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新界
-
2 # 開著拖拉機去南極2
明代的簪花習俗雖然盛行程度似乎已經不及宋代“萬數簪花滿御街”那般壯觀,但在使用場合和簪花人群等方面還是與宋代有許多相近之處。考察明代文獻,有關簪花習俗的記載,主要體現在立春、科舉及第、皇家得子、婚禮、出征、生活休閒等社會活動中。 男子簪花習俗自唐代出現以來,經宋代的鼎盛時期,至明代已經減弱,宋代那種文獻和文物中隨處可見的簪花盛況,在明代已經難得一見。從明洪武年間的各類文獻和文物中有關男子簪花的記錄確實非常少見。直到永樂年間,這一習俗的記載才開始逐漸增多。 春日簪花 每到立春之日,古人就會舉行各種活動慶祝,預祝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其中,皇帝也會參與到迎春的活動中來,而且要簪花。明代,有一項迎春的重要活動,就是鞭打春牛,也叫“打春”。活動時,所有官員不僅需身著硃色衣,而且還必須“簪花迎春”。 科舉簪花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的最高階形式是殿試,由皇帝主持。殿試一般每3年的三月舉行一次,參與殿試的各類官員們需要按照儀式內容穿著不同的禮服。屆時,所有參加賜宴的官員和新科進士都簪花一枝。 賜狀元及進士宴於禮部,命一大臣一員侍宴,讀卷執事等官皆預,進士並各官皆簪花一枝 ——《大明會典·殿試》 皇子誕生簪花 明代慶賀得子的方式有多種形式,其中,宮內眾人簪花就是慶祝形式之一。 上玄降鑑,胤嗣克昌。麟趾振振,綿皇祺之。有秩而生也。御札報公,召至內殿,披彩簪花,光華輝絢,迎而勞之,曰惟卿勳,屢禱之驗,其應實神。 ——《賜號太和先生相贊》 該書還為贊文中提到的將邵元節被“召至內殿,披彩簪花”喜慶場景繪製了影象:寬闊的內殿平臺上,身披彩色綬帶、官帽上皆簪有一束花朵的眾宮人們,正向身著常服、披綬帶、帽上簪花的邵元節道賀,喜慶氣氛濃郁。 △ 邵元節簪花圖 婚禮簪花 婚禮當天,新郎需要身穿早已備好的新衣帽,帽上簪花,前往女家迎親。《金瓶梅》中描寫浪蕩子弟陳經濟持雁騎著大白馬迎娶葛翠屏時,除“頭戴儒巾,穿著青緞圓領,腳下粉底皂靴”外,頭上還“簪著兩支金花”。另外,也有在婚前互留信物者,據《宛署雜記》記載:“(婚禮)庶民家男女年命合婚,得吉即往相視,留一物示意,簪花、戒指、巾帕之類。” 歸來和出征簪花 皇帝巡迴和出征遣將等是古代國家的重大活動,禮序周到,場面隆重,其中,簪花裝飾就是諸禮序之一。 都御使從蘭、總兵官顧仕隆等呈進賀功金牌,並花紅彩幛。上(正德)戎服簪花,鼓騎入城 ——《明武宗外紀》 相比明武宗巡迴入城儀式的簪花裝飾,發生在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的崇禎帝遣將儀式中包括簪花在內的程式就顯得有些凝重。 明年正月,李自成逼山西……建泰頓首曰:「臣家曲沃,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請提師以西。」帝大喜,慰勞再三,曰:「卿若行,朕仿古推轂禮。」……加建泰兵部尚書,賜尚方劍,便宜從事。 二十六日,行遣將禮。駙馬都尉萬煒以特牲告太廟。日將午,帝御正陽門樓,衛士東西列,自午門抵城外,旌旗甲仗甚設。內閣五府六部都察院掌印官及京營文武大臣侍立,鴻臚贊禮,御史糾儀。建泰前致辭,帝獎勞有加,賜之宴。禦席居中,諸臣陪侍,酒七行,帝手金卮親酌建泰者三,即以賜之,乃出手敕曰「代朕親徵」。宴畢,內臣為披紅簪花,用鼓樂導尚方劍而出。建泰頓首謝,且辭行,帝目送之。行數裡,所乘肩輿忽折,眾以為不祥。 ——《明史》 出征遣將儀式上,皇帝賜宴,並親自為出征主將李建泰酌酒。