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部落文文
-
2 # Man139876657
皇帝統治國家的手段並不是上朝,而是批奏摺。明朝的皇帝有內閣和司禮監,一般有奏摺,首先會送到皇帝那裡,然後皇帝看後送內閣,內閣提出處理建議,也就是擬票,然後送還皇帝,皇帝看後同意,然後給司禮監批紅。我們發現權力分為內閣司禮監和皇帝,內閣大臣沒有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只有提出建議,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成為權臣,而司禮監呢,他們有批紅權力,但是前提是皇帝同意,就算皇帝不管,太監也沒有辦法做大,因為他沒有擬票權力。就算太監控制了內閣可是他沒有軍權,就算掌握了東廠,可是還有錦衣衛。所以明朝的權力機構讓明朝無法產生權臣。就算有一個張居正,還的是有太后的支援。而明朝嘉靖和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他們對權力的把控一點也不馬虎,沒有太監放肆。實際上,明朝太監汪直,劉謹和魏忠賢之所以牛,很大程度上都是皇帝受益的,是皇帝讓他們牛,而自己躲在後邊。一旦事情發展的不好,皇帝隨時可以解決,汪直和劉謹都是被他們的主子幹掉的。
-
3 # 檸檬雨535
明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卻還能統治帝國?關於這個問題,只能說皇帝不上朝不代表不處理朝政,不代表對國家事務不關心,那麼皇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理由如下。
明朝廢止了宰相制度,以內閣制代替,皇權高度集中,大事小事都由皇帝說了算。
自明朝成立後,就成立了專屬皇帝管轄的錦衣衛,後面的皇帝又加以發展,增創了東廠和西廠。這些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力很大,他們可私自執行一些特殊任務,如偵察、抓捕、審訊等,對於藩王和大臣的一舉一動,他們瞭如指掌,一旦發現有絲毫的叛逆,便會立即將其逮捕,並告知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太監,內閣三者相互制約,正是這樣才使得就算皇帝不上朝,也能統治國家,也能對所有大小事情瞭如執掌,無人敢叛亂。
-
4 # 圍爐煮酒話春秋
不上朝不代表不管理國家,明神宗在管理國家這方面恰恰是很多皇帝都不比不上的。
明神宗之所以不上朝,我們現在透過考古發掘知道,明神宗有腿疾且身體肥胖,不便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明神宗確實沉迷酒色和貪斂財物,懼怕收到臣子的進諫。但是這並不代表明神宗就是個昏君。
明神宗屍骨
明神宗繼位的時候運氣很好,他的父親明穆宗給他留了一手好牌,那就是以張居正為首的輔臣班子和一個安穩的宮廷環境。這是明神宗在最初的時候開創萬曆中興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張居正死後,明神宗開始不上朝,一直持續了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不上朝,社會穩定,百姓富餘,對外戰爭全勝,這主要得益於明朝的內閣制度。皇帝牢牢把握權利,內閣只給出意見,皇帝拍板了才能執行。皇帝不用主動去想辦法處理政事,國家在內閣的運作下照樣運轉。皇帝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幾件事是,牢牢掌控皇權,平衡朝臣之爭並加以利用,避免宦官和外戚干政。明神宗在這方面做得都很不錯。另外,明神宗大多數時候是很關心朝政的,雖然他不上朝,但是他透過控制內閣的方式處理朝政。還常常接見臣子,面對面交流政事。他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見朝臣,不與朝臣溝通,其實上朝也不過是個儀式,有與沒有,不決定國家興亡。
配圖
明神宗不出宮門,卻時刻控制著整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天下安穩得原因。拋開明神宗的汙點,其實我還挺欣賞明神宗的這種做法,因為他夠聰明,懂得如何操控朝廷,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看看萬曆皇帝的諡號,神宗,這是個上諡,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可沒幾個皇帝有這種待遇。
