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淡的水旭日

    茯苓為常用中藥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能,為醫家常用藥材之一。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和培育經驗。產品質量好、品類多,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菌核。家種茯苓主產湖北、安徽、河南三省,此外,湖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亦產。野生茯苓主要分佈於雲南麗江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地引種試種成功,產區日益擴大,除北方外,幾乎遍及全國各省市。

      【生長環境】茯苓一般生於海拔400~1500米氣溫較高、光照較強、溼度較小的同山區,多見於陽坡。土壤以沙質為主。植被為松屬針葉林,覆蓋率在50%以上。

      【種植技術】

      1、選場建場:栽種茯苓的場地應選擇沙質土壤,坡向南、西南或東南,坡度15 °~25 °。無白蟻滋生,未種過莊稼或3年內未栽種茯苓的生荒地。選好的苓場應及時深挖,深度不能淺於50釐米,並揀淨石塊、樹根、雜草。挖場一般在冬季進行。苓場翻挖後經暴曬、乾燥備用。按種前順坡挖窖,窖距20釐米左右。接種後根據苓場坡度及山勢,修挖30釐米左右的排水溝,形成廂場,以便於管理。

      2、種植方法:

      (1)菌種的準備:栽培茯苓的菌種有3種類型即鮮菌核、木筒型菌絲菌種、木片型菌絲菌種。①鮮菌核:俗稱肉引,要求新鮮、完整、無損傷,重2~3.5千克,生長旺盛,表面裂紋明顯,外皮淺棕色,內部色白,漿汁充足。②木筒型菌絲菌種:俗稱木引,是傳統產區用直徑4釐米左右松樹粗枝或幼樹幹為培養料,以鮮菌做種培育而成。優質木引表面灰黃色,質稍泡松(但未軟腐),香味濃厚,無雜菌汙染。③木片型菌絲菌種:俗稱菌引,是用微生物組織分離方法,由菌絲中分離出菌絲體,經篩選、擴大培養而成。

      (2)備料:一般選用樹齡20年左右的松樹,直徑10~20釐米的樹幹及蔸、粗枝等。備料於冬、夏兩季,北方及中原地區在立冬前後,苓農有“備料十冬臘,正月只能掃尾巴”之說。南方有的在小暑進行。

      伐樹有全伐和選伐兩種。全伐是將選好的一片松林砍光,用林場做苓場,選伐是在松材內選擇適宜的松樹進行間伐,然後運到另外的苓場進行栽種。伐樹時應注意砍彎留直、砍密留稀、砍大留小,利用蔸梢和砍栽結合。樹伐後,隨即剔去較大的樹枝。待略乾燥後,用板斧將樹幹從蔸至梢縱向削去3釐米左右寬的樹枝,然後每間隔3釐米各削去一道,使樹幹呈6~8邊形(俗稱削皮留筋),促其加快乾燥,以利茯苓菌絲生長。削皮留筋後的松樹集攏到茯苓栽培場附近,鋸成長60釐米左右的段木(俗稱料筒),並選擇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型堆碼,日曬乾燥。

      挖出的樹蔸,可用同樣辦法進行削皮留筋及碼曬。未挖出的樹蔸,應選擇伐過不久、尚未腐朽、無白蟻棲居者,將地上部分削皮留筋,同時挖開蔸旁土層,砍斷根1m以外的側根,將露出土面的較粗側根削去部分根皮,進行日曬乾燥。

      (3)接種:冬季備的料,多在6月初前後接種,稱夏栽。夏季備的料,多在8月末至9月初接種,稱秋栽。用段木栽種茯苓,每15kg松材用菌引8片左右或短木引(5~6釐米長的木引塊)五六塊,或用引150~250克,直徑20釐米的樹蔸,一般用菌引15~20片,或肉引0.5千克,直徑較粗,側根較多,質地較硬的樹蔸,接種量也相應增加。

