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兔子牙
-
2 # 科普道人冷戰 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冷戰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鬥爭。
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透過區域性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雙方軍事實力對比1、核武器
在核武器方面,美蘇可以說是半斤八兩。冷戰興起後,美蘇兩國都認識到未來的戰爭肯定要靠原子彈一決勝負,於是雙方都儲備了可以毀滅地球數百次的核武器。也就是說在核武比較上,美蘇沒有真正的贏家,可以說都是輸家。
雖然在科技上,美國核武及導彈有優勢,不過在核武器數量以及威力上,蘇聯略壓美國。
2、海權
透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海權大國的地位沒落,隨之而起的是美國。
透過制海權,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中東的石油補充自己的石油產能不足,可以用智利的銅礦、巴西的鐵礦來補足美蘇之間的資源差距,而蘇聯只能傻看著。
不過為了對抗美國的海權,蘇聯也研發出了一大利器,那就是核潛艇。雖然美國有很多航空母艦,以及龐大的艦艇編制,並且不論在質量上、規模上、科技上都完勝蘇聯。但是蘇聯的核潛艇巨大,實行一次行毀滅所以目標的理念,如若蘇聯先動手發射核武器,對美國來說,完全是一次地毯式、全方位的國家級毀滅性打擊,甚至美國很有可能沒有還手能力。
所以在海權上短期內來看,雙方持平,長期來看,美國優勢巨大。
3、陸權
就陸權來說,蘇聯完勝美國。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因為它被太平洋和大西洋保護著。但正是如此才使得美國在陸權上沒有優勢。
蘇聯當時的國土面積巨大,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就加盟共和國有十五個之多,未加盟但是受它影響的國家就更多了。
透過二戰,以前歐洲的老牌強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紛紛沒落,他們已無力在陸地上遏制蘇聯。整個歐洲都在蘇聯勢力範圍之內,而美國又遠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更是隻能幹瞪眼。
綜上所述,在軍力上假如冷戰中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美蘇開戰,蘇聯的勝算還是高過美國的。就算在經濟上,美國也是在後期透過各種封鎖及策略,才完全領先於蘇聯。
所以單純以影響力來評價,蘇聯在冷戰時候的影響力是大於美國的。
回覆列表
冷戰這一用語是二戰及戰後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冷戰,我認為就是一種在戰爭威脅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較量。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政治與經濟是其主要的戰場,而軍事競備僅僅是其表象。
在美蘇冷戰期間,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戰事。在此期間雖然衝突仍頻,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於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冷戰最終以前蘇聯的解體而告終,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爭給以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經濟安全建設
蘇聯解體後,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冷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日趨緩和,越來越多的國家從美蘇和日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將不再以軍事力量的競爭為主,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將不斷上升並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經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經濟外交將更加活躍。
冷戰後,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而不再強調所謂的“集團利益”和“陣營利益”。在國際關係中,尤其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對立和差異被逐漸淡化,不再成為判斷親疏敵友的標準。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技術、資訊、勞務等領域將越來越非意識形態化,過去那種集團利益的概念也將逐漸淡化,國家利益日益被置於集團利益之上。例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明確提出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改編更新美國的軍事力量、推行美國的民主人權。在這三大支柱中,把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放在首位。俄羅斯經過多年醞釀和準備,制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於1997年八月被葉利欽總統批准。這個《構想》明確提出了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是軍事方面,而主要在內政、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其中經濟安全也是關鍵。 近年來,中日和中美之間的經貿互補性和巨大的合作潛力已成為改善和發展雙邊關係的主要動力。
二、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國際政治問題
在國際競爭和交流中,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糾紛往往成為國家之間政治關係的重要內容。同時,國家間政治上的分歧和衝突也將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冷戰前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的優勢和有利地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採取經濟制裁、經濟封鎖,或者實行經濟援助、經貿合作,這些手段都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為了推行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或是企圖干涉別國的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冷戰後,西方國家改變以往的做法,開始實行“接觸”戰略,謀求與中國建立某種“夥伴”關係。 1998年2月,歐盟外長會議決定,歐盟及其成員國都不在日內瓦人權會議上支援或聯署有關華人權狀況的提案。3月,美國政府也宣佈不在該會上提****方案。在經濟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有很大發展。試圖透過經濟手段,達到同化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強調軍事威脅,控制戰爭規模。
冷戰結束後,國際上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消失,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軍事大國。從軍事實力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因此暴發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很小,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其主要的任務。在安全上,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取軍事上圍堵、監視與經濟上的滲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控制。例如在歐洲,透過北約東擴來防止社會主義力量東山再起;在亞太地區,重新確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對“日美防衛合作指標”進行修改,把重點防禦蘇聯改為針對中國、北韓等國家;安全合作的範圍也擴大到包括中國臺灣海峽、南沙群島在內的地區。
然而自從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活動上升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威脅。經濟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見影的解決國際安全的問題。恐怖主義作為冷戰結束後的遺留物,嚴重影響則國際安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超級大國,在戰略上,以先行打擊為預防的手段,針對所謂的“流氓”國家以軍事打擊消滅現政權,建立親美政權的手段,透過可以控制規模的區域性戰爭,重新建立國際社會秩序。
四、經濟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
前文已經提到,冷戰結束後,國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團利益的地位下降。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絡不斷加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資源和條件,而孤立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因此,許多國家政府把發展對外經濟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戰後的日本和西德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成為經濟強國,尤其是日本這樣一個地少人多、資源不豐富的小國,經過助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力開展了“經濟外交”,大規模地發展對外經濟。前德國外長金克爾宣稱:經濟是德國的命運,經濟實力和出口能力將決定德國在今後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是德國外交的重點。因此,1997年德國政府在制定對亞洲的政策時,明確提出要加強經濟外交,要對中國、越南及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增設貿易和商務機構。
冷戰後,各種層次的經濟外交空前活躍,許多國家政府首腦出訪時都帶著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其主要任務就是與被訪國家洽談經濟貿易問題,簽定經貿協議等,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國際經濟交往活動中,會經常產生備種經濟糾紛、經貿摩擦,於是,各國又透過外交途徑相互磋商,從而產生了“經貿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經濟的發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發展是戰後乃至更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戰後世界經濟的空前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絡日益緊密,相互間的交流更為廣泛。各世界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從而制約了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強權政治者的為所欲為。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冷戰結束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擴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於自身的利益,從某些方面注意推進南北關係的改善。
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兩次亞歐會議的召開,洛美協定的續訂,外國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有利影響。但是,以不合理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壟斷資本佔支配地位的貨幣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一些國際經濟和貨幣機構所構成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加之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依然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政策,欺壓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發展有助於緩和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局勢,減少軍事衝突的誘發因素。原蘇聯、東歐地區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惡化,是引起人們思想混亂、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直至最後發生劇變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內的動盪、動亂和戰爭,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國家的貧因、饑荒,或爭奪經濟資源有關。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乃至某些新興工業國國內的長期相對穩定局勢的維持,是與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由此可見,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軍事對抗,成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