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兇孩子,對他們沒耐心,甚至打他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了,我要怎麼改變?
9
回覆列表
  • 1 # 精量電子科技感測器

    我也是二胎媽媽,自從有了二胎以後,我的脾氣也是變得稀里古怪,我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老大現在正是叛逆期,一天到晚嫌我嘮叨他,蠻不講理,有時候看著兒子的做法真是無語,自以為是,一點都不謙虛,把誰都不放眼裡,就是他厲害,我覺得我的脾氣也和他的叛逆期有關,我老公就是老好人,撒手不管,理所應當的壞人就是我了,可是他們都不理解我,不站在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難啊!

  • 2 # Epochsl

    很多二胎媽媽,都感到脾氣越來越大,動不動就大吼大叫,並時常伴有離家出走的衝動,尤其是沒人幫忙帶的情況下,更是神經偏執,有抑鬱傾向。

    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多方面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太累了 ,不僅僅是體力的不支,精神壓力也是蠻大的。

    二胎家庭,一般老人年紀比較大了,想幫帶也已力不從心,也有的是不願意幫帶,這樣夫妻兩人一定要有一個放棄工作,一個承受全家四個人的經濟壓力,一個要照顧兩個孩子的學習教育,飲食起居,還要平息化解兩個孩子的交集摩擦,大的要學習,小的要模仿搗亂,小的要自我玩耍休息,大的要挑釁逗樂,很容易就雞飛狗跳,哇哇亂叫,正洗衣做飯的媽媽們哪個還能心平氣和,給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往往是大吼一聲或是武力鎮壓,讓他們息事寧人。

    所以,雖然發脾氣是客觀刺激不可避免的事,作為媽媽們,一定要調整心態 ,發脾氣前默唸三遍 ,都是親生的,能生就要能管。對於不嚴重的事情能閉一隻眼就閉一隻眼,不能太較真 ,瞭解孩子天性,他們自己能解決的就自己,或相互幫忙解決 ,學會放手。

    最後要注意的,夫妻關係直接影響你脾氣大小,兩個孩子沒人幫忙的話,各自壓力都大,很容易相互抱怨不理解,老認為自己付出最多,沒得到認可,所以夫妻要常溝通,多理解,共同度過困難時期。多體會他們帶來的快樂時光!

  • 3 #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生完二胎以後,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會面臨方方面面的壓力,做媽媽的有時候難免會發發脾氣,心情不好確實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本著對孩子,對自己對家庭負責的原則,一定要儘量儘早的做好調整,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不然會不斷的累積,造成不良的結果。

    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照顧孩子照顧家庭,體力上的勞累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要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自己的付出都是為了所愛的人,想明白了,也就會樂在其中。不妨在孩子,安靜的時候,熟睡的時候,看看他們天使般的面容,感覺一下歲月靜好。也許那只是一段暫時的美好,但是在心情調節上,確實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就是要善於調動家庭的其他成員,讓其他的家庭成員也儘可能的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這樣可以給自己一個暫時的休息時間。對於一個天天跟孩子在一起的媽媽,即便是有哪怕半天的閒暇,也是一個很好的調節。

    比如說,按照我們家的慣例,我每天都要送完孩子上學之後,自己再去上班。前兩天,偶爾的動員了爸爸送孩子,上班之前有了半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自己坐下來喝杯茶,心情頓時放鬆了很多。

  • 4 # 伍仟島看門老頭

    這個地球上任何人都不欠你的。生孩子是你自己的選擇,即使是在各種誘惑下做出的決定,既然十月懷胎都沒有後悔,沒說的,你要為你自己的決定負責,況且,這是一個小生命,你沒有任何理由不負責。

    換個說法,脾氣暴躁的原因無外兩個,一個是你了不起了;一個是你冤死了。但是,和對生命和對家庭負責的角度來說,這都不是理由,那個母雞不下蛋?都有兩個孩子了,你的人格還不健全,孩子以後怎麼辦?

    你是母親,是老婆,是兒媳,是閨女,你擔著至少三個家庭的幸福,你沒有權力任性,沒有權力撒嬌。

  • 5 # 蝸牛他她麻麻

    真的,我就是這樣,只有老大的時候對我閨女可好了,從來不捨得說她一句,現在老二兩歲了,事多心煩,總是不耐煩,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發了脾氣又後悔,下次繼續發脾氣,真是恨自己啊。

  • 6 # 育己

    生養兩個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是非常普遍的,也是非常正常的。首先在心裡不要自責。然後考慮如何改善,畢竟這樣自己和家人的身心都會受影響。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供參考:

    1、帶孩子在許多人的眼裡“不值錢”,因為不能掙錢。於是媽媽們不自覺地尋求其他自我價值。但是因為帶孩子對身心有巨大的佔據,幾乎沒有其他空間和自己幹別的事情,於是矛盾產生了,媽媽們會因為孩子“耽誤”自己的正事而生氣惱怒,負面情緒積累多了會經常爆發。

    這種情況要轉變自己的思想,把帶孩子看做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回想自己童年或多或少都有因為父母的無心之過給自己留下陰影或者遺憾,不妨和孩子一起當一次孩子,看見孩子,並且透過孩子看見童年的自己,這樣不自覺地會從孩子角度出發看問題,對自己的身心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機會。

    2、帶孩子比較累,我覺得主要心累。孩子的身體心理都要照顧到,生怕有任何閃失。媽媽們適當放鬆心態,累了就調整帶孩子的方式,比如,允許自己“不拘小節”,家裡亂了,如果自己太累,就給自己放個假,每週有那麼兩三天不想收拾也無妨。

    和孩子一起睡午覺,再重要的事情也要放一放。充滿電再說。一定保證充足睡眠,飲食健康。

    3、感到無聊。孩子是孩子,即使再從角度出發,有時候感到無聊。偶爾出去散散心,找其他帶孩子的年輕媽媽孩子談得來的老人,一起聊聊天。發現有趣的事情,如果孩子稍大點,也可以和信任的人輪流看孩子,像彈簧一下,有松有緊。

    抽空和自己的愛好相處,發展一下。比如最近我再學畫畫。雖然時間比較少,擠擠還是有的。

    祝福!