      段木接種方法:在挖好的窖內先挖松底土,再擺放段木1~2層,使其留筋部位靠緊,周圍用沙土填緊,接上引種,使段木與菌種緊密吻合,最後用沙土填實封窖。不同引種接種方法有:①菌引栽培。分為順排、聚排及墊枕3種。順排法即將菌引木片從段木間的夾縫處一片片順排夾放。聚排法即將菌引木片集中疊放在段木夾縫的頂端。墊枕法即將菌引木片集中墊放在段木頂端下面。②肉引栽培。分為蔸引、貼引及墊引3種。蔸引法即將肉引的白色苓肉部分緊貼在段木截面頂端。貼引法即將肉引塊墊放在段木頂端下方。③木引栽培。分為夾引、蔸栽2種。夾引法即將木引從中間橫向對分鋸成段,將其中一段夾種在中間。蔸栽法即將木引鋸成5~6釐米長的短塊,每根段木頂端種1塊。

      樹蔸栽苓接種法:①蔸頂接種法。將菌種(菌引或肉引)集中接種在樹蔸頂端邊緣靠傳菌線部位(削皮留筋處),上面覆蓋松木片或薄松樹皮,加以保護,然後用土淹埋,堆成龜背形,四周修挖排水溝。②坎口填引法。對蔸頂凹凸不平或殘莖過高的樹蔸,在近地面部位砍或鋸1個深約10釐米的L形缺口,將菌種填放在缺口內,外用松樹皮或幹松枝遮蓋,然後用土掩埋至接種缺口以上部位,並向外緩緩傾斜,呈圓土堆狀。③側根夾種法。在已乾燥的樹蔸上,選較粗的側枝一個至數個,削去部分外皮,將引種夾放在側根間隙中,若間隙較大,可用細料筒或幹松枝填在側枝中間,再接種。接種後用松木片或樹皮遮蓋保護,覆土封蔸。④根下墊種法。選較粗的側根一個至數個,將側根下的土層掏空,並削去根下方的部分根皮,然後將引種墊放在根下,用沙土填緊固定,覆土封蔸。

      【栽培管理】

      1、查窖補種:接種1周後適時檢查,若未傳引或引種被雜菌汙染,應立即換補。

      2、清溝排漬:接種後經常疏通排水溝,防止水漬及窖面水土流失。

      3、及時覆土:隨著菌核逐漸生長膨大,窖面表土常發生龜裂,使水分滲入,導致菌核腐爛。離土表較淺的菌核常長出土面,應經常檢查,及時覆土,加以保護。

      4、修築圍欄:在苓場周圍修圍欄,防止人畜踐踏,影響菌核生長。

      5、病蟲害防治:

      (1)病害:茯苓生長期間,木黴、青黴、根黴等易浸染料筒及菌核,造成病害。防治方法:種植前苓場要翻曬多日。料筒及菌種要嚴格挑選;菌核生長期注意防漬。發現汙染及時處理。

      (2)蟲害:主要有白蟻、蟎及茯苓蝨(一種昆蟲),噬害木片菌引及茵核。防止白蟻方法:選場忌北向及無白蟻潛居的場地。發現白蟻為害,立即挖除蟻巢,或用亞砒酸、西維因等藥物毒殺。蟎類使用氯殺蟎碸或洗衣粉(烷基苯磺酸鈉),茯苓蝨使用西維西水劑驅殺。

  • 2 # 果果朵

    茯苓一般生於海拔400~1500米氣溫較高、光照較強、溼度較小的同山區,多見於陽坡。土壤以沙質為主。植被為松屬針葉林,覆蓋率在50%以上。栽種茯苓的場地應選擇沙質土壤,坡向南、西南或東南,坡度15 °~25 °。無白蟻滋生,未種過莊稼或3年內未栽種茯苓的生荒地。選好的苓場應及時深挖,深度不能淺於50釐米,並揀淨石塊、樹根、雜草。挖場一般在冬季進行。苓場翻挖後經暴曬、乾燥備用。按種前順坡挖窖,窖距20釐米左右。接種後根據苓場坡度及山勢,修挖30釐米左右的排水溝,形成廂場,以便於管理。

  • 3 # 老艾葉

    我們村是58年國家專業設的食(藥)用菌栽培試驗場,冬季種菇類,夏季種木耳,茯苓等對這個比較專業,下面就簡單談一下。

    一,栽培簡史

    中國先人認識茯苓和應用很早,從《史記》,《神農本草經》等就有關於茯苓的記載。中國人工栽培也很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時就有人工栽培記載,出口在鄭和七下南洋時將茯苓和栽種技術傳入國外。

