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其實在明朝萬曆年間共發生了五次大的戰役,分別是明緬戰爭(1584年)、寧夏戰爭(1592)、萬曆北韓戰爭(1592-1598)、播州戰爭(1599-1600)、薩爾滸之戰(1619)。

    1584年的明緬戰爭被稱作“西南極地之戰”,萬曆皇帝對西南極地的土地沒有多大興趣,包含寮國中北部、泰國中北部、緬甸大部等邊遠土司控制地區。這些地區明朝的控制力並不強,加之這些地區土著的興起,萬曆皇帝採取了戰略退卻的態度,穩固到控制力較強的地區就停戰了,不能算是失敗,當時的邊界地區和現在中國的邊疆界限差別不是很大,略有退縮。

    但寧夏戰役中的寧夏地區、萬曆北韓戰爭的北韓、播州之役中的播州對明朝的威脅太大,絕對不能退縮,因此萬曆皇帝親自上陣,全面佈局。後勤物資、將領選拔、軍隊調配、經費支出都基本是萬曆皇帝的手筆,三大戰役全部獲勝了。萬曆皇帝的個人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維護了大明朝的疆域和尊嚴。(萬曆皇帝像)

    萬曆皇帝不上朝是否就是怠政?三大徵的軍費從哪裡來的?

    萬曆皇帝並不是怠政,只不過不想看到那些所謂“正派”官員的嘴臉,於大明朝沒有太大的作用。他暗中把握了明朝的財政權力、軍事權力、主要官員的任命權,即便不上朝這些也都瞭然於心。譬如日本的梟雄豐臣秀吉就上了萬曆皇帝的當,他從情報得知萬曆皇帝已經十幾年不上朝了,覺得是征服北韓的最佳時機。於是豐臣秀吉用絕對優勢的軍力,殺雞用牛刀對付北韓,豐臣秀吉本打算等明朝反應過來時,日本已經佔領了北韓。沒想到的是萬曆皇帝迅速做出反應,快Superb遣了援助北韓的精兵強將,阻礙了豐臣秀吉的企圖。

    再譬如,明朝發生梃擊案之時,涉及到了太子、鄭貴妃,萬曆皇帝又出來了,調停平息紛爭,穩固太子的儲君之位。

    萬曆皇帝起碼在萬曆前中期對朝政大事還是十分關心,該負責的全部承擔起來,其他則由文官系統自己調整。

    萬曆三大徵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據各種歷史資料記載,三大徵共花費了1100-1200萬兩白銀。

    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北韓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清朝編修的《明史》)

    這是《明史》的記載,最後說三大徵接連而至,國家的費用開支非常大。這句話明顯是有偏見的,崇禎年間對付後金花費6000萬兩之巨,不但沒有消滅後金反而壯大起來了。用人、用錢、用軍隊這三方面崇禎年間和萬曆三大徵相比較是相距甚遠了。

    萬曆三大徵的絕大部分軍費出自於萬曆皇帝的內庫,劃撥快速,一步到位,使得軍隊能夠快速行動,這是萬曆三大徵中取勝的關鍵之一——錢到位、軍隊到位。(明朝“內承運庫銀”圖,內承運庫就是皇帝的小金庫,萬曆三大徵的軍費大都是內庫的銀子)

    有很多學者說萬曆皇帝用稅監、礦監收銀子供給皇帝自己用,惹得人民怨聲載道。這話講得有點不地道,假如交給地方官員收取會是一種什麼景象吶?預估老百姓也是反抗的,而且國家也收不到多少銀子,大部分被地方官員上下其手貪汙了。到了用錢的時候,明王朝絕對不會迅速拿出這麼多銀子對付內外戰爭。萬曆皇帝還是很聰明的,收稅在自己手中一部分,累計起來可以對付不時之需,要比地方官員收取要好得多了。再者,明朝立國已經200多年了,官員是什麼樣的嘴臉,萬曆皇帝還是清楚的,除了少部分清廉者以外大都是貪官了。萬曆皇帝收稅這是把地方官員應該收的自己收了,免了很多“手續費”,在當時來看做法應該是完全正確的。

