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usting

    當然是老朱!推翻蒙元政權,把漢民從下等人中解放出來!打的北元喪失南下的信心!關心下層百姓疾苦!痛恨官紳惡霸!唯一一個來自社會最底層的皇帝!嗜殺是對位高權重、以權謀私者!李世民就是弒兄弒弟逼父的小人!同樣狠老朱對蒙元、對貪官狠,李世民對親人狠!高下立判!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基業的主要開創者之一,立下不世之功。文治武功俱臻上品!建設的“貞觀之治″更是為唐朝初期的平復戰亂創傷、恢復中華元氣定下了基調!李世民出身貴族名門,有學識、有見識、有格局。重法而不嗜殺,識人而能用人。功臣之中,除大奸大惡外,多數得以保全。對百姓更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故重視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可以說唐朝的興盛是從貞觀之治開始的!但人無完人,唐太宗也有好大喜功、誇示武力的缺點,幾次遠征高句麗,雖是為長治久安,卻也勞民傷財!玄武門之變更是為後世所爭議!總體來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唐太宗名列封建王朝歷史上少有的幾位有作為的君主之一,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足以說明其功績;明太祖朱元璋起身草莽之中,生於亂世之內,有雄心少學識、有膽略少格局、有本領少包容。固然是一代豪傑,也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洪武之治″使中國從元末戰亂中逐漸恢復過來,把佔據中原的蒙古人逐出中華,也為建設新王朝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歷史評價中,朱元璋給人們的印像卻是薄情寡義、冷血嗜殺的形像!在他的手上,開國功臣們多半不能保全!但他也注重減輕百姓負擔,對貪官汙吏鐵面無情,重視以法治國!不過因為格局不如李世民大,所以明朝的走向是"內斂"型的,而非漢唐時代的"開創”型!這樣就決定了,明朝一定比唐朝保守、閉鎖。尤其是海禁之策不僅令明朝財政匱乏,也因缺乏東西方文明的大交流而使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綜合上述,結論是唐太宗勝於明太祖!

  • 3 # 暢十四

    明君標杆唐太宗李世民啊!雖然有玄武門之汙點,但是作為君主,他的胸懷是帝王典範,朱元璋起身平民但是對功臣屠戮,可見其心胸狹隘,和李世民一比確實差太多。

  • 4 # 筱原123

    後人對前人印象,全憑文人一隻筆!

    李世民出身官宦世家貴族,受到良好教育,胸懷寬廣,又有家族勢力,個人並未經受什麼苦難,對官員知識分子沒那麼仇視。

    而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當了皇帝也壓根信不過知識分子,因此大刀闊斧,整頓吏治。他說:“吏治之弊。莫過於貪墨”凡貪墨之徒,便繩之以法。毫不寬恕。官吏凡貪贓枉法者。一律發配到北方邊地充軍。貪汙60兩以上者梟首示眾。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戶部侍郎郭恆盜賣稅糧案發,被處死的官員多達萬人。經過朱元璋的嚴厲整治。在他三十年的帝王生涯中。政治清明“一時守令畏法···吏治煥然丕變”。

    因此,在文人筆下,李世民成為千古明君典範,而朱元璋則被誣衊為創子手,狂躁症患者。

    總之,朱元璋一個人,縱 有皇權加持,怎鬥得過千古文人傳統……

  • 5 # 洛水清風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而朱元璋的洪武之治,也同樣光照千秋。倆人若非要比出個高低上下,個人感覺朱元璋更勝一籌。

    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和尚,成為九五至尊,這就是一個傳奇,一個神話。縱觀中國開國皇帝中,沒有人能與朱元璋相提並論,僅從這點說,朱元璋的個人能力要勝過李世民。二: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功績,與李世民剿滅群雄,統一中國戰功相比,無論歷史意義,還是影響力都要大的很多。

    洪武之治,百姓的幸福指數肯定要大於貞觀之治。因為那時老百姓的社會地位很高,只要發現哪個地方官有貪腐、魚肉百姓的惡性,可以直接扭送到京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也只有朱元璋敢這麼相信老百姓。朱元璋在位時還開創世界救濟制度的先河,讓窮人有病可醫,讓流浪、乞討者有屋可居,讓無地者死後有葬身之地。貞觀之治下的老百姓恐怕就沒這些福利了。