    二,用途

    茯苓是一種很常用重要藥材,中藥方中在以前可佔50%方中有茯苓及茯苓之衍生品(苓皮,茯神,神木)等。

    茯苓也供食品,可直接燒熟食用,也可加入主食中同煮,還製成乾燥食品(茯苓糕,茯苓餅。茯苓茶等飲料,甚至有國外配製海軍食品。

    三,茯苓栽培技術

    段木栽培茯苓,用鮮茯苓,或人工培育菌種接種在松木筒料上,挖窖養菌,經一年或三年培養,在筒木上結出茯苓菌核。生產上由南北氣候相差很大,有時生產上差異,但備料均以老松針始落,新松針生成這段時間,即冬季至元月份,下窖南方5月,北方6月份,收穫第三年6一7月份。個別細小料一年就要收穫。

    段木一般用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和黑松也可,但產量次之。樹木樹齡選用15-20年以上,過大40年生的產量不理想,樹徑以12-14釐米最好操作。

    去林業部分申請砍伐證後,選擇秋未的晴天砍倒,修去枝椏,順著樹幹削去幾條樹皮,削皮以單數(3,5,7條)為好,放山上乾燥至七成干時,截成料筒搬運到種植苓場,架空堆疊成井字形再次架曬足幹至鋸口面出現放射形裂紋。

    種植苓場選擇,有坡度排水良好,坐北向南朝陽地方,土質以沙質土壤為佳,海拔最在700-1000米之間。

    苓場選定後,在冬季翻耕,深度在50釐米,清除雜草,石塊,進行第一次灑農藥,消滅白蟻,害蟲,約每畝用二十斤白蟻粉。開好排水溝。

    5一6月,挖窖下料,窖挖深30釐米,寬30釐米,長90釐米。將松木料從2米一鋸兩斷,再新削去兩條皮,通常每窖放入兩根筒木,重量不宜少於15公斤,一般最好20一30公斤,以呈山字形堆入。

    料筒下窖與接種同時進行,菌種可用肉引(新鮮茯苓),木引(經過人工接種尚沒結茯苓的筒木),菌引(人工無菌培育純菌種)。

    肉引將選擇好的種苓切成3釐米片,每塊上要有外皮,每窖約鮮苓種二百克以上,可貼引新削皮上,也可貼新鋸的一端,苓肉貼緊用石塊頂緊。

    木引將木引鋸成10釐米小段,每窖用二百克以上,同肉引一樣貼法。

    菌引每窖約半袋,將塑膠袋切開,一切兩半,如同肉引貼法。

    接種後,立即覆土,厚度4釐米,窖面呈龜背形,利於保溫,保溼,排水。

    苓場管理

    苓場各窖接種完畢後,要做好開溝排水工作。即時補覆土,以免日曬筒木。

    接種後七天檢查菌種成活情況,沒有成活,要及時補種。

    苓場地雜草叢生會消耗筒木養分,須即時剷除。做好人畜踐踏,會使種苓脫落。做好白蟻工作,禁止人畜尿糞進入苓場,會因此帶入病菌引起爛窖。

    茯苓長到一定程度,場上就會出現裂縫,應及時覆土,一般在9一10月,3一5月,這兩個時期茯苓生長最快,場上經常出現裂縫,菌核(茯苓)容易生長出地面。當茯苓生長到一定大時,此時茯苓會發出一種香甜味,特別容易吸引幾十米外野豬來拱食,特別要注意。

    採收茯苓與栽培地區氣溫,地溫有關係,快的下窖後4個月即可收穫,慢的需經一年後才成熟。

    茯苓成熟標誌,苓場不再出現新裂縫,料筒由黃色變褐色,一捏就碎,此時養分多為耗盡,茯苓菌核變硬,表面呈褐色,無白裂花紋,紋嫩口變褐色,說明菌核己成熟,必須採收。苓塊白色太嫩,黑褐色大老,長期不採,就會腐爛,造成減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艾斯一定要死?