宴畢,內臣為李建泰披紅、簪花,把朝廷最後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這位出征的主將身上。 △ 京劇人物百相 △ 寶寧寺水陸畫,簪花的劊子手 生活休閒簪花 古人的社會生活中,簪花多與美好緊密相連,如前所述節慶、婚禮、進士及第等,但也有人生不如意的簪花人。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狀元楊慎,因得罪了嘉靖皇帝,被放逐到雲南永昌衛。嘉靖帝對楊氏父子怨恨在心,常問及楊慎近況,“閣臣以老病對”,世宗才稍感欣慰。而楊慎聞之此事後,打擊甚大,開始了時常“縱酒自放”的生活。明代畫家陳洪綬根據楊慎的生活狀況,作畫一幅,並以楊慎號升庵命名《升庵簪花圖》。畫面中的楊慎,頭上簪插數朵鮮花,格外醒目。畫作以自然流暢的筆觸和色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楊慎當時失意放縱的生活狀況。 △ 明 陳洪綬 《升庵簪花圖》 明代還有一位喜好以鮮花簪頭的“名人”,就是魏忠賢。曾權傾一時而作惡多端的明熹宗朝宦首魏忠賢非常喜歡花木,冬春時節,他命人將牡丹花“羅列滿堂”。而到了夏天,魏忠賢則往往會將梔子、茉莉等花朵“簪戴滿頭”。由此可見,在明代晚期,男子頭簪鮮花習俗仍然存在。
-
3 # 漢家二郎
其實在男人為什麼喜歡在頭上戴花,在這一方面宋朝遠比明朝明顯的多,有宋以朝,出現了一些以戴花而出名的人物。在這一現象上明朝遠不及宋朝。
無論古今中外,愛花似乎是女人的一種天性。現代的女人不僅愛養花、戴花,更喜歡收到男人送的鮮花。男人們要做的是負責買花,還要拼命掙錢給女人花,讓女人在家只負責貌美如花。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遙遠的宋朝,有一個非常流行的時尚,那便是男人比女人更愛戴花,而且從民間到宮庭,男人戴花的現象非常普遍。前幾年《新水滸傳》播出後,觀眾們看到很多梁山好漢都頭戴鮮花,紛紛表示難以接受。其實,他們錯怪《新水滸傳》劇組了,讓好漢們戴花是尊重原著、忠於歷史的表現。 梁山好漢演繹暴力“美”學 這在《水滸傳》中可以找到大量佐證。 帥哥愛戴花——梁山頭號靚仔浪子燕青就“鬢畔常簪四季花”。 山大王戴著花——小霸王周通“鬢傍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就連他手下的小嘍羅也是“頭巾邊亂插著野花”。 底層勞動人民戴著花——漁民阮小五亮相時,“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 就連以殺人為職業的劊子手也愛戴花——薊州監獄行刑劊子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他在北京的同行蔡慶更是直接以“一枝花”作為綽號,因其“生來愛戴一枝花”。 閒時戴花,一些節日更要戴花。
如第71回,宋江寫了一首《滿江紅·喜遇重陽》,也有“鬢邊不可無黃菊”之句。 花兒不僅僅是居家旅行戴著,就連上戰場也是必備品。如第76回,寫宋江佈陣迎戰童貫,就反覆提到手下的將士戴花。首先是金槍手徐寧“金翠花枝壓鬢旁”,後面又再次提到與他並肩作戰的小李廣花榮也是“各帶皂羅巾,鬢邊都插翠葉金花。”後文中,又寫到沒面目焦挺“絳羅巾幘插花枝”,燕青“鬢邊插朵翠花嬌”。 顯然他們戴的花並不都是鮮花,有些應當是金屬製品。但不管什麼材質,頭上插著兩朵花上戰場去殺敵,宋朝的將士們難道不覺得這畫面有點違和麼?古人的世界我們真的不懂,或許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暴力“美”學吧!
