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好你好全都好
-
2 # 智識與反思
魯哀公稱尼父,漢平帝追贈宣尼公,北魏稱文聖尼父,唐時稱宣父、文宣王;宋代稱玄聖文宣王,元武宗稱大成至聖文宣王;明朝嘉靖後稱謂至聖先師。
-
3 # 茶館閒聊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諡號和封號不斷在變化。
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封號,為漢平帝所追封。“褒成”為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
褒成侯追封於東漢漢和帝。“褒成”是國名,“侯”為爵位。
文聖尼父追封於北魏孝文帝,“文聖”為尊號,“尼父”是敬稱。
鄒國公北周靜帝追封。
先師尼父隋文帝追封,“先師”出自《禮記》:“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先師唐高祖所追封。出處同上。
先聖、宣父唐太宗追封。
太師唐高宗追封。
隆道公武則天追封。“隆道”為封號,“公”為爵位。
文宣王唐玄宗追封,“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
至聖文宣師後周太祖追封。“至聖”指道德最高得人。
至聖文宣王北宋真宗所追封。
文宣帝西夏仁宗所追封。
大成至聖文宣王元成宗所追封。“大成”為古代秦樂用語。
至聖先師明世宗所追封。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清世祖所追封。
大成至聖先師中華民國封號。
-
4 # 闕里文道
首先明確問題,問題問的是孔子諡號的演變,而不是孔子後裔封爵的演變。
“尼父”是孔子死後最先獲得的官方敬稱,它出現在魯哀公對孔子的誄辭中。至於這一稱呼是否算得上諡號,歷來解說不同,漢代經學家大多持肯定態度。
“褒成宣尼公”則是孔子獲得的最早的一個確定無疑的諡號,西漢平帝時王莽秉政,封孔子後裔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這也是孔子諡“宣”的開始。
“宣”字之溢,《逸周書諡法解》解釋為兩種情況:一、聖善周聞曰宣;二、施而不成為宣。諡號是用來展現一個人一生行跡事業的,“宣”字大致能夠勾勒出孔子一生的行跡事業,較好地體現了諡號的功能價值。因之,“宣”儘管始自王莽,卻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其運用之盛,尤彰顯於唐、宋、元、明初各朝。
北魏孝文帝時定孔子的諡號為“文聖尼父”。唐朝時期,孔子的諡號演變較為繁複。唐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則尊孔子為“宣父”;唐中宗又溢為“文宣”;唐玄宗時以孔子“雖代有褒稱,而未為崇峻,不副於實”,又追溢為“文宣王”,這是孔子被諡為“王”爵的開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加溢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其中的“玄”字,孔子僅享用了四年多時間,即被通告禁用。據說真宗親眼目睹天尊降臨自稱趙之始祖云云,為答謝天眷非常之恩,他接連做出了一系列尊崇舉措。其中之一就是為這位聖祖加名,既“玄朗”,為避國諱,孔子的溢號被改為“至聖文宣王”。
西夏仁宗時,尊稱孔子為“文宣帝”。元武宗時,又改孔子諡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到了明代嘉靖年間,孔子的諡號有了極大地改變,既“王”銜的剝離。此前,孔子被冠以“王”的時間已持續了八百年,既“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等。明世宗朱厚熄在“大禮議”之爭後,改孔子諡號為“至聖先師”。
順治二年,諡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然而時隔不久,再次更張,又改稱為“至聖先師”。自此以後,直至清末,孔子的諡號未再變動。
總體上看,孔子諡號的演變是與歷朝歷代尊崇儒學的程度以及朝局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此外,孔子諡號的演變有由一個追求通俗意義上的封爵到迴歸其儒學開創者身份的過程。
-
5 # 考古者說
僅僅是列舉一下孔子去世之後,獲得的官方的“追諡”:
“尼父”是孔子死後最先獲得的官方敬稱,它出現在哀公的誄辭中。至於這一稱呼是否算得上諡號,歷來解說不同;
“褒成宣尼公”是孔子獲得的最早的一個確定無疑的諡號 ,也是孔子諡“宣”之始。對後代的儒生來說 , 一個尷尬的地方在於這是漢平帝時,王莽掌政時期的產物;
北魏孝文帝定孔子的諡號為“文聖尼父”;唐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詔尊孔子為“宣父”;唐中宗又諡為“文宣”; 玄宗時以孔子“雖代有褒稱,而未為崇峻,不副於實”, 又追諡為“文宣王”,此為子“王”爵之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元武宗時,加夫子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此舉得到儒教中人的高度評價 ;
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那裡,孔子封號受到了較大的變動,“王”銜的剝離 。此前,孔子被冠以“王”的時間已持續了八百年。“文宣王”、“至聖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三號相沿相襲。現在改孔子為“至聖先師”,不稱“王”;
除了在中原王朝孔子享受了這般無上的待遇,在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也曾被推崇,孔子所獲得的最高待遇就來自西夏人。 西夏仁宗曾尊孔子為“文宣帝”,清代的儒者宋際曾稱讚這一舉動:“西夏尊宣聖為`帝" ,雖小國不足稱,然崇師之意亦可嘉也。”
回覆列表
孔子的封號在歷史上的演變是什麼樣的?
漢高祖初立漢朝時,對開國功臣進行了大肆的分封,孔子的十世孫孔藂便是憑藉著戰功被授封為蓼侯。但是,孔藂被封為蓼侯,並不是因為尊孔崇儒這一原因,而是其戰功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孔子後裔因中央王朝祭祀孔子的需要而被封官,則是在高祖十二年時。這一年,漢高祖劉邦親倖闕里,用太牢的大禮來祭祀孔子,並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祠君,專管祭祀孔子時的一系列事情。而孔子後裔因孔子而封爵,則是在漢朝建立150年之後的事情了。漢元帝初元元年時,孔子後裔孔霸始憑藉帝師的名義得封為關內侯。