  • 7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都知道兇孩子不太好,但當媽媽的有時候忍不住發脾氣,真的值得理解。

    育兒從來就不是輕鬆的工作。

    尿布要換、吵鬧要哄、衣服要洗、食物要準備、玩耍時要注意安全……

    身體上的勞累就算了,關鍵是,爸爸媽媽還可能時不時就會擔心或者自我懷疑:

    “我做得對不對?我帶孩子帶得好不好?”

    其實,再好的爸媽也會出錯,“失策”本來就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

    錯了就錯了,接受這一點,再想辦法改進就好。

    努力養育孩子的爸爸媽媽應該被理解、被支援,而不是應該被責備和挑剔。

    來分享一些支援父母,減輕父母壓力的小策略。

    一、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當爸爸媽媽自己感到筋疲力盡的時候;

    當爸爸媽媽嚴厲地批評自己的孩子的時候;

    當爸爸媽媽非常自責的時候;

    不管是穿衣還是吃飯都免不了跟孩子之間發生一場戰爭的時候……

    我們不妨想想:

    其實我也知道大喊大叫發脾氣沒什麼好處,但我為什麼還會這樣做呢?

    因為我很生氣!很沮喪!很難過!很憤怒!

    接受所有的感情,哪怕是很消極的感情,這非常重要。

    瞭解自己或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就能更耐心地迴應自己或是孩子,不至於太過於沮喪和自責了。

    如果爸爸媽媽還能夠更詳細地瞭解孩子每個月齡的發展特點,那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一些“看上去不太好”的感受和行為,對於別人的“質疑”和“人云亦云”,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不容易惶恐。

    這樣一來,可能原本覺得是個大問題的問題,就變得不是問題了。

    二、 先想象一下孩子的感受,再做出迴應會更有效

    孩子不想睡覺、不好好吃飯、發脾氣大哭的時候,我們先別急著想法“搞定”孩子,而是先停下來想象一下:

    “作為一個孩子,現在應該是什麼感受”?

    那我們接下來的處理方式,自然而然就充滿了愛和同理心。

    三、管理自己的感受和反應

    要當一個帶孩子的爸爸媽媽,就難免有沮喪或生氣的時候。

    失望、生氣、難過這簡直太正常了。

    一旦意識到“自己現在情緒很不好”,就儘量先不要在“衝動”和“壓力”下,對孩子做任何迴應。先關照好自己的心情。

    可是,怎麼能在“無理取鬧”的孩子面前還保持冷靜呢?

    第一步就是——啥也不做。

    深呼吸、暫停一會兒,讓大腦清醒一下。

    具體做法:

    1.開始慢慢呼吸。一次呼吸週期應持續約6秒鐘。

    2.透過鼻子呼吸,透過口腔呼吸,讓您的呼吸輕鬆地流入和流出您的身體。

    3.放下你的想法吧。放下今天晚些時候你要做的事情或者需要你注意的待定專案。只需讓自己的思緒上升和下降,並與你的呼吸融為一體。

    4.有目的地注意你的呼吸。

    只要孩子沒有危險,只是哭鬧、耍賴,那家長暫時地“什麼都不做”,平靜後再回應,說不定比急著“搞定孩子”結果更好。

    如果爸爸媽媽在孩子大吵大鬧的時候都能保持冷靜,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他會覺得:

    任何情況下,我都能夠相信、依賴爸爸媽媽。

    孩子有安全感,也會更快地平靜下來。

    四、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同理心

    當孩子感到非常沮喪和難過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根本不是啥大事兒啊”!

    可我們眼中的小事兒,還真是孩子們眼中的大事兒。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我們對孩子自然更有同理心。

    比如:孩子一秒也不想在安全座椅裡坐著了,可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再堅持幾分鐘,馬上就要到家了。

    這個瞬間,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應該被理解。

    因為每個人都不好受,每個人都在掙扎,每個人都在堅持,有這樣的感受都很正常。

    我們不應該批評、指責自己,相反,我們應該接受自己、甚至同情自己、安慰自己。

    五、全神貫注地聽聽孩子的聲音

    我們大人專注力、目標性都比孩子強,這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然是優勢。

    但也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忘記關注孩子當下真正的需求。

    比如,太想早點出門,太想趕緊把飯吃完,太想讓孩子趕緊“止哭”,而沒有關注到孩子此時真正的需求可能是:

    我不想讓媽媽離開;我需要媽媽的擁抱;我希望媽媽知道我很難過……

    充分注意和傾聽,有助於瞭解孩子的需求,做出正確的迴應,比盲目地“講道理”、“談條件”、“哄孩子”更事半功倍。

    當爸爸媽媽在為孩子的行為煩心的時候,幫助孩子也等於在幫助我們自己。

  • 8 # 牧童

    學習唄,儘量不對娃兒發脾氣,脾氣太大爆發過頭了跟娃兒道個歉,抱抱他,親親他。讓娃兒稍微改點,自己也努力控制下,順便說一句,我三娃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秋為什麼稱為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