    萬曆三大徵中將領的選拔和任用。

    萬曆皇帝對軍隊的將領們還是十分熟悉的,誰能打仗,誰不能打仗也是瞭解的,他的情報系統會及時彙報將領們的一舉一動和戰功的。我們看一下明朝前四次戰爭的主要將領:

    一、明緬戰爭(1584年)

    明朝的主將:劉綎、鄧子龍、莽應裡(緬甸土司)。(劉綎像,參與了萬曆朝的四大戰役,包括最後的薩爾滸之戰)

    二、寧夏戰爭(1592年)

    主將:李如松。

    副將:麻貴。(李如松像,為寧夏戰爭、萬曆北韓戰爭的統帥)三、萬曆北韓戰爭(1592-1598年)

    主帥:李如松、邢玠,宋應昌(經略)。

    東路軍主將:麻貴。

    西路軍主將:劉綎。

    中路軍主將:李如梅。

    水路軍主將:陳璘,副將:鄧子龍。(麻貴水墨畫像,參加了四大戰役)

    四、播州戰爭(1599-1600).

    統帥:李化龍。

    先鋒:劉綎。

    部將:麻貴、陳璘、董一元、馬千乘、秦良玉等。(李化龍像,播州戰役主帥)

    四次戰役全部參加將領有:劉綎;

    三次戰役參加的有:麻貴;

    兩次戰役參加的有:李如松、陳璘、鄧子龍。

    這些主要將領大都是身經百戰的人,萬曆皇帝不會派一些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人去打的。像李如松、李如梅都是名將李成梁的兒子,在邊疆久經沙場;而劉綎、麻貴、鄧子龍、陳璘也在各種戰場環境下征戰過。

    萬曆皇帝透過正常的奏報和密探的彙報相互綜合之後才選擇這些將領帶兵打仗,可謂知人善任了。

    萬曆三大徵勝利的意義如何?

    1592年的寧夏戰役消滅了蒙古哱拜叛軍,穩固了明朝西北的局勢和疆域;

    1592-1598年的萬曆北韓戰爭中,明軍和朝向軍隊聯合擊退日本軍隊的侵略,使得日本和中國、北韓之間和平相處了近200年,清朝也得益於這次戰爭的勝利。

    1599-1600年的播州楊應龍叛亂,平息了西南少數民族的反叛,穩固了明朝的西南部的穩定。

    萬曆三大徵的勝利,維護了明帝國的在周邊地區的主導地位,保持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 2 # 94310417小云

    萬曆朝的三大戰役是寧夏之戰,和播州之戰以及援朝抗倭之戰,這三場戰爭大氣磅礴氣呑山河,猶以剿滅貴州楊應龍之戰最為曠日持久勞民傷財,寧夏之戰是大將總兵官李如松統轄剿殺的,但這三場惡戰中以援朝滅倭最為驚心動魄,不知死活天高地厚的倭寇大將豐臣秀吉領十餘萬大軍渡海入寇北韓王國,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北韓皇族被迫退入中國境內,並急吿天朝求請岀兵平倭。萬曆帝集中了全國最強大的兵將十餘萬人,以李如松為統帥,鄧之龍為付將,經大小數十戰終於將不可一世,蝮蛇吞象的倭寇殺的人仰馬翻鬼哭狼嚎盾逃而去,但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有二次攻上岸來,被中朝大軍聯合打敗,李順希在海上擊毀倭寇退路,從而歷經半年多的援朝抗倭勝利終結,豐臣秀吉也死於抑鬱症。李如松以驚天戰力體現了巨大戰力。他後死於攻打蒙古時的一次惡戰,李如松之死在於他常常孤軍奮戰誓死如歸。