-
5 # 鐵翼鷹揚之大秦銳士
其實明朝皇帝不上朝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明朝是不設宰相的而採用內閣制度,內閣大臣外稽核完奏章後呈報皇帝,由皇帝進行玉批,如果皇帝強勢,就像朱元璋和朱棣,那就是皇帝完全壓制了內閣,皇帝發出的旨意內閣沒有反對條件。反之,皇帝和內閣就互相扯皮了,最後就是妥協。
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以後文官集團就逐漸開始制衡皇帝,以後的皇帝又沒有太祖和成祖威望,逐漸的朝堂上的話語權就被文官集團所控制。那麼為什麼沒有發生反叛呢?首先,皇帝不上朝就不見得不管事,因為內閣制度是奏章最後要皇帝玉批的,而明朝皇帝為保證皇權也採取相應的辦法,第一,錦衣衛和東廠這種特務機關,由他們監視百官,雖說文官想大力限制甚至想取消這種特務機關,可皇帝不傻(崇禎朱由檢倒是取消了錦衣衛,隨後就被大臣給賣了)就算大臣限制了錦衣衛,最後不是還弄出個東廠來嘛!第二,皇帝丟擲太監來和文官集團大擂臺(事實證明這個辦法太糟糕)。這兩種措施的最大好處是,他們的權利全是由皇帝賜予的,皇帝能控制了(當然皇帝犯傻就沒轍了,就像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
錦衣衛
東廠太監在明朝不上朝最有名的估計就是明世宗(嘉靖)和明神宗(萬曆),這兩位可是十幾年不上朝的,不上朝的原因歷史上說一個要修道,一個荒淫無道,那麼做為皇帝為什麼會從開始勤政後由變成“昏君”呢,縱觀宋代以後的文人(腐儒)都是想皇帝不要管事由我們管理天下,出了事皇帝被黑鍋,既然是這樣,聰明的明朝皇帝就丟擲太監和文官大擂臺,我也不操心了,躲在幕後控制。至於這樣的記載,大家想想都是有誰來記下來的呢?最終還是要由文人來記,不黑你黑誰。
明世宗朱厚熜
明神宗朱翊鈞
-
6 # 玉龍45825
這個說起來其實很簡單。明神宗明四中,也就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紛紛三四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依然有效運轉,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的能力還是可以有效的控制朝廷內閣,而內閣作為一個熟練的管理證府運作的機構能夠有效的去執行政府。
所以皇帝在那時只是作為一個制約內閣的象徵,只要操縱好內閣,其實國家就會正常運轉,畢竟內閣制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機構。
其實即便現在也是如此,無論是內閣制還是總理制,最終都是隻要求彙報就可以,其他的我們只要做到行之有效的工作分派就將能夠有效的運作政府。而並不會造成政府的停擺,所以即便萬曆皇帝和嘉靖皇第幾十年不上朝,但明朝依然在執行,但很明顯沒有有效的控制,在某些方面,比如說東林黨這一塊就有,越來越尾大不掉的危害。
-
7 # 國病
帝制自出現之後就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權臣、門閥、將領專權都會引發政局動盪。秦二世就出了個趙高。所以歷代都會有相應的應對方法。漢武帝這種級別的帝王都還任用外戚。
歷代為了平衡朝中勢力就會採用殺功臣、誅殺權臣、軍隊調配權與領兵權分離、任用外戚、使用宦官等方法。朱元璋登基後發明了一套穩定政權的方法。先是誅殺了功臣,讓朝中沒有了可以居功自傲的權臣。裁撤宰相設內閣,這樣就變成了一個集體議事、集體領導的機構,可以相互牽制。又搞出司禮監太監和錦衣衛直接由皇帝本人執掌,用於牽制和監視大臣、封疆大吏、帶兵將領等等。相當於在皇帝之下實現了多權分立、相互制約。朱元璋唯一沒有處理好的是自己在外封王的兒子。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殺了功臣總得要有能放心領兵的人。尤其是北面還有強敵。