到漢平帝元始元年,才開始對孔子後裔進行了爵位的專封,賜封孔霸的曾孫孔均為褒成侯,以奉孔子的祭祀。王莽建立新朝時,任命孔均為太尉,孔均堅辭不赴任,於是便被王莽剝奪了褒成侯的爵位。隨著新朝的覆滅,劉秀建立起了東漢政權。魏文帝黃初二年時,將孔子二十一代孫孔羨改封為宗聖侯,不再使用褒成侯爵號。同時給孔羨封邑百戶,專門奉侍孔子祠堂。並且命令魯郡對舊廟進行修葺,設定百戶的吏卒來守衛孔廟。由此可見,魏文帝時對孔子及其後代的崇奉又有所提升。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又改封孔子二十三代孫孔震為奉聖亭侯。於西晉末年北方戰亂的影響,朝廷的官方孔子祭祀也一度中斷。

東晉明帝太寧三年,東晉政權趨於穩定,皇帝下詔“給奉聖亭侯四時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恢復了西晉初年祭祀孔子時的制度。到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時,再次“封孔靖之為奉聖亭侯”,其主要職責還是“奉宣尼祀”。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奉聖侯因為有罪而被皇帝剝奪了爵位。到元嘉十九年時,宋文帝又授給孔隱之奉聖侯的爵位。元嘉二十八年,之後孔惠雲得了重病,無法履行祭祀孔子的職責,於是再度失去爵位。其後直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又把奉聖侯的爵位封給了孔邁。孔邁去世後,他的兒子在朝廷有罪,於是再次失去爵位。到南朝陳廢帝光大元年時,孔子後代的爵位封號仍然為奉聖亭侯,主要職責也還是奉祀孔子。與南朝相同時,北朝的各政權也對孔子及其後裔禮敬有加。

同時加封侯爵,奉祀孔子。北魏未進行漢化之前,就已經封孔子的二十七世孫孔乘為崇聖大夫。可見以鮮卑族為統治階級的北魏政權,不管是否出於自願,也很早便走上了尊孔崇儒的道路。孔子後代在北魏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是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隨著北魏政權漢化改革的深入,孔子後代也由大夫重新被封為侯爵。這就是孔子的二十八世孫孔珍,他被孝文帝又重新封為崇聖侯。其後文成帝又下詔,令“其宣尼之廟,當別敕有司行薦饗之禮”。到北齊時,又改封孔子的三十一世孫為恭聖侯,仍然以奉祀孔子為主要職責。北周武帝滅亡北齊之後,改封孔子後代為鄒國公。到了隋文帝即位後,仍延續後周封號鄒國公。直到煬帝時,又把孔子後代的爵號改為了紹聖侯。

隨著李唐王朝的建立,高祖武德九年再次改封孔子後代為褒聖侯。在麟德三年時,高宗親自到曲阜縣,臨幸了孔子廟,並且追贈孔子為太師,在廟內增修了很多的祠宇。同時,用少牢的禮節對孔子進行了祭祀。在最後還一併免除了褒聖侯孔德倫及其子孫的賦役。到了神龍元年,又授與了孔子裔孫褒聖侯孔崇基朝散大夫的官職,仍然准許孔子的後世子孫傳襲爵位。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因孔子在當時已經被稱為先聖,皇帝下詔追諡孔子為文宣王,並且“遣三公持節冊命”。同時,封孔子的後代為文宣公,充任州長史,並令孔子的後代們代代相襲爵位,不能夠中途斷絕。唐德宗建中三年,又以孔子第三十七代孫孔齊賢為兗州司功,並且襲封文宣公。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再次以孔子的三十八代孫孔惟晊襲封了文宣公。其後直到北宋仁宗朝,文宣公的爵號都在一直沿用,沒有再變更過。在孔子後代被封為衍聖公之前,其爵號的變化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孔子後代每一次爵號的變動,都伴隨有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中較常見的應當為朝代的更迭,唐以前每逢朝代更迭,孔子後代的爵號或早或晚都會有所變動。如東漢與曹魏之交,孔子後代的爵號便由褒成侯改封為了宗聖侯。第二,孔子後代的爵號在南北朝時期當存在第一次的南北宗分立,南北各政權都爭相封立孔子後代。在南北朝這一時期,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一直分封孔子後代,並保持西晉乃至東晉時所封的爵號,是為奉聖侯或奉聖亭侯。

而與此相對的北朝,則只有統治了山東地區的政權才冊封了孔子的後代,這些政權分別是北魏、北齊,以及滅亡北齊之後的北周政權。第三,孔子後代的爵號,體現出了每個政權對於孔子及其後代所持的態度。如漢代對孔子後代的爵號為褒成侯,這其中當有皇帝讚揚孔子在儒學上的成就的含義。北朝由少數名民族所建立的各政權在統治山東地區時所封的孔子後代的爵號也都體現出了他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