  • 3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列位看官,今天就扒一扒明朝那些事兒,萬曆三次大戰役,分別是北韓戰役,播州戰役,寧夏戰役,三大戰役決定明朝的未來,也是明朝滅亡關鍵所在,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其本質,從嘉靖年間開始朝廷經濟就徹底崩潰,朝廷沒有銀子支撐戰爭開銷,輕徭薄賦可能是仁政,但也是導致朝廷財政虧空直接原因,明朝整個財政體系效率相當底下,就是該收的收不上來,就連維護一條運河資金都難以保證,上百家造船廠,朝廷長期拔款不足,這些國辦造船廠逐漸陷入虧損,紛紛倒閉,維護大運河士兵長期拖欠銀兩,為了生存只能大肆走私,朝廷更是無力興修水利,旱的時侯沒有水澆地,澇的時候又無法排澇,很多豪門大戶乘人之危低價收購兼併土地,兩級分化越演越烈,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落,走向瓦解,非常可怕的是朝廷財政收入逐漸下降,開支卻越來越多,預設制度性腐敗,到了明朝中後期,財政困難更加積重難返,嚴重的財政危機直接導致政治危機,充分說明,明朝的財政制度簡陋和低效率運轉,面對東南沿海倭寇戰爭和後來的東北後金戰爭,朝廷財政難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明朝實行軍屯制度名存亡,軍隊長期拖欠軍餉,武器裝備落後,更加缺乏訓練,軍隊戰鬥力極差,軍隊減員嚴重,遭遇敵軍誰肯冒死殺敵,一觸即潰,甚至投降敵軍,明朝有軍隊兩百多萬人,怎麼能允許倭寇橫行東南沿海幾十年,怎麼消滅不了關外幾十萬清軍,明朝的覆滅,就是滅亡於財政制度設計非常不合理,治理國家就是,民富,國足,軍強,古往今來就是創造財富,然後合理分配財富,朝廷要有所作為,必須有徵稅能力,輕徭薄賦可能是仁政,也造成國家財政虧空,萬曆年間播州戰役位於西南地區,海龍堡是這場戰役最後戰場,因為土司叛亂,頭領叫楊應龍,其祖先在唐朝未年開始統治這塊土地,經歷五代十國,元宋,他們宗族形成地方勢力,一個家族能統治四百年,中國歷史上除了漢朝統治中國四百零四年,其他朝代也難以超過三百年統治,三百年也是魔咒,統治當地四百年,可見其家族勢力極其強大,朱元璋封其家族土司為宣威司使,萬曆14年土司楊應龍公開叛亂,萬曆27年派兵征討,大敗楊應龍軍隊,帶領殘部逃往西南,明朝也付出沉重代價,北韓戰役出兵7萬人,而這次平定播州楊應龍戰爭,明朝出兵20萬人,明朝舉全國之力,極大消耗明朝的國力。三次大戰役,明朝消耗白銀1100萬兩,朝廷本來就入不敷出,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使明朝財政更加雪上加霜,還有對緬甸戰爭失敗,對東北關外後金薩爾滸戰爭失敗,重創明朝財政,萬曆皇帝有一條腿是瘸子,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皇權並未旁落,五場戰爭壓垮明朝的財政。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萬曆皇帝所處的時代,正值大明王朝雖然積弊甚深,但卻尚未到窮途末路之時。所以明朝雖財政緊張,但卻猶有餘力平定內外之亂。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並非是英君雄主,但是卻卻並不是那種昏庸透頂的無能之君。他在對朝局的掌控,以及對朝臣的駕馭上,自有其獨到之處,因此說萬曆皇帝知人善任,似乎也不為不可——至少在某些方面是這樣的。

    萬曆三大佂都是不得打的戰爭,播州揚氏家族在那裡經營了幾百年,早已不止是土司那樣的人物可以相比的,而是變成了橫霸一方的土皇帝,惡霸王。乃至於私慾竟然膨脹到了敢與明朝政府相對機的嚴重地步,這樣的不穩定因素是不能不清除的!

    而其他兩場戰爭,也是明朝不得不打的。儘管明朝不想打,也不願打,但還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將戰爭打嬴了——尤其是援朝掃倭之戰,雖然耗費了大量精銳,並間接造成了努爾哈赤的趁機坐大,然而卻也因此戰而又壓制了日本幾百年之久,在客觀上延遲了日本的崛起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開花的蘭花描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