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小五聊人文
-
2 # 蘆薈79545
個人認為碎片閱讀不宜提倡,但作為閱讀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完全有必要也是應該存在下去的。
因為現代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在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實用主義盛行,都更注重的是閱讀的實用性,也即可以快速將閱讀轉化為經濟收入的行為,比如閱讀工具類書籍或專業類書籍。
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們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閱讀文化類書籍,但人們又有這方面的需要來充實精神上的需求,來填補文化方面的缺失和空白,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快餐、碎片化閱讀就誕生了。
所以,碎片化閱讀一點也不奇怪,這種閱讀也成為當今社會人們閱讀的重要補充形式。
不管哪種閱讀方式,開卷有益,只要能夠閱讀都是好事情。個人認為雖不提倡,但總比不去閱讀要好,您說呢?
-
3 # 善緣生
特意去搜了一下碎片化閱讀的含義,好像也沒有太確切的說明什麼是碎片化閱讀。以我的理解,所謂的碎片化,有時間上的碎片化,也有內容上的碎片化。這樣一來就可以做一些區分了。
一、時間上的碎片化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很快,除了在學校學生以外,很難有大把的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來閱讀。所以,如果你有讀書計劃,並且能夠堅持不懈,那麼時間上的碎片化,絕對不是你讀書的障礙。我的很多大部頭書籍都是在地鐵上讀的,而且效果也不錯。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並沒有破壞我的整體讀書計劃,也沒有讓我的收穫變得凌亂,反而讓我懂得如何珍惜時間和堅持做一件事。
二、內容上的碎片化內容上的碎片化,屬於在零散的時間,讀零散的內容,比如說看微博、部落格、讀新聞,現在想賺取人眼球的APP太多了。當然,包括時下最火的短影片,抖音、火山、快手之類的。要說這些東西毫無意義,也是不對的。畢竟你能在第一時間瞭解現實社會的最新情況,生活常識和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生活總不能太循規蹈矩吧,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就因為娛樂一下就上綱上線的否定碎片化閱讀也是不對的。
三、有目的和有計劃的閱讀最後要說的是,這種內容上碎片化的閱讀,多少還是有其弊端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個體驗,拿著手機打開了短影片軟體或者微博、微信之類的社交軟體,想花幾分鐘放鬆一下,結果一不小心,一個小時都過去了。而且,自己到底看過了什麼,也記不清楚了。所以這種所謂的閱讀,弊端在於其散亂、無目的性。高效率的人生可不允許這麼漫無目的的行為。因為最後我們可能既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也沒有達到放鬆的效果。倒是因為個把小時的時間,最終導致我們頭暈眼花、頸椎僵硬,對健康都不利了。
四、堅持閱讀所以,既然是想閱讀,那麼就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朋友圈、短影片,適合而止。更多的時間用來堅持計劃好的閱讀上。其實堅持閱讀並不是困難的事情,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很快就會體驗到閱讀的樂趣的。不管怎樣,只要是合理的閱讀,你都是積極向上的人,人生巨大的福報,就在不遠的將來,千萬別放棄。
-
4 # 小疏薇0202
先上結論:
1.碎片化閱讀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活方式轉變的結果,不是原因;
2.在目前社會整體讀書量不多的情況下,毫無疑問碎片化值得提倡的,畢竟碎片化閱讀也是閱讀;
3.如果有深度閱讀的條件,為什麼不呢?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部分情況下條件並不允許。
下面逐點展開論述,純為個人觀點,僅供交流,不喜勿噴:
(1)閱讀工具載體變多了:手機、kindle、電子書……讓閱讀變得便捷,閱讀觸手可及,這是三四十年前難以想象的。書籍報刊雜誌小抄記事本是那時閱讀的主要載體,所承載的閱讀內容種類及豐富度自然不如現在。或許正是因為閱讀工具的便捷,才讓更多人有了閱讀的習慣,比如有個之前基本不看書的女生朋友,因為公司年會抽獎中了一個kindle,今年春節在家安心讀了三本書。是現代科技的進步讓更多人第一次接觸到閱讀,養成閱讀習慣,深度閱讀可能性自然就多了。八九十年代可能大家也不會討論“碎片化閱讀”這樣的話題吧;
(3)閱讀場景空間移動化:碎片化閱讀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閱讀空間場景的移動化,閱讀隨人移動,而不是人隨閱讀固定。場景空間的移動變化,切割了閱讀時間的連續性,自然就碎片化了。
綜上因素,個人認為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換句話說“不管你提不提倡,它就這樣,且一定會這樣”;
二、然後是碎片化閱讀在某種程度是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水平的必要性。調查顯示,2017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遠低於南韓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別提猶太人的64本了。2018年底去日本,地鐵上仍然有很多人拿書本閱讀,特別是中小學生小孩,基本沒人說話和大聲喧譁。這確實是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所在,畢竟人家教育做的好,國民文化素質及閱讀習慣養成了。從這個角度說,在國民文化教育及閱讀習慣沒有得到根本提升的前提下,碎片化閱讀肯定是值得提倡的。也就是說:假如不碎片化閱讀點,說不定果然閱讀量會更少。中國的一切問題都不能脫離地域發展不平衡和階級結果的分化。
三、最後是從個人角度看待碎片化閱讀,個人認為與碎片化閱讀相對的是深度閱讀,可以有不同的分工:碎片化閱讀主要是獲取資訊、文化娛樂、開拓眼界,挺好;有時間有條件的時候,肯定要養成深度閱讀習慣。有時間的時候要抽空去圖書館或在家,放下手機,拿起紙質書或kindle,靜下心從頭到尾認真讀完一本書。深度閱讀獲得的知識系統性,思考的深度及對邏輯思維的鍛鍊,絕不是碎片化閱讀可以達到。要清楚碎片化閱讀的侷限和益處,但也要留出深度閱讀的時間,養成深度閱讀的習慣。各有分工,協調分配。碎片化閱讀沒什麼不好,也不需要抵制,因為根本抵制不了,調整好自己心態就行了。
-
5 # 水滴紋繡
說說關於碎片化閱讀的幾個關鍵問題:
1/
碎片化閱讀並不是電子網路閱讀的產物,以前我們讀報紙,以前我們看雜誌,以前我們聽廣播,以前我們看小說連載,都是碎片化閱讀。
2/
碎片化閱讀不是是否值得提倡的事,是沒辦法的事,是勢在必行的事。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的空間被切碎了;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時間被切碎了。我們不能長年累月和家人在一起,於是我們的家庭是碎片化家庭;我們不能朝朝暮暮和戀人在一起,於是我們是碎片化戀愛;我們沒辦法呆在書房裡安靜的讀上5個半小時的書,於是我們是碎片化閱讀。
3/
在飛機上、在高鐵上、在從家裡到公司的堵車的路上,我們剛好可以讀半本書,可以聽一本書,可以瀏覽當天重大新聞——這有什麼不好麼?