明代這套制度確實能讓他的後世子孫不用太擔心權臣弄權,制約機制足夠有效,資訊獲得暢通無阻。一般情況大臣、太監都不敢愚弄、糊弄皇帝。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這方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嘉靖不是不知道實情,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知道而已,海瑞則非要捅破窗戶紙。所以不上朝不代表皇帝對朝局一無所知,更不代表失控。否則怎麼敢這麼幹呢?萬曆後期不理朝政也是因為朝局不會太危急自己的統治,所以才敢那麼幹。但是史書記錄得似乎有些過頭,不授權也不批覆奏摺檔案,甚至說三十年不出宮門。這個記錄真實性是不是有點問題,是不是有點過頭了。說萬曆什麼都不管、沉迷酒色,那為什麼這一朝並沒有出什麼大問題,這有點不符合常理。你可以不太管,但完全不管,甚至不過問,它還能不出問題?其實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時間一長,多方勾結是一定會出現的。你的特務機構也好、太監掌印機構也好與大臣之間一定會勾結的。因為這套制度是少不了皇帝左右搖擺、收繩放繩這一環的。如果他這麼也可以,那是不是完虐那些勤政還政局動盪的朝代。歷史上很多勤政被冠以暴君的皇帝,比如隋煬帝。很唏噓。
關於明史我覺得是需要重新梳理,重新審視的,因為有些東西過於離譜了。
-
8 # 每天買個股票
這不得不說朱元璋的厲害之處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最終一統江山,建立明朝。又在“胡惟庸案”之後,廢除丞相,自此帝國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皇帝的手裡。之後朱元璋又為了監視百官,設立了錦衣衛,這個明朝最大的特務機構,聽著使人聞風喪膽。
之後朱元璋為了分擔下自己的工作建立了內閣,但是那個內閣只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沒有什麼實權,最後隨著內閣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有著類似宰相的作用,但是絕大部分權利還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而且明朝的內閣只是管著行政系統,明朝還有一個監察系統,那是屬於言官系統,言官系統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越級彈劾內閣首輔。
由此可見,在明朝的政治系統中,不會有哪一方的勢力特別大從而控制朝政,他始終在一個平衡的狀態,這也正是明朝的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還能掌握大權的根本原因。
大明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還能統治帝國的原因:一是沒有丞相分權;二是有遍佈全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三是官場的行政系統和監察系統的相互制約,相互平衡。
回覆列表
明朝皇帝之所以幾十年不上朝主要還是在於明朝實行的是內閣制度,就相當於英國的首相制度一樣,只不過明朝皇帝手中的全力肯定比英國女皇要大的多,在明代,皇帝的命令如果要出皇宮必須要得到內閣的允許,如果內閣不允許,那麼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被駁回,如果連續三次,那麼這件事情就無需再議,當然內閣也不會什麼事情都駁回,都會經過內閣成員商談,以投票的形式要決定事情的執行。一項命令必須要經過大部分成員的同意才會下發下去。
到了明朝中期,除非是高階官府的任命以及關於軍方的一些政策需要皇帝的首肯內閣才能做決定,其他方面的事情內閣完全有權利無需經過皇帝就可以釋出政令如賑災等等,當然大規模的災害還是需要統治皇帝的,正式因為這種內閣制度,所以即便明朝先有嘉靖後有萬曆兩位皇帝接連幾十年不上朝,明朝無論是對外戰爭還是對內平息災害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當時這種內閣制度的優勢必須是在皇帝不喜歡管事的情況下,因此明代只要當政的皇帝不喜歡指手畫腳,一般國家的整體趨勢還是比較明朗的,比較內閣的命令都是經過多方商討的,在一點程度上會比皇帝的直接命令完善的多。
而到了喜歡管事的皇帝手中就容易出事,如明英宗喜歡管事,明明一名將軍就可以搞定的時期,偏偏要御駕親征,結果有了土木堡之變,明末崇禎皇帝從繼位開始每天就睡幾個小時,結果換來的確實國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