到歷史。批評要能對上一個時代以及歷史上的各個學派給予適當的評論和總結,所以批評是必要的,否則學術就不能進步。
過去批評得太多,太嚴厲,不是因為當時的作品特別差,也不是因為當時的大師太少,而是因為評論家要政治上的進步,被批評者要表示政治上的謙遜;現在的吹捧太多,甚至獻媚,也不是因為佳作太多,大師輩出,而是因為有太多的利益牽絆,評論家把批評當作了生財工具,而被評論者也把評論示為身價標籤。
二,批評要有相對穩定的審美標準,前後觀點要保持一致,不要早說好,晚說壞。同時要不斷豐富擴大自已的眼界和心胸,提高文化素養。
-
9 # 元谷元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前者有的流於一大堆各級各類頭銜的介紹,以及參加展覽並獲得各種獎項的羅列。
後者則會出現一些人所批評的那種情況,也就是過多的溢美之詞,有的失之於過度恭維乃至吹捧。
不能否認,有不少文章多是溢美而少批評,亦即“多摘花兒,少挑刺兒”,這是時尚,不敢逆潮流而動。慚愧。
回覆列表
這不但充分說明了咱華夏文明的詞彙量豐富,也說明了有的人敢說能說有的說說得出的氣魄!
我們有理由相信,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