    朱元璋雖說殺人如麻,但他殺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些貪官汙吏,驕兵悍將。而李世民殺的是自己的一奶同胞。李世民統治時期政治清明,而朱元璋在位時,也是歷史上貪官最少的時期。

    那為啥人們總感覺朱元璋很殘暴,而李世民很英明,這主要是文人的一支筆在作怪。因為朱元璋殺的貪官汙吏都是飽讀聖人書的文人出於同病相憐的目的,後世文人豈能為朱元璋歌功頌德。而李世民對待貪官汙吏,不殺反賞,焉能不讓這些文人感激涕零,視之為聖君!

    綜上所述,儘管後世文人極力抹黑朱元璋,但他的歷史功績是任何人無法抹掉的。只要拿朱元璋的歷史功績與李世民的歷史功績相比,誰高誰下,自不言而喻。

  • 6 # 歷史課課代表

    個人認為李世民是明君,李世民即位後,為大唐創造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對直言進諫的大臣,豁然予以採納,於國於民於文武百官都功在千秋,史稱“貞觀之治”。朱元璋即位後,大肆屠殺功臣,廢丞相,權分六部,導致皇權史無前例的最大化,設立藩王,讓皇子鎮守邊疆,導致藩王朱棣謀逆篡位,秘密設立錦衣衛特務組織,使文武百官和百姓心裡遍佈恐慌,也導致後來的宦官專權,禍害天下。

    其實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本質在於,李世民是出身貴族,而朱元璋出身於農民,在朱元璋身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最基本的一個特徵,小農的這個自私性和獨立性,使得任何人都很難分享他的這種榮耀,越是這種出身相對比較低,比較貧困的人,他上臺以後專治獨裁、屠殺功臣的可能性越大。再比如劉邦,小農出身,原來是村居委會主任,登基之後也是大肆屠殺功臣。

    但秦王李世民是貴族出身,從小便受過良好的教育,為人虛懷納諫,待人寬厚,所以他登基便沒有大殺功臣,反而對功臣多有眷顧,李世民求賢若渴,文武百官都能人盡其才,更不計親疏恩怨,大臣魏徵就是很好的例子,經常當面指出李世民的缺點,跟李世民爭鋒相對,李世民反而重用。正因為如此,唐朝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 7 # 正其居

    分出兩位皇帝的英明與否,不能僅憑個人好惡,唐太宗和明太祖都是兩個大王朝的開創者和設計者,雖然太宗不是第一任皇帝,但他是唐國家制度的重要創立者和完善並使之成型者。如要明得失,個人認為可從三個方面逐一比較,一方面是國家行政制度異同及其導致的結果,二其他制度異同及其導致的結果,三皇帝本人性格差異導致的結果。

    第一,唐代相權認知承襲漢朝但己有不同,相權是政府最重要的權為,相權形式的變化直接影響各級政府的構成形式,太宗把相權分部門而不在個人,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配而成,中書發主令,門下加予複核,尚書執行,同時,借重尚書省,設立《唐六典》,規範各部行為,至明清依然奉為真章。在太祖時期,徹底廢除宰相名義,只借尚書,其實並沒有與太宗有本質區別,隨著唐以來門閥制度的消亡,中央集權與個體農商之間除行政外再無階層隔閡,皇權行政權集於一身己無實質宰相的必要,明中書門下皆無,但有內閣,其作用類似。但兩者之最大差異在基層,唐沿漢制設郡縣長官,但其等級清楚,職務不清,難以上升,終使基層人浮於事,致使各項政策難於持續執行,最終導致觀察使和節度使這種本應專行監察權的臨時派出機構演變成全權支配所有權力的地方長官,本意在中央集權,最後卻尾大不掉,反被其吞噬。東漢後州牧、清朝後總督,都為其覆轍。反觀明朝,地方設立承宣佈政使管行政、提刑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揮使管軍事,合稱三司,使在行省一級三權分立,確保了兩京一十三省各項日常事務的穩定,其基層執行力和穩定性是最好的,雖然仍有御使巡撫監司等監察體系官僚下派,甚至中後期有總督、督師出現,但仍未脫離其臨時性質,沒有對中央形成威脅,所以終明一朝,未見有能威脅皇權和中央集權的出現,是所有朝代中最傑出的。