4/
我們手上的手機,可以用來在上面消磨時光,可以用來打遊戲,可以用來學習,可以用來處理工作。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若討厭電子螢幕,你可以把手機收起來,你可以捧一本散發著墨香的書在手上,沒人感說你啥。
5/
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個偽命題。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見一片報紙都能看的津津有味;對於不愛閱讀的人來說,躺在書堆裡也能呼呼大睡。
6/
知識體系的搭建和閱讀方式關係不大。知識體系的搭建和閱讀時間、思考時間、知識轉化能力有關。我這裡說的知識轉化能力指的的是如何把所學用出去。
-
6 # 亦有所思
我每個月只有一元錢,但我想買一本22塊錢的《新華字典》,怎麼辦?
攢!
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
如果因為沒有一平方米的時間從而放棄一本書的閱讀,會被雷劈的!
一個人問牧師,我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麼?
不可以~
那我抽菸的時候可以祈禱麼?
當然可以,我的孩子。
這就是諷刺!
碎片時間為什麼不可以閱讀?難道要我消滅星星?還是上拼多多搶那兩分錢的馬桶刷?或者和某個長相還算可人聊勝於無的某某某說些淺黃色的段子?或者直接打電話給XXX約個時間出來喝點貓尿?
等站樁,站地鐵,侯餐廳,排臭隊,一天之內所有的碎片時間加起來足夠看完兩段《古文觀止》或者至少三百條狗日的新聞資訊。
很龐大的閱讀量!堅持一年,讀通《史記》絕對沒有問題,若是天天看財經新聞,保你可以忽悠住酒桌上那些裝傻充愣的領導。
讀書,也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會留在你的思想裡。讓你的含金量變得比煲電話粥的人多了一毫克,一天一毫克,人的大腦也不過是一根大白菜的重量!
我們都說,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你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是最強大腦裡的那些妖人,更不是顏值到爆上臺只需說一二三四就能拿上千萬的注水小鮮肉。
如果不堅持,連做平凡人的資格都沒有!只能淪落成每天吃剩飯的阿貓阿狗。所以在這個連淡也扯不出的時代,你要做的不是奮鬥,而是像傻B一樣地堅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修煉自己。不求出人頭地,只求別摔得太慘。
讀書,蹲馬桶的時間都要不放過!
回覆列表
我不大力提倡碎片化閱讀,但也不拒絕碎片化閱讀,我覺得碎片化閱讀與深層次閱讀要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我的觀點具體說如下:
碎片化的淺閱讀具有快速、及時、互動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優點。這些都是傳統的深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尤其是互動性強。網路作品也有精品。
要進入深閱讀狀態,達到一定的思考、創新層次,還是紙質文字最佳。手捧一本書細細品味是一種幸福、一種境界,置身於書中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和奧妙。
網路閱讀和紙質閱讀完全可以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在網上瀏覽好書的諮訊或試讀好的網路作品,然後再購買紙質的書籍慢慢欣賞。
閱讀是一種習慣,無論哪種方式,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有網友曾調侃:一個好胃,被白酒廢了;一個好官,被金錢廢了;一手好字,被電腦廢了。
我要說的是:紙質閱讀的好習慣,千萬別被網路廢了!身處網路時代,誰也不能抗拒、排斥網路閱讀,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一個度,使網路閱讀既為我所用、又不被它牽著鼻子走而浪費大好年華。
非常贊同一位愛好讀書的作者說的幾句話:“平凡的日子,會因為讀書而金光閃閃,枯燥的人生也因讀書而變得有滋有味;
豪華的住宅,高檔的傢俱,但家裡如果沒有一部好書,那只是闊氣,而不是富貴;
衣著錦秀,披金戴銀,但如果胸無點墨,出語粗俗,那只是妖冶,而不是美麗。
唯有讀書,才能讀出多彩的人生,詩意的生活,輝煌的事業。”
願以這段話與愛好讀書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