除了裝飾之用,戴花也有實用功能。如第72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中提到,皇宮的衛士“每人皆賜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上有小小金牌一個……”只有穿錦襖戴宮花的衛士才能進入皇宮內苑。柴進正是剝了王班直這套行頭,才得以混入睿思殿御書房。 從皇帝到官員都流行戴花 有人也許會說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的成分,如果僅以小說家言來作為考察宋朝男人戴花的憑據,可信度要大打折扣。
那麼再來看看史料上的例證。《東京夢華錄》記載:宋徽宗這個風流天子、“後宮之美女掠奪者”每次出宮遊玩時,都會“御裹小帽,簪花乘馬”,意思是說戴著一頂黃色帽子,帽子旁邊戴朵花,騎著馬兒出去快樂地玩耍。 皇帝不但自己愛戴花,也喜歡賜人花朵,比如宋真宗。每逢重大節慶,如宮廷宴會、郊祀迴鑾和新進士聞喜宴等,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這些用於賞賜的簪花還分品級:皇室壽宴用絹帛花,春秋兩宴用羅帛花,遊賞小宴則用滴粉鏤金花……賜花數量也視官員品階而定。 官員臣僚之間的聚會,也流行戴花助興。《輿地紀勝》載,名臣韓琦出任揚州知府時,州衙花園開了四朵奇特的芍藥花,數十年才得一見。韓琦即命設宴園中,請大臣王璉、王安石赴宴。這主客三人都是朝廷重臣,一人頭戴了一朵芍藥花,還剩下一朵給誰戴呢?這時正好大名士陳昇之經過揚州,第四朵名花終於有主。四位名流都頭戴芍藥花,入席喝酒,吟詩作樂。後來這四人都官至宰相,當年的“四相簪花”的軼事由此成為美談。
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愛戴花,老年時也不改這個習慣。有一年剛立春,他老人家就趕緊摘了一朵大紅花戴在鬢邊。當時他已是滿白銀髮,配上一朵嬌豔欲滴的花兒,實在有點扎眼。蘇東坡的侄子看到這一幕,便調侃他伯父:“您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帶花呀?”東坡哈哈大笑:“我可是人老心不老哦!” 詩人楊萬里曾狀寫宋朝官員愛花之盛況:“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官場這種流行風也傳播到民間,不論性別年齡、不分貧富貴賤,老百姓們都流行起了戴花。 隱君子和古惑仔也愛戴花 與蘇東坡同時代有一位能詩善畫的隱士,是房州人,“終日留意山水,吟詩寫真,自行其樂”。他每次入城總會戴上三朵鮮花,老百姓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就稱他是“三朵花”。南宋時,有個江洋大盜就盜用了這個隱君子的名號,自稱“三朵花”。後來很多強盜都有樣學樣,“四朵花”、“七朵花”、“九朵花”之類屢屢出現。 連古惑仔都有這愛好,那麼民間男子戴花的盛況就更可想而知了。
《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大街上“遊人如織,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爭睹圍觀者眾,有甚者,竊羨之,低蛾眉,其狀若狂。”意思是戴花的大帥哥,搞不好會讓圍觀的妹紙們尖叫索吻發神經。 全民愛花之風造就了賣花這個異常興盛的行業。每年除兩宋都城外,蘇州、揚州、成都、洛陽等大城市,都有定期的花市。 戴鮮花固然是時尚,但一來鮮花畢竟會枯萎,有時間的限制;二來鮮花的價格也挺貴,枯萎了便要再買。大多數人家是消費不起的。因而仿製花就開始在宋朝大大地走俏起來,制花業也應運而生。當時的人造花,那時候油青種翡翠、七彩雲南翡翠之類,最常用的材料是琉璃,即現代的玻璃。南宋度宗時,從皇宮到民間都開始流行簪戴琉璃花,鹹淳五年有詩云:“京師禁珠翠,天下盡琉璃。” 直到元朝,仍然流行男人戴花,但明朝以後就很少見了。
回覆列表
“頭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其實,在明朝之前,就出現了很多男人頭上帶花的典例,並且啊,這種花還不是普通人帶的,基本上頭上帶花,彰顯了這個男人的社會地位,同樣還是文學才識的象徵!甚至在宋朝的時候,這種男人頭上帶花的形式,還上升到了當時的國家禮儀制度上!由此可見,帶花對古代男人來說,絲毫不亞於現在的女人化妝!因此在古代,不管什麼時期,當戴花形成了一種禮節,還有什麼喜歡不喜歡直說呢?只不過是適應這個社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