    二、其他制度中最為重要的是經濟(稅收)制度和軍事制度,隋唐制度源於北魏,在“均田制”上創立“租庸調”制度和賬籍制度,軍隊方面採用“府兵制”;明朝而言,大體類似,土地以魚鱗冊為憑據,軍事以衛所為制,核心也是軍隊的半職業化。但實施起來效果差異很大。唐代稅收受限於舊豪門勢力仍存和基層執行弱,不久就大行兼併之風,最終淪為失控,府兵制導致和平時期戰鬥力渙散,不出五十年己需邊兵防禦,但明朝,土地兼併之風終未形成壓倒性態勢,再加上後期一條鞭法的執行減少了因土地兼併導致稅源流失現象,中央稅收較唐好多。得益於各級軍事機構的完整並獨立於行政機構之外,衛所一直是基本軍事制度,即使有戚繼光等帶有個人色彩的類軍閥,也完全離不開衛所體系的供給和中央轄制。所以,明朝的中央軍事動員能力確比唐強,其戰鬥力從前至後都沒有出現很大衰退,即使在王朝覆滅時,也只是兩邊作戰,但戰力仍存。

    三、太宗出身貴族,有胡漢融合氣質,胸懷大略,其個人魅力大開大闔,所以得封“天可漢”,創唐盛世,其開放包容,至今為中華驕傲,但承舊制多,不深究其影響,致使後世難以其繼,到他後期,政策己經顯示疲弊,終在玄宗釀成大錯,積重難返,以致王朝未及國祚一半就己疲弊叢生,安史之亂根源在於府兵難行,邊軍坐亂,且軍隊供給缺乏國家軍事後勤體系支援,致使軍隊形成戰力自成、後勤自給的封閉體系,進而演變成軍閥軍隊,必然導致藩鎮割據,一旦藩鎮形成,形成對國家行政的天然排斥,中後期諸皇想透過皇權合法性或相互牽制來削藩己十分吃力,等形成最大藩鎮后王朝是最後的祭品。太祖起於貧寒,自封淮右布衣,推翻元朝,重光漢族,非常瞭解基層實際,深諳恩威並施,制度鉅細,重各方牽制維持,終沒有使皇權旁落,無論是內閣,還是宦官,因為基層穩固,是對皇權最有力的拱衛,導致任何力量只有依附於皇權才有可能變得合法,終民一朝,儘管有內閣坐大,東林起勢,閹黨橫行,但王朝合法性從未有過動搖和質疑。

    兩者相比,太祖更勝一籌。

  • 8 # 秦右史

    客觀來說,開國君王和繼承帝王之間,不具備太多可比性。明太祖朱元璋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很優秀的皇帝,但是評價和比較的標準不好訂立。朱元璋身出淮西步衣,一步一個腳印,平定天下,開創了大明200多年國運,發明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制度。得位極正,個人能力強,而且也有一定的治國方略,怎麼高評都不為過。

    李世民的情況比較複雜,雖然他在逐鹿天下過程中出力了,但是開國皇帝畢竟是父親李淵。加上,李世民得位不正,殺死兄弟,逼迫父親退位,這是一個抹不去事實。不過,李世民的治國理念與功績,消弭了曾經的不光彩。大唐氣象與盛世,包括李世民善於納諫,成為一個帝王的典範。

    如果非要比較高下,朱元璋肯定是略勝一籌。這不光是因為他是開國皇帝,還因為他確立的制度,影響到清代,成為封建時代的最高峰。而且,朱元璋與李世民的貴族出身不同,在能力範圍內,當然是遠遠大於李世民。尤其是,唐代初期繼承的是隋朝的國運,有一定經濟積累,李世民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在傳統文化中,朱元璋驅除韃虜,從正統意義上,還有一些其他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藍一般情況下四季都可以種植,深秋在露天該如何種植甘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